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慧深

鎖定
慧深,中國古代歷史南北朝時期(公元520年~公元589年)的著名僧侶,南朝人。
中文名
慧深
年    代
南朝梁武帝年號520~527年
寺    廟
石鳯寺
身    份
古代著名的僧侶

慧深歷史記載

慧深遊歷扶桑國及其東鄰女國後做的珍貴記錄部分地保留在姚察、姚思廉父子著的《梁書》之中,就這一部分也已成為古籍中對扶桑之地最詳盡的論述了。關於扶桑國的地望,歷來存有爭議。為方便對照,《梁書》相關記載轉錄於下。《梁書·東夷傳·序》雲:“扶桑國,在昔未聞也。普通南朝梁武帝年號520~527年)中,有道人稱自彼而至,其言原本尤悉,故並錄焉,”《傳》文雲:
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499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説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綿。作板屋,無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無兵甲,不攻戰。其國法,有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重罪者入北獄。有赦則赦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生女九歲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貴人有罪,國乃大會,坐罪人於坑,對之宴飲,分訣若死別焉。以灰繞之,其一重則一身屏退,二重則及子孫,三重則及七世。名國王為乙祁;貴人第一者為大對盧,第二者為小對盧,第三者為納咄沙。國王行有鼓角導從。其衣色隨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黃,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有牛角甚長,以角載物,至勝二十斛。車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有桑梨,經年不壞。多蒲桃。其地無鐵有銅,不貴金銀。市無租估。其婚姻,婿往女家門外作屋,晨夕灑掃,經年而女不悦,即驅之,相悦乃成婚。婚禮大抵與中國同。親喪,七日不食;祖父母喪,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設靈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縗絰。嗣王立,三年不視國事。
慧深又云:“扶桑東千餘里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則任娠,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項後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則成人矣。見人驚避,偏畏丈夫。食鹹草如禽獸。鹹草葉似邪蒿,而氣香味鹹。”天監六年(507年),有晉安人渡海,為風所飄至一島,登岸,有人居止。女則如中國,而言語不可曉;男則人身而狗頭,其聲如吠。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築土為牆,其形圓,其户如竇雲。

慧深慧深的身世

根據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石鳯寺重建碑記記載:
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後復興。
先是,沙門慧深者,山下視餓殍而不見。殍曰:憫者,佛也。深大驚,知為佛祖點化。遂堆碎石為冢掩殍屍,化善緣建寺於冢側,曰天台憫寺。後殍冢每顯佛光,憫寺大興。北魏肇始,佛門不幸,殃及憫寺,深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毀寺塔,逐沙門,憫寺敗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羅僧智隱重建寺院,曰新羅寺,佛門再興。然建文年間山火驟起,經書寺院毀於一旦,此三劫也。
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門,世代相傳。及至東海而海曲,迴歸贏氏故里,重續先祖香火,乃至子孫滿堂,家業興旺,實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產,重建寺院,再請高僧,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役始於仲春,畢於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鳳寺。又值我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成道聖日,立碑為證,乃記。
嘉靖乙丑孟夏望日
這是一篇明朝的碑文,文中提到沙門慧深,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碑文中此慧深很有可能就是《梁書》中彼慧深。
(1) 《梁書》中的慧深與碑文中慧深時代年譜一致。
(2) 《梁書》中慧深應該是齊魯一帶僧人,碑文中慧深在日照,屬齊魯之地。
(3) 《梁書》中慧深對《山海經》中的湯谷扶桑十分熟悉,天台憫寺就位於天台山中,天台山被考古專家認為就是《山海經》中的湯谷,主峯上有太陽神祭壇遺址。
(4) 《梁書》中慧深對高麗文化比較熟悉,日照在歷史上與高麗的交往就多,到了唐代這裏還有新羅村與新羅寺。
(5) 天台憫寺之慧深因北魏禁佛”憤而出海“,很可能就是為了尋找一方淨土而到了美洲墨西哥。

慧深相關研究

慧深與扶桑國研究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數不清的歷史疑難問題吸引着人們去鑽研探索。“扶桑國之謎”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二百多年來,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分歧很大,流派很多,存在日益複雜難解的趨勢。對“扶桑國”的研究探討,自1761年法國漢學家德·歧尼提出《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亞洲極東部幾個民族的研究》報告後始為世人矚目關注。①但實際上西方學者小範圍的研討爭論則從1752年8月28日德·歧尼與在北京的科貝爾神父書信討論《文獻通考》時便開始 了。同年10月30日及11月3日科貝爾神父的信都提出了反對德·歧尼的意見。②當德·歧尼的“中國人發現美洲説”在同年12月的《學人》(DesScarans)雜誌上登出後,科貝爾神父的支持者慕拉便依照科貝爾的意見寫信給巴黎文史研究院院長表示公開反對德·歧尼之説:“我相信這航行是無稽之 談。同時我寫了一封信給德·歧尼本人,以我的理由答覆他其中一封來信,那來信他曾把他的發現詳盡告訴了我的。現在,德·歧尼要違反科神父,把他的意見公諸 於世,希望得到人們的支持,那是他自己的事了”。③ 但是,當1761年德·歧尼正式向法國文史研究院提出其研究報告後,這就不是他自己的事而成了西方漢學界都關注和感興趣的事了,並且後來東方包括中國的學者都陸續投入了這個問題的研究爭論。兩百多年來,法、德、英、意、俄、日、美、荷、印度及中國不斷有學者發表論文和專著。綜合各派意見,大體可概括為三大 説: A.扶桑國在美洲。 B.扶桑國在亞洲。C.扶桑國是遊僧編造的海外奇談,世上並無此國。 這三説中,A説到目前仍最流行,其源流派別有:(a)最初由德·歧尼提出在北美洲西岸的加利福尼亞及新墨西哥一帶。④ (b)其後來的支持者如艾·維寧(E.P.Vining,又譯文寧)於1885年寫成的《無名的哥倫布;或慧深與來自阿富汗的佛教僧團於五世紀發現美洲的新證據》一書主張扶桑國即今墨西哥國。⑤此墨西哥國在今中美洲,與德·歧尼所説的屬於北美洲美國的新墨西哥是不同的。此説直到仍屬佔優勢的大派。 B説有三派: (a)日本的松下見林早在德川時代就提出扶桑在日本國更東的地方。 ⑥後來科貝爾神父與德·歧尼爭論時提出“扶桑在琉球之東,日本東部之北,附近有古國”⑦之説就是與此相承的。其根據是元明時的一些中國古地圖所標扶桑的方 位是在美洲以西、日本以東的一個海島。 (b)日本的平田篤胤於1830年以前寫的《大扶桑國考》主張扶桑國即日本。 ⑧德國東方學家克拉普洛特(H.J.Kleproth)於1831年發表《中國文獻中所載的扶桑國被誤認為是美洲一部分之説的研究》,也主張扶桑國在日本 東南部。扶桑國在日本或即日本之説,在後來的研究中成為與扶桑國在墨西哥或即墨西哥説對立的一大派。(c)荷蘭漢學家施勒格(G.Schlegel 或譯施古德)《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卷一《扶桑國考證》主張扶桑國在樺太島(日名樺太島,中國名庫頁島,歐洲人或誤作薩哈連島)。 C説為我國清末地理學家丁謙提出。他在1902年以前成書的《蓬萊軒地理學叢書·梁書夷豹傳地理考證》説:“以上四國(指文身、大漢、扶桑、女國)皆荒誕 不足信。……揆其説所由來,皆出於遊僧慧深之口,一時士大夫為其所愚,遽行傳播”。⑨日本白鳥庫吉從日本明治四十年(公元1907年)起先後發表了《關於 扶桑國》等論文及演講提要四篇(後收入《白鳥庫吉全集》第九卷),開始也認為扶桑國是實有之國,最後亦主張扶桑國是作偽虛構的產物。除了A、B、C三説 外,在中國還出現了獨特的B、C二説混合的羅榮渠説。 1962年,羅榮渠發表《論所謂中國人發現美洲的問題》,⑩認為扶桑國只是外國遊僧編造的海外奇談而已,又認為如果説外國僧人果真到過中國以東的某個扶桑 國,那估計這國家的地理方位大致是在北界不超過庫頁島,東界不超過日本,西界不超過貝加爾湖這個地區範圍之內。但其發表的《扶桑國猜想與美洲的發現》,(11)雖然仍堅持扶桑國的存在只是一種猜想,但關於其所在位置的猜想則大大修正了上説。首先他推測扶桑國“應在大陸而不在海上。”其次,他認為把 扶桑國“的方位推測在東北亞恐怕都太遠了。”最後他説:“目前我傾向扶桑國是在從印度經西域到中國內陸的廣大地域內某個地方。”這一提法,是我國七十年來研究扶桑國問題中唯一獨樹一幟的。我國研究扶桑國問題起步較遲,在丁謙之後,1913年出版的《地學雜誌》所載公興的《尋獲美洲者非哥倫布説》,是中國較早對扶桑問題作出有價值論述的論文。此後陳漢章在1920年《地學雜誌》4月號發表《美洲為古蟠木地説》、陳志良於1940年《説文月刊》第一卷發表《中國人最早移殖美洲説》,都是屬於持A説的。次年朱謙之出版了131頁的專著《扶桑國考證》,這是我國七十年來唯一的一部關於扶桑國問題的專著,是持A説(b)派的。此後韓振華於1947年《福建文化》上發表《扶桑國新考證》一文,全面否定了朱謙之的論點,竭力論證倭國即扶桑國,扶桑國即日本,倭國為扶桑所滅後即統稱日本為扶桑國。
新中國誕生後,扶桑國問題一直無人顧及,直到六十年代初始出現一次爭論,1961年3月27日《解放日報》登載的《我們的祖先在拉丁美洲》,同年《知識就是力量》第八期譯載了以《比哥倫布早一千年》為題的俄文資料,9月《北京晚報》連續發表了馬南邨(即鄧拓)的《誰最早發現美洲》、《扶桑小考》、《由慧深的國籍説起》三篇文章,都是屬於持A説的。後來報刊共發表了十多篇有關扶桑的文章和報道,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興趣重新興起,但大多數是把外國人已研究爭論了二百年的老問題當作“非常新奇”的新問題來處理。(12)真正能夠以繼往開來的姿態投入研究爭論的,可以説 只有1962年《北京大學學報》第4 期所載朱謙之《哥倫布前一千年中國人發現美洲考》及羅榮渠《論所謂中國人發現美洲的問題》兩篇論文。朱謙之是重申其舊作《扶桑國考證》的觀點,而羅榮渠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B、C混合的新説。此後,我國對扶桑國問題的探討長期沉寂,到七十年代末始重新活躍。1979年《世界歷史》發表了張志《慧深和扶桑問 題》。到1983年6月為止,多種報紙和雜誌發表的有關論文、報道、述評共有三十多篇。(13)從數目上已超過了“文革”前的文章總和,顯示了我 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討正處於一個所未有的高潮。然而,有必要看到,這幾年的文章雖多,在個別具體的問題上不乏一些新見解,但基本上可以説是陳陳相因,侷限於前述外國學者所提出的A説(b)派及B説(a)派。因此,造成一種錯覺,彷彿在扶桑國的研究中只存在扶桑國在或即墨西哥與在或即日本的分歧對立。而且,所有文章(包括專題論文和綜合報道述評),在提到研究史及流派概況時,都存在一個重大的遺漏,就是忽略了C 説和以白鳥庫吉為代表的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對羅榮渠的B、C混合説的特點也沒有注意總結説明。至於A、B兩説,雖然很多文章都曾羅列過不少其人其 文,但從未有人對其源流派別作認真細緻的劃分,不能精確地分出每一大説中都可以分出兩、三派。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學術界長期忽視了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流派。朱謙之對研究史的介紹主要是依據法國漢學家戈爾逖(Henri Cordier)所著《中國學書目》(Bibliotheca Sincia或譯作《西人論中國書目》)第四冊2654至2658頁、 3218頁,第五冊4247頁所錄關於慧深與扶桑問題的三十多種重要論文和專著。朱謙之認為,“在戈爾逖書目以外,還可以數到中日文關於扶桑問題討論的文 獻,不過都是無關緊要的介紹文罷了。”(14)其實,日本方面的研究不僅起點相當早,而且專著論文相當多。據日本昭和四十五年(公元1971年)版的《圖 書總目錄》第七卷載,自1169年以前成書的《扶桑略記》之後,以扶桑、扶桑樹及扶桑國為題的文史地書籍便有一百多種。這些書大都以扶桑為日本之某地名或即日本。雖然日本的研究爭論沒有如西方學者的研究那樣引人注目,但是,日本學術界關於扶桑國的分歧討論比西方有更悠久的歷史。據白鳥庫吉介紹,早在德川時 代便開始了有關考究爭論,如松下見林主張扶桑國在日本國更東的地方,而平田篤胤以《大扶桑國考》為題的專著廣泛引用日漢書籍,論證扶桑國即日本,對松下派意見進行猛烈的辯難攻擊。此後日本學術界就一直存在這兩派的爭論,直到大正六年(公元1908年)才由白鳥庫吉明確提出扶桑國為偽造説的第三派意見。 (15)由此可見,日本學者研究扶桑國問題不僅比德·歧尼早半個世紀,而且產生值得注意的獨具一格的白鳥庫吉説,把丁謙提出的C派觀點充分發展了。縱觀近 三百年的扶桑國問題研究史,可以講是眾説紛紜,派別繁多,問題越搞越複雜,牽扯到誰最先發現美洲、美洲文化起源等等重大問題,而捲入研究爭論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筆者也是其中的一個探索者。在對研究史作了基本瞭解,對上述各派各説作了對比分析之後,加上自己對中外史料的新探索、新挖掘,終於形成了自己的見 解:對A説不敢苟同,對B、C 兩説及羅榮渠的混合説則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筆者認為,《梁書》所説的扶桑國應在中國東北至朝鮮半島一帶及其附近的海島範圍內,既不會在這一地區以西的內陸,也不會在對馬島以東的日本,更不會在美洲。對此,筆者將另撰專文論述。
註釋: ①④⑤參考《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4期62頁。 ②參考朱謙之《扶桑國考證》卷一2頁。③參考並轉引沈己堯《海外排華百年史》211頁。 ⑥⑧參考《白鳥庫吉全集》第九卷15頁。 ⑦轉引《中國史乘未詳諸國考證》卷一5頁。 ⑨此書雖載於1915年出版的《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一集,但原書有1902年陳漢章所作之序,可證成書應在1902年以前。 ⑩載《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4期。 (11)載《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 (12)朱謙之《哥倫布前一千年中國僧人發現美洲考》及沈己堯《海外排華百年史》149頁均對此提出了批評指正。 (13)據趙淑凡《“扶桑”考證在中國》的統計,見《世界歷史》1983年第3期84頁。 (14)見《扶桑國考證》11頁。(15)見《白鳥庫吉全集》第九卷7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