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糜爛性胃炎

鎖定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徵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佔上消化道出血的20%。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痘疹狀胃炎,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醫病名
糜爛性胃炎
外文名
erosive gastritis
就診科室
消化科
常見病因
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酒精、應激等為誘因
常見症狀
上腹隱痛、反酸、嘔血、黑糞,暈厥或休克等
傳染性

糜爛性胃炎病因

  1. 內源性因素: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症、顱內病變、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嚴重應激狀態等是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常見病因。
  2. 外源性因素: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黏膜屏障,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

糜爛性胃炎臨牀表現

  1. 急性糜爛性胃炎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糞,單獨黑糞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貧血。出血時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
  2. 慢性糜爛性胃炎症狀多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後飽脹、食慾減退等。

糜爛性胃炎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1. 急性糜爛性胃炎:胃黏膜常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等;
  2. 慢性糜爛性胃炎:胃黏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統分類中它屬於特殊類型胃炎,內鏡分型為隆起糜爛型胃炎和扁平糜爛型胃炎。
實驗室相關檢查
  1. 患者出現嘔血或柏油樣糞便提示急性大量出血時,血紅蛋白下降,大便及嘔吐物潛血檢查呈陽性。
  2. 幽門螺桿菌檢測。
其他影像學檢查
  1. 胃腸道鋇餐檢查:由於內鏡技術的普及應用,不提倡進行胃腸道鋇餐檢查。鋇餐檢查往往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因為鋇劑可塗布於黏膜表面,使近期不能作內鏡或血管造影檢查,因而不適用於急性活動性出血患者。
  2. 血管造影術:在急性糜爛性胃炎出血時,腸繫膜上動脈超選擇性血管造影術可對出血進行定位診斷,出血間歇時則常為陰性。

糜爛性胃炎診斷

  1. 臨牀表現。
  2. 內鏡檢查。
  3. 實驗室檢查。
  4. 其他影像學檢查。

糜爛性胃炎治療

藥物治療
分為西藥和中藥。
  1. 西藥可靜脈或口服抑酸藥(包括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出血量較大時可口服凝血酶。
  2. 中藥可口服雲南白藥等。
  3. 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可給予根除治療。
對症治療
如果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情況,應採取相應措施處置。
內鏡下治療
可經胃鏡活檢孔道局部噴灑凝血酶等止血劑,或進行電凝止血。

糜爛性胃炎預防

避免攝入對胃黏膜刺激、損傷的藥物或飲食;出現應激狀態時儘早採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