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愧赧

鎖定
愧赧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uì nǎn,意思是因羞愧而臉紅。
中文名
愧赧
讀    音
kuì nǎn
解    釋
因羞愧而臉紅
出    處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

目錄

愧赧釋義

因羞愧而臉紅。

愧赧出處

三國 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1] 

愧赧例句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影相弔,五情愧赧。”
唐 韓愈 《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 [2] 
宋 蘇軾《答舒煥書》:“忽辱手示,乃知有公沙之語,惘然如夢中事,愧赧不已。”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 [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逾深愧赧,乃辱注存。臨食三嗟,慚彼高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