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覺主義

鎖定
感覺主義(sensationism),一譯“感覺論”。用感覺或感覺經驗解釋心理過程的理論。認為感覺是心理的唯一來源和基礎,肯定感覺的絕對可靠性,甚至把各種心理現象均視為感覺的堆積、壓縮和變形。其思想來源有二:一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的機械唯物論;二是英國J.洛克的經驗主義。18世紀在法國發展成為感覺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亞克、愛爾維修、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等。從法國大革命的需要出發,繼承法、英兩國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注意吸收當時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醫學)的研究成果。 [1] 
中文名
感覺主義
外文名
sensationalism
別    名
“感覺論”
性    質
心理學
代表人物
拉·美特利

目錄

感覺主義發展

18世紀在法國發展成為感覺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鍬亞克、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等。從法國大革命的需要出發,繼承法、英兩國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注意吸收當時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醫學)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義為基本特點,明確提出感受性是物質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主張從生理學和腦的機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產生和發展。拉·美特利以笛卡兒“動物是機器”的思想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人也不過是一架機器”的論斷;狄德羅認為,無機物有“遲鈍的感受性”,有機物有“活躍的感受性”,從而肯定感受性為物質所普遍具有;孔狄亞克在肯定洛克觀點的基礎上,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既摒棄J.洛克關於反省是知識的來源的觀點,亦反對笛卡兒天賦觀念説;愛爾維修認為,一切心理活動均來自感覺;霍爾巴赫反映論的觀點出發,提出觀念是“對象的映象”,感覺是我們活體上的第一機能,思維能力是對感覺加以“配合與分割”、“擴展與約束”的結果。感覺主義反對靈魂論唯心主義,重視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環境作用,重視教育的影響,肯定感覺的客觀性和其作為心理的基本成分,具有積極意義。但它誇大感覺的作用,抹煞思維或理性的價值,必然陷入狹隘的經驗主義和外因論。代表著作有孔狄亞克的《感覺論》(1754)、愛爾維修的《論精神》(1758)、霍爾巴赫的《自然體系》(1770)等。

感覺主義內涵

一種片面強調感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的學説。一般用來表示哲學認識論中的某些派別或觀點。它和經驗主義有密切聯繫,有時兩者被作為同義語使用。由於對感覺的理解不同,感覺主義可分為唯物主義的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前者認為感覺來自客觀物質世界,是客觀對象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產物,後者則否認感覺來自客觀世界,認為感覺是主觀自生的,或認為感覺就是存在,或對物質世界的存在表示懷疑。在倫理學問題上,感覺主義的特點表現為把人的感覺經驗作為道德的唯一來源,或者認為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並據此提出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或者認為道德只能來自印象或情緒,它是被感覺出來的,而不是被判斷出來的。這種學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的感覺經驗在道德認識和行為中的作用,但它把這種作用片面誇大,使之與人的理性思維和科學認識對立起來,從而陷入荒謬之中。 [2] 
把感覺視為人類全部知識的源泉,認為感性認識是比理性認識更可靠的認識論學説。它反對唯理論所謂知識來源於天賦觀念或先天理性原則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一切知識均來源於後天的感覺或經驗;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確實可靠。在倫理學問題上,感覺主義的特點是把人的感覺經驗作為道德的唯一來源,認為道德不是從理性思維中推論出來的。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快樂就是善,痛苦就是惡。因此,道德起源於人們的苦樂感覺。感覺主義還在這種道德起源説的基礎上,提出了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和規範。認為凡能帶來享樂和功利的,能滿足感性要求的,都是具有道德價值的。 [3] 
強調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的學説。是認識論的一種。有唯物主義的感覺論和唯心主義的感覺論之分。前者認為,認識來源於感覺,物質是感覺的本原;感覺是物質世界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結果,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其代表有伊壁鳩魯、洛克和狄德羅等。後者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由主觀感覺所派生的,世界中的一切物質都是感覺的產物,否認感覺的內容的客觀性。它否定感覺來自客觀世界,代表如貝克萊等;或者對客觀世界的存在表示懷疑,代表如休謨等。列寧指出: “從感覺出發,可以遵循着主觀主義的路線走向唯我論( ‘物體是感覺的複合或組合’ ),也可以遵循着客觀主義的路線走向唯物主義(感覺是物體、外部世界的映象)” (《列寧選集》第2卷第125頁)。在西方倫理史上,感覺主義,指道德價值是出自人的感情,這種感情狀況可以規定人的意志和行為的標準。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就主張此説。 [4]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    宋希仁,陳勞志,趙仁光,李紹基,張敬賢,戴揚毅 .倫理學大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02 : 2-1220
  • 3.    徐少錦,温克,王小錫,許廣明,陳延斌等 .倫理百科詞典.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1999-01 :1-1270
  • 4.    李水海. 世界倫理道德辭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 1990-02 : 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