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士

鎖定
《愛士》屬於《呂氏春秋》中的篇章,本文引用“秦繆公”與“趙鞅”的歷史事實來闡明統治者愛護人民的需要這個道理,體現了《呂氏春秋》“以史為鑑”的編著思想。
作品名稱
愛士
作品出處
呂氏春秋

愛士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飢也。飢寒,人之大害也。救之,義也!人之窮困,甚如飢寒!故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顯矣,國士得矣。
古代戰車 古代戰車
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於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餘恐其傷汝也!”於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於岐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於御於側,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處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狄。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安能不好士?
凡敵人之來也,以求利也。今來而得死,且以走為利。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與接。故敵得生於我,則我得死於敵;敵得死於我,則我得生於敵。夫得生於敵,與敵得生於我,豈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決於知此而已矣。

愛士全文翻譯

衣服,人們用它來避寒;食物,人們用它來充飢。飢餓寒冷,是人們的困境。救助飢寒的人,是義。一個人不得志,比飢寒更難耐。因此賢明的君主應該可憐人們的不得志。這樣才能使名號得以彰顯,得到人們的支持。
從前,秦穆公乘車出遊,車子壞了,右邊車轅的馬脱繮跑掉了,被一羣農夫捉住。秦穆公親自去尋找跑掉的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農夫們正準備分吃馬肉。穆公嘆息道:“吃了駿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我擔心馬肉會傷害你們的身體啊!”於是穆公一一賜酒給他們喝,然後離去。過了一年,秦、晉兩國發生了韓原之戰。晉兵已包圍了穆公乘坐的戰車,晉國大夫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穆公戰車左邊的驂車,晉惠公車右的衞士路石舉起長槍擊中了穆公的鎧甲,七層的鎧甲已被擊穿了六層。就在這時,曾在岐山分食馬肉的三百多農夫,竭盡全力在車下為保護穆公而拼死戰鬥。於是秦軍大勝晉軍,並且俘獲了晉惠公。這就是《詩經》中所説的“統治君子就要公正無私,以使他們施行仁德;統治平民,就要寬容仁厚以使他們為軍效力。”君主怎麼能不努力施行仁德,愛撫人民呢?施行仁德,愛撫人民,人民就親近他們,如果人民親近愛戴他們的國君,就會甘心情願為之付出生命。
趙簡子有兩匹白騾而又特別喜歡它們,陽城胥渠在廣門任小官,夜晚叩門求見,説:“主君的家臣胥渠得了病,醫生告訴他説:‘得到白騾的肝臟,病就可以治好。不能得到就得死了。’”門人進去通報,董安於正在旁邊侍侯,聽説後氣憤地説:“嘿——,胥渠啊,竟想得到我們主人的白騾!您讓我這就去殺了他吧。”簡子説:“殺人卻是為了保存牲畜,不也太不仁義了嗎?殺牲畜以便救活人,不是非常仁義的嗎?”於是召來廚師殺死白騾,取出肝臟拿去送給陽城胥渠。過了沒有多長時間,趙簡子發兵攻打狄人。廣門的小官左邊帶七百人,右邊帶七百人,都最先登上城頭,並獲取敵人帶甲武士的首級。君主怎麼能不愛護人呢?
凡是敵人到來,是為了得利。如今到來卻是死亡,那麼就以逃跑而得利。敵人都把逃跑看做利益,那麼刀刃不會相接。因此敵人從我這裏得到生存,那麼我就從敵人那裏得到死亡。敵人從我這裏得到死亡,那麼我就從敵人那裏得到生存。從敵人那裏得到生存與敵人從我這裏得到生存(的道理),難道不應該明察嗎?這就是兵法的精華。存亡生死,取決於是否知道這個道理。

愛士文章出處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愛士文中人物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趙簡子,又名趙鞅(?—前475年):嬴姓,趙氏,原名名鞅,後名志父,諡號簡。時人尊稱其趙孟,史書中多稱之趙簡子,亦稱趙簡主,其全稱名諱當為趙鞅、趙志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沒有嬴鞅一説)。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趙氏大宗宗主。趙武之孫,趙成嫡長子,出生世卿大族,至晉定公時執政晉國十七年之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子)並稱“簡襄之烈”。

愛士文學賞析

全文一氣呵成,又層次清晰。
第一段開明大義,説明困厄窘迫比飢寒更危害,君主應該同情人們的困境。
第二、三段引用秦繆公與趙簡子兩個正面例子,並巧妙穿插董安於的反面事例。深刻地闡述了“愛士”的重要性。
最後一段進一步深入分析,説理透徹,簡明有力。

愛士“愛士”評論

愛士其一

人的生命高於一切;以人為本,施行仁政是政治家應該具有的思想。

愛士其二

封建時代的“愛士”,即“愛民”,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階級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是實現“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達邦寧”的“馭民”、“治民”之術,其價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這種統治思想,在親民、重民的同時又畏民、愚民,甚至把人民羣眾看作是供君王驅使的“牛羊”。
可以説,剝削階級的“愛民”同“愛牛”差不多。與現時民主社會的“以人為本”思想下的“關愛人民”是有本質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