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惡的科學

鎖定
《惡的科學》是一部由[英] 西蒙·巴倫-科恩 所著的書籍,高天羽 譯,2018年9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
書    名
惡的科學 [1] 
作    者
[英] 西蒙·巴倫-科恩
原作品
The Science of Evil: On Empathy and the Origins of Cruelty
譯    者
高天羽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年9月
頁    數
232 頁
定    價
42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59810397
副標題
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惡的科學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人會持刀闖進幼兒園砍殺兒童?
為什麼有人會為盜取一枚戒指切下別人的手指?
為什麼納粹科學家會在俘虜身上做活體實驗?
為什麼有人會忽視其他同類的人性? [1] 
在哲學、宗教的思路里,人類的殘酷行為通常被解釋為犯下罪行者的“ 惡 ”,但這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惡”的概念只是虛晃一槍、將問題暫時擱置,其實並沒有給出答案。
本書是一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對“惡”進行的系統思考,他藉助科學家擅長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以“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 [1] 
這一替換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擺脱價值偏見,給出預防惡行發生的思路。它同時提出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共情腐蝕”是如何發生的?
社會環境會對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響?
為何同樣遭遇“共情腐蝕”的自閉症患者一般不會作惡?
本書也許會改變你思考“惡”的方式,甚至會改變你對待“惡”的態度。 [1] 

惡的科學作者簡介

作者: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1958— ),知名臨牀心理學家,劍橋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學院研究員。畢業於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代表作有《惡的科學》《心盲》《關鍵的區別》《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綜合徵》等。 [1] 
譯者:高天羽,筆名“紅豬”。長期任《環球科學》雜誌與果殼網翻譯。出版譯作有《遙遠地球之歌》《魚為什麼放屁》《世界為何存在》《神經的邏輯》《惡的科學》《打開一顆心》等二十餘種。 [1] 

惡的科學圖書目錄

致謝
第一章 對“惡”和人類殘酷行為的解釋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羣中的正態分佈
第三章 囚禁於自我聚焦狀態中:邊緣障礙、精神病態與自戀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尋找道德:阿斯伯格與自閉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對人類殘酷行為的反思
附錄一 共情商數(EQ)量表
附錄二 如何識別零度共情(負面)類型的人
參考文獻
人名、地名、機構名對照表
專名對照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