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息(拼音:x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3]  ,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氣,本義指氣息、呼吸。戰國之後的篆體加“心”旁。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徵,因此又引申為繁殖、滋生,再引申指子女。利錢是由本錢生出來的,於是引申出利息之義。由氣息又可引申指消息。息又有停止之義,引申指歇息。又用於使動意義,引申為安寧。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自/心
五    筆
THNU [4] 
倉    頡
HUP [4] 
鄭    碼
NLWZ [4] 
筆    順
撇、豎、橫折、橫、橫、橫、點、斜鈎、點、點
字    級
一級(1973)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5] 
注音字母
ㄒㄧ
筆    畫
6+4/4+6
四角號碼
2633₀
統一碼
606F [4] 
造字法
指事字會意字
結    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息在商周時期是指事字,甲骨文(圖1)字形上部像鼻子(寫作“”),下部用幾筆短畫表示呼出氣的樣子。商代金文(圖2)則把呼出的氣流畫成一條直線。本義為呼吸。西周金文(圖3)構型與商代金文相同,但是鼻子已經開始變形。呼吸是明顯的生命體徵,古人認為心是身體的主宰,因此大約到了春秋,人們便將鼻子(“自”)下部改為“”,表示心氣從鼻竅而出(圖4)。篆文(圖7)與春秋金文相似,隸書(圖8、9)和楷書在漢字的演化過程中,對原來的“息”字進行了規範化,以至於看不出鼻子和心的樣子了。 [2-3]  [6] 
“息”本義是呼吸,出氣。如“喘息”“窒息”。嘆息就是嘆氣,古人又説成太息或長太息。如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喘息一詞也可以指緊張活動中的短促休息,因此息又當止息、休息講。活不幹了只休息,這當然安逸。息字有安的意思。《禮記·檀弓上》説“小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這是説“小人”愛人是苟且取安的。姑息,現代漢語多指無原則的寬容。
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徵,因此又引申為繁殖、生長。《莊子·秋水》講世間萬物“消息盈虛,終則有始”,這是説萬物生長消滅盈餘虧虛的變化,有結束必然有開始。其中消當消失、消減講,息當生長講,所以消息等於消長更替。事物的消長更替,説明其情況發生了變化。“消息”因為經常聯合起來表示過程,後來就代指音信了,如《三國志·齊王芳傳》説:“城中遣劉整出圍傳消息”,這是讓他突圍傳音訊的意思。當代通行的詞語“信息”中的息就當音信講。還有“利息”一詞,利息可以看作是本錢生出來的,因此“利息”中的“息”也應該是來源於“生長”。同理還有現代醫學説的“息肉”,就是因黏膜發育異常而形成的像肉質的凸起,也是“滋生”之意。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呼吸時進出的氣。
breath
《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喘息;窒息;一息尚存;息息相關
音信。
message
《梁書·處士傳·何胤》:“今遣候承音息,矯首還翰,慰其引領。”
消息;信息;聲息
利錢。
interest
《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
利息;年息;連本帶息
〈文言〉指親生子女,特指兒子。

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剪燈餘話·洞天花燭記》:“今弱息及笄,議姻震澤,將納其次子為婿。”

古禮之一。指鄉飲酒。

大戴禮記·千乘》:“於時有事,蒸於皇祖皇考,息國老六人,以成冬事。”

春秋時諸侯國名。一作鄎。故城在今河南省息縣北。

《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

(xī)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呼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
breathe;pant
漢書·蘇武傳》:“武氣絕,半日復息。”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

〈文言〉嘆氣。
sigh
戰國·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嘆息;長息
停止。
stop
《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後漢書·翟酺傳》:“庶災害可息,豐年可招矣。”
息怒;止息;偃旗息鼓
歇,休息。

《詩經·召南·殷其雷》:“何斯違斯,莫敢遑息?”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七章:“息一陣,我自個人慢慢爬蜒着去。”
息肩;歇息;安息
繁殖,滋生。
grow
《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
《荀子·勸學》:“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素問·病能論》:“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
滋息;休養生息
〈文言〉形容時間短暫、迅速。

《文子·道原》:“調其數而合其時,時之變則間不容息。”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將軍無失時,時間不容息。”

〈文言〉安寧;靜止。
calm down
《左傳·昭公八年》:“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禮以息楚。”
《呂氏春秋·適威》:“桀,天子也,而不得息。”

〈文言〉滅絕;消失。

《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淮南子·覽冥訓》:“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文言〉慰勞。

《儀禮·鄉射禮》:“主人釋服,乃息司正。”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相即切(xī)
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 [9] 

説文解字注

“喘也”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雲息者喘也,渾言之。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引伸為休息之偁,又引伸為生長之偁。引伸之義行而鼻息之義廢矣。《詩》曰:使我不能息兮。傳曰:憂不能息也。《黍離傳》曰:噎憂不能息也。此息之本義也,其他詩息字皆引伸之義也。《許書》:齂,卧息也。呬,息也。㞒,卧息也。䯉,咽中息不利也。欠,飲食屰氣不得息也。《覞部》䨳,見雨而比息也。皆本義也。
“從心自”注:自者,鼻也。心氣必從鼻出故從心自。如心思上疑於囟,故從心囟,皆會意也。相即切。一部。各本此下有自亦聲三字,自聲在十五部,非其聲類。此與思下雲囟聲,皆不知韻理者所為也。 [10] 

廣韻

相即切,入職心 ‖息聲職部(xī)
息,止也。又嬎息也。《説文》:“喘也。”亦姓,《姓苑》雲:“今襄陽人。”又漢複姓,《前漢書》有河內息夫躬。相即切。十一。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息
古文:𧪩
唐韻》相即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即切,並音熄。《説文》: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為一息。
又大聲嘆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注: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注:太息之大也。
又累氣曰累息。《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注:息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
又處也。《詩·小雅》:無恆安息。傳:息,猶處也。
又生也。《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前漢·宣帝紀》:刑者不可息。師古注: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
又《禮·月令》注:陽生為息。
又子曰息。《東觀漢記》:此蓋我子息也。《戰國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又《屍子》:棄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語。注:姑,婦也。息,小兒也。
又出錢生子亦曰息。《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以國服為之息。
又勞也。《儀禮·鄉飲酒禮》:乃息司正。注:息,勞也。《釋文》:勞,力報反。
又休也。《周禮·春官·籥章》:以息老物。注: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獸侯,則王以息燕。注:息者,休農息老物也。
又《釋名》:息,塞也,塞滿也。
又國名。又新息縣,本息故國,徙於東,故加新字。《左傳·隱十一年》:息侯伐鄭。注:息國,汝南新息縣。《釋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國,去長安萬六百里。《風俗通》:戎類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長息無限,曰息壤。《山海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姓苑》:今襄陽有此姓。又息夫,複姓。
又葉私列切,音屑。蘇軾《遊香積寺》詩: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息。幽尋恐不繼,書版記歲月。
從心從自,自亦聲。徐鍇曰:自,鼻也。氣息從鼻出。會意。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橫折)④一(橫)⑤一(橫)⑥一(橫)⑦丶(點)⑧㇃(卧鈎)⑨丶(點)⑩丶(點)
【規範提示】“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
【寫法】❶“自”窄、長,“心”寬、扁。❷“自”,居上居中;撇起筆於豎中線;框內下橫寫在橫中線。❸“心”,居下居中;第二點在㇃(卧鈎)上方豎中線上。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ək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i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jək
西漢



東漢





jək


j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ək
隋唐
王力系統

s
ǐə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s
jə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s
ie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s
jə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s
ǐ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清
相即切
sjək
集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次清
悉即切
siek
禮部韻略


入聲





悉即切

增韻


入聲





悉即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s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喪擠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思積切
si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
21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e
21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s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se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ɕ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s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ʃɪk
5
上陰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粵語
廣州
ʃɐ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ɬɪk
24
上陰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粵語
陽江
ɬɐ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t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k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17]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616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48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5.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17]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10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4[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45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嶽麓書社:長沙,1997.07:1438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1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2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3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4
  • 16.    祁鳳清.釋“息”[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第5期):34-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