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恭勤夫人謝氏墓

鎖定
雍正帝乳母墓。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興區榆垡鎮。墓地南向,墳丘、神路、石橋、石五供均無存,僅遺留石華表、墓碑、石牌坊等。墓碑螭首龜趺,碑石四邊浮雕龍珠,是清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追封其乳母謝氏為“恭勤夫人”的頌德碑。碑北立石華表1對,光面六邊形,頂為仰覆蓮刻石,上吼獅,下覆蓮石座,中嵌雲版,東側華表已倒。墓前有四柱七樓石牌坊1座,面寬9.35米,高5.5米,全部為漢白玉石仿木構建,頂有龍頭脊、吻獸、瓦當滴水、檐下斗拱以及全部浮雕龍雲花紋的樑柱額枋。
中文名
恭勤夫人謝氏墓
地理位置
位於大興區榆垡鎮
景點級別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面寬9.35米,高5.5米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恭勤夫人謝氏墓歷史故事

傳説謝氏並非旗人,卻能成為胤禛乳母,源於這樣一個故事:胤禛(雍正帝)降生後終日啼哭,不吃不喝。眾御醫束手無策,康熙帝遂降旨:凡文武大臣及貝子、貝勒當中有剛剛分娩正在哺乳期間的福晉、夫人們都來試奶。結果仍未見好轉。
其後有位太醫出主意,説胤禛受命於天,只能尋一位“手託玉印,足踏青龍”並在哺乳期的少婦,方適合做胤禛乳母。康熙聽後降旨派人到大興、宛平等地察訪。兩位辦差的下屬行至黃各莊一處田地,看到李二郎之妻謝氏手託着一塊雪白的豆腐,站在長滿青草的壟溝邊上,招呼二郎回家看孩子吃飯。此情此景正合“手託玉印(豆腐),足踏青龍(田壟)”。辦差之人把謝氏送入宮中,胤禛果然不再啼哭,乖乖地吃起奶來。
謝氏將胤禛哺育成人,在胤禛登基前已去世。雍正帝登基後,為報答謝氏養育之恩,為其修建塋園,即謝氏墓,立“敕建恭勤夫人謝氏碑”。

恭勤夫人謝氏墓欽賜碑文

恭勤夫人謝氏墓座北朝南,原有神道、石橋及石五供,現已無存。墳被盜掘,破壞嚴重,陵區地表只遺留有四柱七樓石牌坊一座,“敕建恭勤夫人謝氏碑”一通和素面石華表一對。石碑螭首龜跌,四邊浮雕龍珠,是雍正八年六月清世宗追封謝氏為“恭勤夫人”所立的頌德碑。碑文如下:“朕惟宮廷阿保之司,必資慈惠温良之選用,以愛護寢興,追隨左右;恪誠著於生前,寵賜隆於身後,凡以錄舊績,賁新恩也。爾謝氏秉性柔嘉,持躬謹厚,服勤內職;奉朕沖年,順陰陽之宜;善調服御,審寒暑之節;克慎起居,惟祇奉於在公,罔經營於家事。令儀如昨,慨歲月之潛移;勞勩堪懷,篤始終而崇報;培佳城而孔固,表豐碣以增輝。於戲!憚心力于禁闈,式昭姆範;薦苾芬於筵几,懋示褒綸;用篤不忘,永垂奕世。”碑文中稱“謝氏秉性柔嘉,持躬謹厚,服勤內職,奉朕沖年,順陰陽之宜,善調服御,審寒暑之節,克慎起居”。
碑北立大理石八稜光面華表一對,華表頂部蓮花瓣,花瓣上為坐獅,花瓣下鑲嵌雲板。墓地前方為四柱七樓的石牌坊,面寬9.35米,高5,5米,全部以漢白玉石仿木構造。坊上的廡殿頂、大脊、吻獸、鬥棋雕刻逼真,額柱樑枋全部浮雕龍雲花紋細膩生動。該石牌坊石質潔白,做工精細,造形和諧大方,堪稱清代石刻建築的精品。陵區歷經洪災戰亂,被破壞嚴重,遺址僅存四柱七樓石牌坊、“敕建恭勤夫人謝氏碑”和一對石華表。
�居,惟祇奉於在公,罔經營於家事。令儀如昨,慨歲月之潛移;勞勩堪懷,篤始終而崇報;培佳城而孔固,表豐碣以增輝。於戲!憚心力于禁闈,式昭姆範;薦苾芬於筵几,懋示褒綸;用篤不忘,永垂奕世。”碑文中稱“謝氏秉性柔嘉,持躬謹厚,服勤內職,奉朕沖年,順陰陽之宜,善調服御,審寒暑之節,克慎起居”。

恭勤夫人謝氏墓旅遊景點

2009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恭勤夫人謝氏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石橋、甬路、東西朝房、大宮門(陵恩門)、二宮門(神門)、神道、祭台、寶頂、風水牆、陵牆等遺蹟,使整個陵區的平面佈局展現出來,總面積達9720平方米。整理出《北京恭勤夫人謝氏塋園發掘簡報》。
2010年4月,榆垡鎮人民政府本着尊重歷史、保護文物的宗旨,對恭勤夫人謝氏墓進行了修繕復建,榆垈鎮人民政府投資數百萬,在恭勤夫人謝氏墓原址地基上進行了修復,復建前原有地表可見遺蹟僅有3處:石牌樓、功德碑、石華表。復建後新增建築11處:由北向南依次為祭台一座、大寶頂(墳丘)一座、小寶頂兩座、大小宮門各一座、掖門兩座、東朝房一座、西朝房一座、配房四座、神橋一座、旱河一條、塋園圍牆,工程按照“簡報”復建,2012年8月竣工。今天的恭勤夫人謝氏墓已經恢復了初始時期的風貌,為研究清朝陵寢建築提供了新的實證;為研究清朝孝道文化提供了場所;為旅遊發展提供了新的景區,可以起到“式昭姆範”、“永垂奕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