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平燒餅

鎖定
恩平燒餅,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恩平燒餅俗稱“恩平燒”,它的製作歷史已有500多年。恩平燒餅的烘培爐比其他地方燒餅的烘焙爐多了個上爐,分為上爐、下爐、餅鏜和吊杆四個結構。烘培時上爐以木柴下爐以木炭為火,將餅鏜上的餅坯雙面猛火同時烘烤,木柴火烘烤的一面酥、香、脆,木炭火烘烤的一面則糯、軟、綿。至此,經上下爐烘烤形成了恩平燒餅香軟脆糯特色,色香味俱全。 [1] 
2019年8月20日,經江門市人民政府入選江門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7] 
中文名
恩平燒餅
批准時間
2019年8月20日
遺產級別
傳統技藝
遺產類別
市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江門市恩平市

恩平燒餅歷史淵源

在中國歷史上很久以前已有制燒餅的記載。恩平燒餅創制於明朝時代,距21世紀初有500多年曆史。
恩平燒餅,民國前,四邑地方頗負盛名,並有港澳傳出中國海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恩平縣城的粵華餅家的燒餅,仍暢銷至廣州等地。糖果糕點公司成立後委託餅家加工燒餅出售,是為主要品種。而“大躍進”後,糧、油、糖缺乏,市場物質緊張,燒餅停止生產。
20世紀60年代中又逐漸恢復,至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制燒餅更加流行了。
在農村特別是清明節期間,人們買燒餅去掃墓的幾乎是每家必備的祭品,用以表示子孫團圓的意思,這種風俗習慣,世代沿襲下來,什麼時候開始,無法稽考了。 [6] 

恩平燒餅工藝特徵

恩平燒餅形如圓月,直徑約10釐米左右,厚度約1釐米左右,分無餡料和有餡料兩種。無餡料的只是在餅上灑上芝麻,俗稱“光頭燒”。有餡料的在改革開放前只有冰肉餅。
早在20世紀30年代前,恩平燒餅是用黃糖、六成糯米、四成粘米混合製作,叫六四餅。六四餅軟硬適中,較為香脆,是恩平燒餅傳統的製作技藝配方。後來做餅人進行配方改良,改用七成糯米三成粘米,製成七三餅。七三餅比六四餅要軟糯,但香脆稍少。而五五餅則較為脆硬,但存放時間比六四和七三餅要長。
隨着時代的進步,“恩平燒”也不斷研發出新的品種,製作的燒餅全是用糯米的。之後又新增了燒肉燒餅、豆沙燒餅、鹹肉燒餅、奶油燒餅等。燒肉餅的較大特色是味道夠香,那種燒肉香味遠遠就撲鼻而來。豆沙燒餅是選用優質豆沙,再加入上好的豬油製作而成,其質地香滑細膩。鹹肉燒餅是先將肉剁碎,再加上佐料醃製好,混入葱花,做出來的餅既有肉香,又有葱香。奶油燒餅,配上優質奶油,做出來的餅質地香滑細膩,餅的邊是脆的,而餅的中間是軟綿綿的,味道可口。還有做餅人推出“綠色”燒餅,諸如辣木燒餅、艾香燒餅、簕菜燒餅、陳皮燒餅等,個頭也比傳統燒餅小了近半,主打綠色養生。 [1] 

恩平燒餅工藝流程

恩平燒餅每個流程均有其嚴格而獨特的技藝特色和要求。其製作流程為:
1.和麪
恩平燒餅製作 恩平燒餅製作
燒餅皮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將水和發酵好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後,揉成麪糰,再搓成長條形狀。
再從長條的麪糰中,揪出一小塊一小塊的圓團,用來擀皮、包餡。鹹口的燒餅,滿滿一大勺的肉餡,再用阿姨嫺熟的手法用餅皮包住,最後壓成餅,裹上白芝麻,放到盤上。
2.烙餅
做燒餅要燒炭。支一個鐵架,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看上去像祖輩常用的手把秤,托盤上放木炭,下部分是一個鐵盤,圓圓的麪餅攤在鐵盤上,再蓋上盛着木炭的鐵盤。
火候和時長由師傅把握,差不多了,就壓下木棒這頭,使另一頭的炭盤升起。將餅翻個面,再接着烙。“掌勺”實在是個力氣活,因為都用大塊木炭,粗如人腿,這樣的炭燒得久。把握火候也是個精細活,燒得過久,燒餅焦黑,這一爐餅就都廢了;燒得過短,燒餅外熟內生,也不得行。
3.出爐
拿開燒着木炭的鐵盤,騰騰熱氣散開,金黃誘人的燒餅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師傅將烙好的燒餅一一取出,放在竹簍上晾涼。 [5] 

恩平燒餅傳承保護

恩平燒餅傳承價值

1、“恩平燒”是恩平城鄉男婚女嫁必須有的禮餅,這一習俗始於明朝,一直以來仍頗為盛行,具有歷史考究價值。
2、恩平燒餅也是恩平人清明掃墓的主要祭品。恩平的普通人拜山,帶上幾斤恩平燒餅、一斤多豬肥肉、幾個鴨旦、一支白酒、幾扎大香、山紙和銀寶蠟燭就可以了。因此,恩平人又稱清明節為“燒餅節”,是地方特色產品。
3、恩平燒餅還是聯絡僑情、內外共同合力建設家園的精神紐帶。
4、恩平燒餅具有身份認同的文化價值。
5、隨着恩平旅遊經濟的快速成長,恩平燒餅也進入景區,成了遊客們爭相品嚐的美味,成為地方特色手信,走出了一片更寬廣的天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 

恩平燒餅傳承狀況

“恩平燒餅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樊耀堅持全手工製作恩平燒餅,悉心傳承傳統技藝;設計多款傳統和現代版包裝,提升了恩平燒餅產品形象;開展恩平燒餅食品安全檢測活動,實施品質管控管理,成為恩平燒餅行業第一家取得食品安全認證的企業,較大地提升了恩平燒餅的質量和知名度;改良恩平燒餅傳統技藝,製作成方便攜帶,適合旅遊和網購的“小餅”,研發出“簕菜燒餅”、“紫薯燒餅”、“陳皮燒餅”等新品種,增強了非遺生命力;與旅遊企業、網商、物流深度合作,開展網絡銷售和研學活動,拓展了恩平燒餅的銷售渠道和生存空間;製作恩平燒餅宣傳片,建設恩平燒餅展館,展示非遺魅力;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非遺展示等宣傳推介活動。為恩平燒餅的傳承做出貢獻。 [2] 

恩平燒餅傳承人物

鄭樊耀,男,1978年9月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恩平燒餅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中學畢業以後,在恩平市那吉鎮李華燒餅店當學徒,學習燒餅製作,重點學習恩平傳統“光頭餅”製作,熟悉恩平燒餅製作技藝流程,曾任恩平市老牌粵華餅店任燒餅製作技師,後開設恩平市金谷燒餅店,任經營和燒餅製作技術負責人。2020年8月入選為江門市級第六批代表性傳承人。 [2] 

恩平燒餅社會影響

媒體分享
《中國國家地理》微信公眾號發佈推文《中國的燒餅大省在哪裏?》,其中恩平燒餅作為廣東省的代表“出戰”。 [3] 
中國的燒餅大省示意圖 中國的燒餅大省示意圖
重要活動
2017年17日至18日,恩平燒餅亮相由江門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7中國僑都(江門)華人嘉年華“僑都非遺”活動。 [4] 

恩平燒餅文化軼事

恩平燒餅創制起源有兩個歷史典故。
典故一
傳説恩平燒餅創制者是恩平市牛江鎮人,是一名青年教書先生,他憑自己的志向拿出所有積蓄辦了一間私塾,讓窮家的孩子免費入學,後因辦學經費不足,私塾被迫停辦,教書先生為了謀生,只好用祖傳的方法做燒餅來賣。由於他做的燒餅與眾不同,軟滑香甜可口,可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鮮的特點,因而十分暢銷。當時的肇慶知府很有經濟頭腦,他為了繁榮市場,推動經濟發展,便搞了一個做燒餅大比賽,並選出精品加以推廣。恩平知縣自從吃了教書先生做的燒餅後,大加讚賞。並極力推薦教書先生到肇慶知府參加了比賽,恩平燒餅一舉奪魁。其實,恩平知縣舉薦教書先生參賽還有一個用意,就是趁機挑選個女婿,教書先生果然不負所望,知縣決定把教書先生選為佳婿,他把這個打算告知女兒時,女兒死活不從,她認為做餅的沒有出息。教書先生知道後更加勤奮地做賣恩平燒餅,並且每賣百斤燒餅就把十斤保存下來,燒餅積存到一百斤就送到知縣家,也以此為成績向知縣彙報,知縣女兒認為教書先生老實可靠,做餅技藝又好,就答應嫁給教書先生。從此,恩平男女爭相仿效,恩平燒餅就成為男婚女嫁的必備禮餅。恩平地區的人們見面時如對方有成年女兒的就問:“你女兒領了餅沒有”,而不是“你女兒嫁了沒有”。
典故二
傳説,恩平有個叫馮德的人,當時在兵營當一個小官,他的妻子愛吃燒餅。有一天,家鄉來人傳話説他妻子病重,馮德愛妻情切,辭官回家照顧病妻,當他回到家時,妻子已辭世。之後,每年清明節,馮德都帶上妻子最愛吃的恩平燒餅去拜祭她。有一年,馮德剛擺好祭品,突然發現一個放牛娃暈倒在旁邊,馮德上去察看,見這個放牛娃的臉色瘦黃,想必是餓壞了。馮德就到妻子墳前禱告,説救人要緊,然後把給妻子上墳的燒餅拿給放牛娃吃,放牛娃逐步康復長大後做了大官,但他還深深地記住馮德的救命燒餅,回鄉後,得知馮德已去世,於是他就買了很多燒餅到馮德墳前拜祭恩人。這件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漸漸成了一種習俗。自此,恩平人拜山總要用恩平燒餅,並且,拜完山後總要把燒餅分給過路的或在附近幹活的人,祈求人人平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