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恍惚的人

(日本有吉佐和子著長篇小説)

鎖定
《恍惚的人》是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著長篇小説,於1972年首次出版。 [2] 
小説《恍惚的人》講述了住在東京的三口之家在半年間發生的事情。立花信利是某公司的副經理,妻子立花昭子是某法律事務所的打字員,兒子是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中生。由於公公立花茂造性格怪異,對昭子百般挑剔,茂造和昭子之間的關係一直不融洽。為了避免矛盾衝突,茂造的生活主要由婆婆來照顧。温柔慈祥的婆婆協調着茂造和昭子之間的矛盾,雙方就這樣相安無事地生活着。可是突然有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昭子意外地遇到了神情恍惚的茂造,隨後,一系列的事情發生了:一直很健康的婆婆猝死在家中,公公也被發現早已經得了老年痴呆症,原本平靜的生活開始掀起波瀾。照顧公公生活的重擔就落在昭子肩上。小説中作者一方面描寫了為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的茂造,昭子所承受的壓力和困苦,另一方面也不惜筆墨着重展現了處於中年階段的人面對即將來臨的老年生活的無奈、不安與恐懼。 [3] 
作品名稱
恍惚的人
外文名
恍惚の人
作    者
有吉佐和子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180千字
首版時間
1972年

恍惚的人內容簡介

昭子一家住在東京杉並區,她在法律事務所作打字員。丈夫立花信利也是個靠工資過活的人。兒子阿敏還在讀高校二年級。在院庭的另一所房子裏住着公公茂造和婆母。昭子是家庭主婦,既忙着上班,又得忙家務。每到星期六下午她便從商店抱回來一大堆冷凍食品,從下午起一直到深夜,她要為下一星期全家的生活作準備,洗衣機和冰箱成了她的好幫手。
恍惚的人 恍惚的人
一個下雪的午後,婆母突然死去。公公茂造當時已84歲。他自從在一個地方的信用銀行退休,便搬來了東京,二十年來一直靠信利和昭子給他的生活費維持生活。茂造這人沒有任何興趣和愛好,也沒有朋友,就是和孫子也説不上幾句話,只會整天板着面孔挑剔老妻的不是之處,對兒媳昭子也是同樣,一貫刻薄,自從信利記事時起,父親茂造就總對母親和兒子説,自己胃腸消化不好。他不斷地去找牙科醫生鑲牙,最後換了滿口的假牙。如今,茂造患了老年痴呆症,不知是老妻死亡的刺激,還是從前的什麼原因。症狀很重,連他的兒子信利、女兒京子都不認識了,但還認識昭子,因為是昭子一直照顧他的生活。茂造時而闖出家門,到大街上疾步奔走,他自己不知道現在哪裏,也不知自己要去什麼地方。每當這時,昭子或是阿敏便得追了去,有時叫一輛出租車把他拉回家來。茂造反對抽水馬桶,昭子每夜還得起牀兩次,照顧茂造去庭院裏小便。茂造即使一個人吃了十個人的飯,而且剛剛吃完,也要大喊:“餓死我了,還不拿飯來。”並且委屈和痛苦得老淚縱橫。醫生診斷後,卻説老人身體非常健康。
鄰居門谷家的老太婆趁昭子上班的時候,把茂造領去了敬老會館。但是茂造的老年痴呆症過於嚴重,那裏的人們都厭惡他。昭子得知便把茂造接回到家裏去。幸虧地區的老人福利機關,對此事很關心,派了一應女主事來,並帶來了東京都民生局印製的《養老院指南》,那小冊子中説,養老院共分四種:低收入家庭老人養老院、特別護理養老院、低收費養老院、收費養老院。女主事説,老年痴呆症就是精神病,看你們住哪種養老院。可是信利不願把茂造送進任何一種養老院。這樣,昭子只好請假在家裏護理老人。茂造整天倦伏在室內的一角,兩眼直勾勾地望着天花板,在那裏尋找他的人生出路。
一天,昭子在出去接電話的時候,茂造在澡盆裏溺了水。昭子忙着進行人工吸呼,然後去找醫生。醫生説,老人患了肺炎,過不去三天了,昭子便日夜地拼命護理。但是,茂造的心臟功能很強,三天過去,奇蹟出現了。以前,昭子上班又忙家務,再加上照顧茂造,累得她半死,因此也曾希望茂造早一天死。但是這次昭子下了決心:“今後,我要讓他活下去。誰也不行,只有我能辦到。”過了一段日子,茂造的病更嚴重了,發展成為人格欠缺型,把大便塗了一被,而且跑出了家門。昭子尋找了好久,終於在警察派出所裏把他找到。接回家來後,醫生進行了檢查,説老人情況不好,還是送去住院為妥。可是,就在去住院的前夜,茂造死在了家裏,身邊只有昭子等三人,昭子發現無一人為茂造的死落淚。 [1] 

恍惚的人人物介紹

  • 立花昭子
小説的女主人公。昭子聰慧伶俐,工作上是個好幫手,家庭事務也料理得妥妥當當。自婆婆離世後,照顧患有嚴重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任務就落到了昭子身上。她不給正在奮戰高考的兒子添麻煩,也不能指望每天工作到夜深才歸的丈夫,只能一個人扛着。不管是面對婆婆的突然離世,還是公公的重病,儘管昭子有百般無奈,甚至歇斯底里,終究還是堅強地承受着。昭子與信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 
  • 立花茂造
讓人失望的老年痴呆患者。目光呆滯地到處嚷嚷“我餓、我餓”,半夜啃食自己亡妻的骨灰,甚至將排泄物到處塗抹。荒誕的行徑,讓人愕然。異常的食慾、失憶、完全地喪失自我意識、痴呆等一切老年抑鬱的問題都集聚其身,讓人窒息。兒子和兒媳因為茂造的情況,煩躁、驚恐、糾結、矛盾、度日如年。但小説中峯迴路轉地出現了這樣幾個場面:冬夜,茂造佇立寒風中感嘆月亮之美;雨天茂造注意到路邊靜靜地開着的美麗的木棉花;哭着喊“我餓,我餓”,當得到螃蟹時,瞬間認真地吃起來,完全像個孩子。 [3] 
  • 立花信利
某公司副部長。每天忙於工作,早出晚歸,週末難得不用出去應酬也是在家睡覺。事業上獨當一面的能人,在面臨家務、緊急事務時卻異常無助。得知自己母親突然離世,信利似乎嚇呆了,只是和高中生兒子一起,不知所措地呆坐一旁。在火葬場,聽到妻子用羨慕的語氣感嘆婆婆的離開時,信利顯得格外敏感,他害怕死亡,害怕妻子離開,內心充滿了畏懼和不安。 [3] 
  • 阿敏
立花昭子和立花信利的兒子,還在讀高校二年級。阿敏用父母給他的零用錢,為茂造買來了許多東西。在小説中,阿敏是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的可愛的少年形象。 [2]  [1] 

恍惚的人作品鑑賞

恍惚的人主題內容

《恍惚的人》是一部反映日本老人問題的社會小説。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日本,隨着“核家族”即家庭小型化的出現和社會年齡的老齡化,對老人的照料和老人由於精神憂鬱孤獨而帶來的種種麻煩,竟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折磨着許多老人,也折磨着許多家庭。昭子及其一家圍繞公公茂造精神恍惚所帶來的種種不快的故事,正是日本社會中老人問題的一個縮影。昭子為獲得經濟上的獨立而參加工作,一直受到討厭雙職工的公公茂造的挖苦和打擊,無法共同生活,只好同老伴另室居住,免除精神上的折磨。不料婆婆突然死去,公公一反常態,處於痴呆狀態,丈夫不能幫助,全副生活和精神負擔,都壓在昭子一人身上,使她苦不堪言。然而,這不是昭子一家的困難,鄰居的門谷家,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和女職員,以及唸經的年輕和尚,無不為家中老人問題而苦惱。公公茂造死去了,活着的人一個也沒有哭,也許對生者和死者都是一種解脱。老人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還深刻地影響着人們的精神和情緒。中譯本的前言中指出:“小説也從側面勾劃了人們的空虛的思想,苦悶的情緒,以及晦暗的人生觀。”小説中的信利,就不時地想到父親的現在,可能就是自己的未來,充滿着悲觀的色彩。 [2] 
《恍惚的人》內容豐富,涉及到怎樣對待老人、婦女參加工作、日本的家庭制度、老人自身怎樣對待自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作者通過昭子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現了小説的“只要活着,人生就有價值”這一主題。老人活在世上是否存在價值,人們的認識是不盡一致的。立花信利説:“一片枯葉咬着禿枝不肯落下,熟透的柿子掛在高枝讓人伸手摘不到,又不願自己腐爛,真是出盡了醜態。”但是昭子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去老人會館把茂造接回來,回家路上,她注意了老人的目光,茂造的視線停留在泰山樹盛開的花朵上。昭子心情很激動,她想:“泰山樹的花太美了。那肥大的花瓣掛着雨露。茂造在花前停住了腳步,説明他並未喪失美和醜的感覺。”護理這樣一個人,對昭子來説盡管困難重重,但她終於還是下了決心,“我要讓他活下去。”昭子的決心,來源於“只要活着,人生就有價值”的哲理。
小説通過立花信利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日本的家庭制度。所謂家庭制度,一般是以夫妻為中心,由近親血緣者構成家庭,按社會習慣、道德和法律,來維持家庭的秩序,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家庭制度,不是以夫妻為中心,而是以父子為中心,即以男子為人選的一長制。戰後雖經民主改革,但這種家庭制度的殘餘依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日本人的心態上。儘管戰後婦女已走出家庭參加了社會工作,但在家庭中仍受丈夫大男子主義之害。立花信利便是這樣一個害人者。昭子在工作、家務、病人幾副重擔的壓力下已經是疲於奔命,而丈夫只輕巧地説了聲“對不起,總讓你受累”。而他自己在照顧他的生身父親茂造這件事上,絕不伸出一根指頭,但他卻有權決定:茂造不送養老院。
作家在阿敏的身上,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滿懷熱情地塑造了這一少年形象。阿敏用父母給他的零用錢,為茂造買來了譁啷棒、小鳥、花和八音盒。“茂造拿起譁啷棒,搖了搖,聽到那譁啷譁啷的聲音,頓感吃驚和不解,兩眼盯盯地望着。茂造完全變成了一個乳兒,他終於温和地笑了。”茂造死後,阿敏喊道:“媽媽,爺爺再活些時候有多好,那怕幾天。”聽了阿敏的話,昭子很感動,後來她發現,自己的熱淚也已流出眼眶。在小説中,阿敏是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的可愛的少年形象。 [1] 

恍惚的人藝術特色

該小説技巧純熟,流暢自然,描繪細膩,形象生動。通過醜與美、強與弱的反差對比,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複雜的構思,有吉佐和子用樸實的筆觸描繪出生動的畫面。整篇文章急中有緩,張弛有度。 [2]  [3] 

恍惚的人作品影響

《恍惚的人》出版後,立即風行一時,半年之內印行了一百五十萬冊,成為暢銷書。據此改編的電影被評為1973年日本十大佳片的第五位。 [2]  [3] 
《恍惚的人》的主題感染了當時整個經濟高速發展中的日本社會,小説發行突破百萬冊大關,在日本是空前的。該小説有着廣泛的讀者,已不分年齡和男女,許多人都用小説中的人物來對照自己,特別是引起了中、老年人的特殊關心,“恍惚的人”一詞成了社會上一時的流行語。同時促進了日本政府對老年人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老人問題、人老後的問題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因為青年人也要走進人生的老年階段,因此這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1] 

恍惚的人出版信息

《恍惚的人》於1972年6月在日本東京新潮社出版。中國很快翻譯成中文出版,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秀豐、渭慧的中譯本。 [2] 

恍惚的人作者簡介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日本作家。幼時全家住在爪哇。1949年就讀於東京女子大學英文專業。畢業後,一度在大藏出版社供職。1954—1956年,任舞蹈藝術家吾妻德穗的秘書。這段經歷使她得以深入研究日本傳統藝術,瞭解藝人的生活和情緒,積累了創作素材。1956年。描寫傳統藝術界新舊兩代藝人矛盾的《地歌》問世,獲“文學界新作家獎”,初期作品多屬這類題材。主要著作有《黑衣》《木偶淨溜璃》《江口故里》《蚊與蝶》《紀川》《有田川》《曰高川》《非色》《我不能忘記》《恍惚的人》等。 [4] 
參考資料
  • 1.    本社編. 當代世界文學名著鑑賞辭典[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05:103-105.
  • 2.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137.
  • 3.    凌紅. 論有吉佐和子的幽默表現手法:以對《恍惚的人》的解讀為例[J].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 (3):32-35.
  • 4.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婦女讀物研究委員會主編. 20世紀世界著名女性[M]. 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0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