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戀海熱

鎖定
《戀海熱》是英國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首先去航海需要的條件,又強調了大海本身無法抗拒的巨大吸引力,接着進一步描繪了海上生活的美好,表達了詩人對力之美及堅韌不拔的毅力的崇拜。 [1] 
該詩用詞簡單,清新自然,韻律有謠曲風格,兩行一韻,節與節之間的相似使它們形成不可分的整體,而節內突變,如中心詞語的變化又使詩歌顯得很豐滿,形式工整而又多變。
作品名稱
戀海熱
作    者
約翰·梅斯菲爾德
創作年代
20世紀
作品出處
《鹽水謠》
作品體裁
詩歌
英文原名
Sea Fever

戀海熱作品原文

Sea Fever
I must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lonely sea and the sky,
And all I ask is a tall ship and a star to steer her by;
And the wheel’s kick and the wind’s song and the white sail’s shaking,
And a grey mist on the sea’s face, and a grey dawn breaking.

I must down to the seas again, for the call of the running tide
Is a wild call and a clear call that may not be denied;
And all I ask is a windy day with the white clouds flying,
And the flung spray and the blown spume, and the sea-gulls crying.

I must down to the seas again, to the vagrant gypsy life,
To the gull’s way and the whale’s way where the wind’s like a whetted knife;
And all I ask is a merry yarn from a laughing fellow-rover,
And quiet sleep and a sweet dream when the long trick’s over. [2] 

戀海熱中文譯文

戀海熱
我一定得再去海上,去那偏僻的海天;
我想要的只是一艘高聳的船,一顆星星領它向前,
還有舵輪的反轉,海風的歌唱,白帆的飄搖
海面上灰濛濛的霧氣和灰濛濛的破曉。

我一定得再去海上,因為那奔潮的呼喚,
那麼狂野,那麼清晰,我無法躲閃;
我想要的只是一個颳風的日子,有飛馳的白雲,
還有浪花的拍擊,海鷗長嘯,咆沫飛瀛。

我一定得再去海上,去學那吉普賽人的流浪,
去那海鷗的路上,那海鯨的路上,那狂風利如刀鋒的地方,
而我想要的只是漂泊中夥伴們的海外奇談與鬨笑,
還有長長輪值後一場美美的睡眠,一次甜甜的夢覺。
(金敏譯) [1] 

戀海熱創作背景

約翰·梅斯菲爾德是一個父母早亡的孤兒、一個流浪水手,他的經歷本身就是一首憂鬱的詩。在詩人的想象和經歷中,大海是如此的神秘,值得人一生追隨探索。《戀海熱》就是詩人為表達對大海的這種狂熱的情感而寫的。 [1] 

戀海熱作品鑑賞

這首抒情詩非常簡短,句子卻比較長,共三節十二行,採用兩行換韻的方式,讀來很悠揚,而又不顯拖沓;句首反覆,句中“想要”句重複,有謠曲風味。反覆出現的“我一定得再去海上”表明了一種態度,也是詩人的人生宣言,同時又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如此吸引人?、詩人充分發揮想象力,寥寥數語就呈現了他的海上生活。可以説,這既是一曲寫給耳朵的歌謠,也是能夠“看”懂的詩。海是那麼美:“有飛馳的白雲,/還有浪花的拍擊,海鷗長嘯,咆沫飛瀛。”這個空間豐滿而有韻律感,難怪詩人對大海如此狂熱(他用了“fever”一詞)。讀者只知道大海的壯闊,殊不知大海的美也簡單明朗,只需要“一個颳風的日子”就能收穫“那奔潮的呼喚”,它是“那麼狂野,那麼清晰”。只有最單純快樂的心才能享有這份幸福。
海上生活也是一種簡樸的、令人暢快的生活方式。詩的第一節就介紹了去航海需要的條件:“我想要的只是一艘高聳的船,一顆星星領它向前。”“星星”的設置非常巧妙,此時,它引領的不只是一艘航船,更是一種詩意的人生。此外,還有“舵輪的反轉,海風的歌唱,白帆的飄搖”,這一切展露了詩人的最高審美標準——簡單明快。三節中“我想要的只是”重複出現,進一步説明詩人對生活的態度:簡單一點,率真一點。也許有人會覺得,每天日升日落、白雲白帆的生活過於單調。只有水手才能理解海上生活的艱辛和美好,而艱辛與單調在這首詩裏被最低限度地簡化,就連“海面上灰濛濛的霧氣和灰濛濛的破曉”也沾染了些許詩意情懷。第二節中詩人以“那奔潮的呼喚,/那麼狂野,那麼清晰,我無法躲閃”,強調了大海本身無法抗拒的巨大吸引力。第三節,詩人進一步描繪海上生活的美好,但寫法上稍有變化,落腳於“路上”,通過描繪彼地的神秘進一步激起人們的流浪衝動。那路上有“海鷗”,有“海鯨”,也有“狂風利如刀鋒”。因此,這也是勇者之旅。多年的海上生涯,使詩人崇拜力的美,崇拜堅韌不拔的毅力。
在這首詩裏,梅斯菲爾德的用詞簡單,清新自然。韻律有謠曲風格,兩行一韻,節與節之間的相似使它們形成不可分的整體;而節內突變,如中心詞語的變化又使詩歌顯得很豐滿,形式工整而又多變。可以説,這是一首常讀常新的詩。 [1] 

戀海熱作者簡介

約翰·梅斯菲爾德(John Masefield,1878—1967),英國詩人,生於萊德伯裏,自幼獨立謀生。第一部詩集是《鹽水謠》(1902)。1911年以長篇敍事詩《永恆的寬恕》揚名詩壇。詩集有《歌謠》(1903)、《歌謠和詩》(1910)、《詩集》(192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寫詩篇《轟動一時的奇聞》、《致水兵》等。還寫有戲劇、小説、論文、短篇故事等。劇本有《龐培大帝的悲劇》(1910)和《威廉・莎士比亞》(1911)。1930年被任命為英國22屆“桂冠詩人”。 [3] 
參考資料
  • 1.    楊恆達主編,外國詩歌鑑賞辭典 3 現當代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4,第1006-1007頁
  • 2.    坎貝爾等著,冬頌,學苑音像出版社,2005,第115-116頁
  • 3.    楊哲等主編,文學百科辭典,知識出版社,1991.04,第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