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有善有惡

鎖定
賢愚善惡,所以人性先天上便具有了善惡。他説:. 豆麥之種,與稻梁殊,然食能去飢;小人君子,稟性異類乎?譬諸五穀皆為· 用,實不異而效殊者,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中文名
性有善有惡
本    質
抽象的自然人性論
領    域
哲學
提出者
王充
介紹
中國東漢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關於人性的學説。源於戰國時期的世碩。王充在闡述世碩的思想時説:“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本性篇》)。漢代董仲舒也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天有陰有陽,人性有貪有仁。王充則明確提出性有善有惡,認為人性或善或惡,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極少,大多數人是可善可惡或善惡混,他稱之為“中人”。他説:“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他強調環境教育對人性的決定作用,舉例説:“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孔子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聖教,文才雕琢,知能一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王充的人性論亦有宿命論色彩。他認為善惡是氣稟決定的,“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這是一種抽象的自然人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