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必不得已

鎖定
必不得已(拼音:bì bù dé yǐ)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顏淵》。 [1] 
必不得已(已:止;不得已:不能不如此)表示被形勢所迫,非這樣做不可。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5] 
中文名
必不得已
拼    音
bì bù dé yǐ
近義詞
迫不得已
出    處
《論語·顏淵》
注音字母
ㄅㄧˋ ㄅㄨˋ ㄉㄜˊ ㄧˇ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分句

必不得已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必不得已”。 [1] 

必不得已成語典故

端木賜(前520一前456),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春秋末年衞國(今河南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其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華夏儒商始祖”。 [2]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其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衞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曾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2] 
有一天,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孔子回答道,“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姓對執政者足夠信任。有這三樣就足夠了。”子貢又問道:“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的話,那麼在這三項中應該先要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説:“那就去掉軍備吧。”子貢説:“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剩下的這兩項中又該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説:“捨棄糧食。自古以來人終究免不了一死,如果一個國家的老百姓對執政者一點兒都不信任的話,即便是豐衣足食,那麼這個國家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 [3]  [4] 

必不得已成語寓意

在孔子的認識中,君主、國家政權,都是立足在百姓信任的基礎之上,離開百姓的信任,連國家政權都沒有了,還哪來什麼君主?因此,當子貢問國家治理的方法時,孔子回答了三條:“足食,足兵,民信之”,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老百姓對君主的信任。假如必不得已要去掉,首先是去掉軍備,其次是去掉糧食,唯一不能去掉的是民心:“民信之”。因為百姓對當權者失去了信任,國家政權也就無法立住了。孔子的回答,突出強調了“民無信不立”的觀點,自此成為兩千多年來的為政箴言。 [3]  [4] 
“信任”是為政之本這個道理,對君主、國家如此,對於身居官位的人來説同樣如此,要想有所作為,不僅需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同時需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子夏説:“當權者應當先取得信任,然後再役使老百姓;如果沒有取得信任,就會以為是虐待他們。對君主也要先取得信任然後再規勸;如果沒有取得信任,就會以為是誹謗他。”(《論語,子張》第十章原文:子夏日:“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已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已也。”)子夏的話告訴我們:在沒有獲得信任的情況下,無論是對老百姓或是對君主,都不可能被理解、被接受,即或出於道義也容易遭到誤會,形成對立的情緒,那麼什麼事情也就辦不成了。 [3]  [4] 

必不得已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必不得已”表示被形勢所迫,非這樣做不可。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5] 
  • 運用示例
漢·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日:‘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日:‘為聽將軍計耳。”” [1]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使宴見齋禁不用樂》:“必不得已,則上壽之日設樂,而宜旨罷之,及宴使客然後複用。” [1] 
明·宋濂、王褘《元史·明宗紀》:“丁已,懷王人京師,羣臣請正大統,固讓日:‘大兄在北,以長以德,當有天下。必不得已,當明以朕志播告中外。”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73
  • 2.    《根在河南》編委會. 名人璀璨 根在河南[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20.05:113
  • 3.    孔慶國主編. 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8.11:233
  • 4.    九龍創作編著. 從成語、名句讀《論語》[M].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14.01:346-347
  • 5.    必不得已的解釋|必不得已的意思|漢典“必不得已”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