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徽州祠祭

鎖定
徽州祠祭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在徽州,最為重大的祭祖活動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內進行的祭祀活動,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進行的祭祀活動,要求非常嚴格,為報本之禮,一般由族長或宗子主祭。
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長主持,族長由族中年長輩高、兒孫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擔當。
房祭由各房頭房長擔任主祭。
在黟縣祠祭中如西遞明經胡氏祠祀,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為各族祭祀,由族長擔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為房祭,由各房房長(即房頭老官)主祭。
2014年11月,“徽州祠祭”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 
中文名
徽州祠祭
類    型
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
意    義
是村落宗族財勢和實力的象徵
起    源
宗族社會

目錄

徽州祠祭簡介

徽州現存祠堂最早的建於明弘治年間,至清代則多不勝舉。其大體分為總祠、分祠和家廟。
總祠,作為當時重要的公共建築,一般多置於村鎮兩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氣勢恢宏、莊嚴氣派,少則二進,多則四、五進,建築依地形漸次高起,主體建築置殿後,頗富變化。
單面為中軸線上兩個或多個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擁,牌坊映照。分祠平面多為四合院式。
而家廟是宗祠的一種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有家宅處所所建的祠堂。

徽州祠祭意義

徽州宗祠不僅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財勢和實力的象徵。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發展和興衰,村落佈局結構均與祠堂相關。
可以説一個村落宗祠的數量、規劃和氣勢折射出這個宗族煙火的衰旺。
祭祖活動為宗族活動中最隆重的大典,要求參祭人員必須整衣肅冠,嚴格遵循祠規。
整個祠祭活動過程有嚴格的程式,其中由禮生讀祭文,其祭文寫作也是有其一套固定的格式,祭文第一部分為祭祀時間,第二部分為祭祀對象,第三部分為祝祠。
徽州祠祭對於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禮儀和徽州文化風俗具有重要意義。

徽州祠祭起源

由於古徽州叢山環峙、高台城壘、相對封閉的特殊地理自然環境,歷代中原世家大族源源徙入徽州的特別移民社會背景,宋以來作為“程朱闕里”受到朱熹理學的特別影響,徽州宗族社會“嚴宗法、尚宗義、重祖祭”蔚成時尚。自從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一月禮部尚書夏言據程頤“凡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之議,奏言《請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朝廷頒詔天下臣民可建祠堂祀始祖之後,古徽州鄉村興起了修建祠堂祭祀祖宗的熱潮。
徽州各宗族聚全族的財力,選最好的地段,用最佳的材料,請最好的工匠,精心建造起氣勢恢宏、巍峨壯觀、裝飾華美、古樸典雅的各種宗祠、支祠、家祠。
而祠堂的修建,就是為了“妥先靈而隆享祀”,遍佈徽州城鄉的徽州宗祠為“徽州祠祭”的開展準備了必須的空間。
聚居在古徽州城鄉的各族姓,幾乎都把祠堂祭祖作為宗族的頭等大事。
因為通過對先祖的典祀,慎終追遠,可以“序昭穆”,使族眾知禮義。
“民德歸厚”,增強宗族凝聚力。於是,“報本之禮,祠祀為大”,都強調“祠祭、墓祭皆屬展親大禮,必加敬謹”,“登降跪拜,罔敢不敬;春和秋霜,無有或怠” 。
都認為“祭祀乃是大事,必精潔,必誠敬。否則,祖宗不歆……祖宗之靈無所不鑑,可不致慎?”

徽州祠祭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祁門縣博物館獲得“徽州祠祭”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