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音琴社

鎖定
德音琴社 [1]  又名“音樂傳習社”,是 20世紀國內 第一個 古琴組織。1910年由山東諸城派 宗師 王心葵 發起於 濟南大明湖畔。
中文名
德音琴社
別    名
音樂傳習社
創立時間
1910年
創始人
王心葵

德音琴社形成發展

諸城派古琴形成於19世紀中葉,歷經幾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創新,形成了獨具山東民間音樂風格的流派。‘諸城派’,即是‘山東派’、‘齊魯派’的意思,其音韻寬厚、粗獷豪放、蒼勁細膩、剛柔相濟,樂曲流暢如歌、節奏打破方整性,善使用混合節奏,變化多端,緊勁連綿,循環超忽,起捲風雲,韻綴繁星。早在百年前,諸城古琴大師王心葵就來到濟南,在大明湖畔創立了20世紀中國第一個古琴組織——德音琴社,傳播琴學 [1] 

德音琴社德音琴社掌門人

王心葵先生(1878—1921)是諸城人,幼讀於家,穎悟異常,長學詞章,樂不釋卷,琴簫諸賦,尤善讀之,弱冠學琴於“虞山派”王心源先生,晝夜揮弦,三載而通。又學“金陵派”名操舊譜,苦練五載,融會貫通,並蓄南北,聲名遠揚。為了深入瞭解西方音樂,王先生36歲(1904年)時東渡日本留學,習西樂六載,得學士學位。在孫中山始結“興中會”時,他率數十位同學積極響應,從事宣傳工作數載,後人評説:“東武多志士,皆心葵之力也” [1] 
1909年先生回國後,謝絕一切邀請聘任,直奔省城濟南,住在東流水普通民房內,躲避時局,閉户鳴琴,研究理論,著書立説。著有《玉鶴軒琴譜》8卷、錄有30曲,以及詩、文、樂曲等著作多卷。章太炎曾言,“古琴大雅雲亡,若不提倡,恐將淹沒”。並勸其傳學。於是先生髮起“德音琴社”,培養琴人,1912年起,收詹澄秋、詹瀞秋、李華萱、盧繩武、塗東辰、顧海門等12弟子。琴社以演奏和培養人才為主要活動,同時從事整理收集古琴遺產、錄製唱片,監製古琴等工作,成績顯著,名噪一時。
1919年,在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推舉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邀請王先生赴校,擔任國樂導師,不僅第一次把諸城派古琴帶進最高學府,還參與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個音樂研究機構——“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擔任古琴、絲竹兩個小組的導師,又收弟子36人,其中張友鶴、楊心如等人造詣頗深。自此,諸城琴派逐漸流向全國,遍及華夏。可惜先生在北大隻工作了兩年,即因病回鄉,不幸於1921年11月17日卒於“耕耘堂”,英年早逝,樂星隕落。
“濟南琴會”譜新章
王心葵大師去世之後,琴社的活動暫停,不久,在王先生高足、著名琴家詹澄秋先生的主持下恢復活動,但受時局影響,時斷時續,直至解放初期。為了振興諸城派古琴,1961年,由詹老、張育瑾(王秀南之女婿),發起了“濟南業餘古琴研究會”(簡稱“濟南琴會”),山東音協、山東藝專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及琴友200多人出席成立大會,表決通過了詹澄秋、張育瑾分別為正副主任,舉行了古樂演奏會,受到好評。
詹澄秋 [1] 
諸城派第四代傳人、著名古琴家詹澄秋(1890—1973),祖籍湖北襄陽,畢業於山東法政專科學校,先後住濟南高都司巷9號、得勝街18號。曾任濟南市立高中國文導師、山東音協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文史館館員等職。晚清宣統年間,在家塾讀書之餘自學《歸去來辭》等12曲,拜師王心葵後,又學《秋鴻》、《瀟湘》等18操。先生學富五車,德高儒雅,深受王先生的器重,成為王門弟子中的佼佼者。詹老痴迷古琴,一生執著,終得恩師技藝之精髓,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具有鏗鏘有力、華麗凝重、堅毅樸實的特點。專家稱其“為王心葵之高足,大有青出於藍之勢!”他著有《梅雲館琴譜》、《琴歌集》、《瑟譜》等多種琴譜,生前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邀演奏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特邀研究員。1956年,有17首琴曲由音樂研究所錄製,收錄國家音像資料庫流傳後世。先生先後收集了20餘張唐、宋、明、清時期的古琴。唐琴“太古遺音”曾是他的藏品。先生為人慷慨豁達,他收集的大部分古琴,多轉讓或贈送琴友和其弟子。先生還善鼓瑟、喜詩詞、書畫,喜花木、竹,尤喜松鶴。
詹瀞秋 [1] 
詹先生在山東頗負盛名,從學者甚多。如詹淑君、詹雲青、湯雲倩、袁樹筠、袁樹蘅、袁葉如、高松如、李義等60餘人,其子詹雲青不僅能琴,而且善彈箏、制箏。其外甥袁樹筠、袁樹蘅較為突出,二人均被收錄到《今虞琴刊》琴人題名錄。“濟南四大畫家”之一的弭菊田、孔子77代孫孔德成也是他的古琴學生。“琴會”的成立,雖然時處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但活動異常活躍。在詹老的帶領下,制定琴會章程,發展會員,組織演出,交流技藝,培養新人,整理琴譜,收集古琴都有新的起色,使濟南一度出現古琴繁榮活躍的新局面,詹老和“琴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承前啓後的作用,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讚揚。
六代傳人鑄輝煌
王笑天
現任德音琴社社長,諸城琴派第六代嫡系傳人,古琴、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王笑天先生,出身古琴世家,其太祖母詹遊秋,太舅祖父詹澄秋,外祖父袁樹筠、袁樹蘅,舅祖父詹雲青,舅祖母湯雲倩均是諸城派琴家。其自幼隨父學藝,又得六位第五代琴家傳授。從藝30餘年,他極為重視流派章法,遵循諸城派古琴的特色和風格,研究詹老演奏藝術十餘年,整理出詹老失傳的《高山》、《鶴舞洞天》、《漁樵問答》、《水仙操》、《瀟湘水雲》、《搗衣》、《歸去來辭》等琴曲,其琴風獨具詹老魂魄。王笑天不僅琴藝高超,其古箏藝術在箏界享有盛名。2000年,在揚州的第四次學術交流會,一曲《鳳翔歌》得到眾多名家讚譽。2008年出任中國古箏第六次學術交流會組織委員,他是唯一獲此殊榮的山東籍箏家,其演奏的山東箏曲《高山流水》、《鴻雁夜啼》、《包楞調》韻味十足,被魯箏大師韓庭貴贊為“魯箏新秀”。現在他任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考官、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濟南市民族管絃樂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濟南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濟南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作為第六代傳人,王笑天在諸城古琴被忽視的低潮時期,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一系列搶救性、開拓性的工作 [1] 
第一:恢復建立古琴組織機構。2003年他自籌資金,在中國琴會及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恢復了具有百年曆史的德音琴社,2005年又恢復了詹澄秋及張育瑾等人創辦的濟南業餘古琴研究會,定名為“濟南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會長李祥霆題詞並題寫了社匾,副會長龔一、秘書長楊青親自到會祝賀。中斷了數十年的古琴組織重新與世人見面。目前,琴社、琴會成員五十餘人。
中國琴會秘書長楊青宣佈中國琴會山東德音琴社成立 [1] 
第二:蒐集散失在民間的古琴與琴譜,整理諸城派古曲。幾年來,他收集到了眾多琴師的傳記史料、照片、手稿、書信、古琴、琴譜和諸城派最早的琴曲錄音資料。一代宗師王心葵在德音琴社成立當年親手製作的“霹靂式”古琴金徽、玉足、水晶軫,彌足珍貴,成為“鎮社之寶”。
第三:舉辦高水平的演出活動。自2000年以來先後承辦了“桃李芬芳”全國第43、44期青少年民樂觀摩音樂會,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古琴大賽,全國民間樂隊、樂手大賽,多次舉辦省市民樂大賽並擔任評委,還開辦“德音琴韻”系列古琴音樂會,均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成功舉辦了“山東省首屆幼兒古琴演奏會”,6歲的琴童技驚四座,好評如潮。
第四:開展了諸城派古琴、山東箏派、雷琴學術研究活動,對琴曲、箏曲進行了規範整理,先後應邀在大眾講壇、山東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女子學院等舉辦講座,邀請著名琴家龔一、楊青、李家安、張銅霞,箏家趙登山、趙曼琴,雷琴大師傅定遠、宋東安、王華傑、張永智等舉辦講座、演奏,召開了紀念王心葵、詹澄秋、詹瀞秋、王殿玉學術研討會、音樂會,撰寫多篇論文發表在《中國古琴報》、《中國民樂報》等報刊上,與其父合作編創了《阿瓦盛會》等數首箏曲,多次獲得作品獎。編輯《德音琴刊》,出版了《德音琴聲——諸城派古琴藝術與名曲》、《德音琴聲——山東箏派藝術及名曲》等著作。
第五:建立全國民樂考級教學培訓基地,培養民樂人才。累計參加考級的學生人數有千餘人次,王笑天親自培養過的古箏學生有300餘人,古琴弟子200餘人,學員遍佈全省各地,緩解了古琴後繼無人的局面。許多弟子出類拔萃,脱穎而出,在全國比賽中屢獲大獎。學生劉麗娜、劉靜、趙英宏、寇舒、張晗、邱桐、王蕾等十餘名弟子考入西安、天津、瀋陽音樂學院。諸城派老琴家龐雨珠先生高興地説:“笑天先生在濟南課徒授業,使山東諸城派的發展,在濟南逐漸呈現燎原之勢,可喜可賀。”
第六:2010年9月,王先生帶領30多名弟子走進重修之後的濟南“府學文廟”,演奏琴曲《孔聖頌讚》祝賀文廟對外開放。落户府學文廟的“德音琴社”內陳列着各種式樣的古琴、古琴模型、琴譜、古琴書籍、古琴知識展板。古琴專業工作者每天在此演奏古琴,遊客和古琴愛好者不但可以全方位瞭解古琴,還能親身感受古琴的魅力。德音琴社成為濟南古琴文化交流的窗口。
王社長高興地告訴筆者:“古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對古琴事業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又逢‘德音琴社’創建百年,我們11月中旬開展了慶祝活動,召開了‘百年德音’研討會;舉辦第二屆德音古琴文化展,琴社近百名學員將登台演奏;召開了名家名曲古琴音樂會,國內各流派代表20餘名琴家彙集泉城,共慶百年德音,是我省古琴界的一次盛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