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國檔案事業

鎖定
公元919年薩克森王朝的建立,標誌着德意志國家歷史的開端,但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基本上是諸侯割據或鬆散聯合的局面。帝國雖有全國性機關,但沒有統一的檔案庫房,國會和最高法院等都自行保管檔案。
中文名
德國檔案事業
外文名
Archival undertaking inGermany
原    因
帝國沒有統一的檔案庫房
新時期
1990年10月3日
相關事件
民主德國重視檔案專業教育

目錄

德國檔案事業建立

公元 919年薩克森王朝的建立,標誌着德意志國家歷史的開端,但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基本上是諸侯割據或鬆散聯合的局面。帝國雖有全國性機關,但沒有統一的檔案庫房,國會和最高法院等都自行保管檔案;帝國本身的檔案長期沒有固定的保管地點,到哈布斯堡王朝時與奧地利的檔案合併,存維也納。帝國、國會和最高法院的檔案後多次散失,所餘已為數不多,長期分散在許多德國城市。各諸侯國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時實行公文登記後,都逐步成立了各自的國家檔案館,保管有3類檔案:王朝檔案、國家檔案(主要是外交檔案)和內政檔案。前兩類檔案較受重視,按事由原則分類整理並編有目錄。
19世紀上半葉,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受法國檔案改革影響,各諸侯國檔案工作有較大進展,其中以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具有代表性。普魯士建立了省檔案館體系,1831年設立檔案管理局領導檔案館工作,並從1887年起出版多卷集<普魯士國家檔案館文件>,1900年起出版定期刊物<普魯士檔案管理局公報>。普魯士還有兩個中央級檔案館:①普魯士國家機密檔案館。該館16世紀末葉即已存在,因屬國家機密辦公廳而得名。1881年該館正式採用登記室原則(見來源原則)整理檔案。②普魯士和勃蘭登堡王朝檔案館。巴伐利亞的檔案工作水平本來就高於其他諸侯國,19世紀後對部分重要檔案實行了集中化管理,建立了帝國檔案館和國家民族檔案館。1881年創刊的《檔案雜誌》流傳頗廣。薩克森於1832年在德累斯頓成立國家檔案館,集中了內政、外交和王朝檔案,以及地方檔案館的古老文件。還形成了與國家檔案館相聯繫的省檔案館網。其他較大諸侯國如符滕堡、巴登、黑森等也都在國家檔案館集中了過去遺留下來的大部分檔案。但檔案的集中化管理只限於部分政府機關,私人,教會和城市檔案館等不受政府控制。這個時期,檔案文獻公佈工作得到廣泛開展,著名出版物有《德國曆史文獻》、《巴伐利亞文獻》等。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仍是由許多邦和自由市組成的聯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國性的中央檔案館一直未能建立起來。20世紀初德國首先出現經濟檔案館,這是隨着壟斷企業的出現,為其提供管理情報而產生的。其中有克虜伯經濟檔案館(1905)、萊茵-威斯特伐利亞經濟檔案館(1906)、西南經濟檔案館(1906)、西門子經濟檔案館(1907)、漢堡世界經濟檔案館(1908)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為收集保管具有全德意義的檔案,尤其為保管和整理大戰期間形成的大量軍事文件,於1920年在波茨坦成立全國性的帝國檔案館。該館後來也接收國會和中央機關的檔案。各邦的檔案事業也有所發展,但由於沒有全國性的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各邦檔案館通過每年召開的檔案大會保持聯繫。到1933年前,德國檔案事業雖然一直處於分散狀態,以致各地檔案管理工作缺乏統一原則和領導,但其水平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仍是比較高的。如專業教育方面,1894年成立的馬爾堡檔案學院在歐洲佔有重要地位,培養了許多檔案專業人才;德國檔案學家對創建和發展檔案學理論,更是作出了突出貢獻。
1933年法西斯竊取政權後,其走卒進入檔案館,把檔案館變成希特勒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從事種族屬性和政治“可靠性”的查詢,偽造歷史和煽動戰爭狂熱。1936年建立隸屬總參謀部的軍事檔案管理局,領導一個軍事檔案館網,包括中央軍事檔案館和設在波茨坦、慕尼黑、斯圖加特和德累斯頓的4個軍事檔案館;佔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後,又把這些國家的軍事檔案館納入館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大肆掠奪和焚燬別國的檔案,僅羅森堡特遣支隊總部在巴伐利亞倉庫所存他國檔案和文物就達60列火車之多;在意大利則焚燬了大批意大利珍貴檔案,包括古代那不勒斯安茹王朝的5.4萬件羊皮檔案。 法西斯在戰敗前曾大規模銷燬檔案材料,以掩蓋其罪行。戰爭結束後,蘇、美、英、法搬走了幾乎全部德國檔案,後分別歸還給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但在歸還前大都拍了縮微副本並不加限制地提供利用。

德國檔案事業現在

聯邦德國的檔案事業聯邦德國是在美、英的扶持下建立的,其檔案事業管理體制也仿效美、英,沒有全國統一的檔案行政管理機構,中央和地方檔案館亦無隸屬關係,各自為政。
中央級的國家檔案館是聯邦檔案館,1952年在科布倫茨建立,受聯邦政府內務部領導,負責接收和保管聯邦政府機關的檔案以及德國曆史檔案。該館從1972年起設立聯邦文件中心,負責保管聯邦政府除國防部、外交部外中央各機關的全部文件,經鑑定後每年約五分之一的案卷向聯邦檔案館移交永久保存。1984年新的聯邦檔案館大樓落成,佔地面積38650平方米,庫房面積15000平方米,配有各種現代化設備。聯邦級檔案館還有聯邦影片檔案館和外交部政治檔案館,後者所藏檔案主要供政府使用。
檔案館 檔案館
德國統一社會黨在馬列主義研究院設有黨中央檔案館,負責保管1946年以前德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其他組織的檔案,以及1946年以後統一社會黨的檔案。
民主德國重視檔案專業教育。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歷史專業下附設檔案學院,負責培養高級檔案員,即正規檔案員;波茨坦檔案學校負責培養中級檔案員,即國家認可的檔案員。民主德國1965年出版的《褐皮書》,列舉了1800名納粹分子和戰犯的檔案材料,引人注意。
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都是國際檔案理事會會員,積極參加國際檔案活動。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從而開始了德國檔案事業發展的新階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