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藻制油

鎖定
微藻制油 :“微藻”通過“吃”二氧化碳來生產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氣。
中文名
微藻制油
對    象
微藻
對    應
二氧化碳
屬    性
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氣
簡介
微藻制油 微藻制油
世博會是科技與文化的盛會,是新科技、新產品、新生活方式的發源地。如今雖已步入了第159個年頭,但它所延承的內涵、所承載的使命,卻一屆一屆有增無減。同大多數遊客一樣,剛開始我也只是抱着“軋鬧猛”的心情,在園區裏走馬觀花,對大多數展品,也只是蜻蜓點水般地賞玩。直至在看到一些媒體呼籲“博覽會不是遊園會”後,才逐漸開始認識到世博會重要的歷史性和功能性。在浮光掠影的參觀中,讓我印象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中國館內展出的“微藻制油”新技術了。
在中國館33米下層的“低碳行動”展區,兩頭分別放置有風能發電機和環保電動汽車,這兩個展品較容易吸引眼球,但遊客往往忽略了安放在中間的那個簡潔的綠色裝置。走近看,綠茵茵的液體靜靜流淌在數根長長的U型密閉試管裏,玻璃試管被鋼釘鐵條固定住,整整齊齊地橫向排列着,上方還接有幾隻大燒杯,裏面裝有大半杯的棕色液體。這個裝置在最佳實踐區的上海案例館,即滬上生態家的門前也有。但如果你就這樣帶着問號,不知所以然地匆匆路過,那麼你就錯過了一個相當具有科技含量和生態環保價值的展品,那就是――上海正在研製的“微藻制油”技術。
在全球變暖、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們可能會想到玉米和大豆,從它們“體內”提煉出的乙醇和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但與此同時,由於這兩種作物的培育週期較長、佔地面積較大,會產生“與糧爭地”問題,從而導致“解決了能源危機,卻出現糧食危機”的尷尬結果。於是乎,來自海洋的藻類,便進入了科學家們的視線。
研發出的藻類制油技術,其絕對優勢在於,它不僅可以榨出高質量的生物柴油,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同時在它的生長過程中,還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起到固碳減排作用。相比起玉米、大豆和油菜,微藻培育首先不佔地兒、生長週期短,從出生到可以制油只需兩週,而油料作物一般要幾個月。其次,微藻的單位產油量是玉米的數百倍,每公頃可產1.5萬至8萬升生物柴油。如此高性價比的“大能量”,都藴含於這些只有幾微米的“小身材”中,不禁讓人感嘆,這充斥着葉綠素的小傢伙的應用前景,必將十分廣闊樂觀。
水元素是貫穿整個中國館、聯繫各展層和展項的線索,無論是“清明上河圖”裏的動畫水,拱橋下裝置性的抽象水,還是“荷塘花開”裏的人工雨水,都充分展現出水的清新靈動,水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中國古代“師法自然”的展示主題。如果説城市的歷史孕育於水,那麼城市的未來又何嘗不可從水中攝取靈感呢?
來源於大海的微藻,向來被人類視為有害植物,但如果善加利用,卻可以變廢為寶,將其轉換為高附加值的生物燃料。老子説“上善若水”,但現代人又能否將這種哲學智慧“從善如流”呢?想這也許是一門科學範疇內的藝術課題。
望着試管中綠色的藻液緩緩流動,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不遠的未來,它也許會成為一畝畝綠色油田,為城市的快速奔跑加油;也許會成為一股股綠色血液,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