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調理論

鎖定
復調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借用了音樂學中的術語“復調”,來説明這種小説創作中的“多聲部“。
中文名
復調理論
外文名
Polyphony Theory
提出者
巴赫金
理論簡介
1、復調小説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的基礎上提出的。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識的獨立性,主人公之間,主人公與作者之間平等的對話關係。他借用了音樂學中的術語“復調”,來説明這種小説創作中的“多聲部”現象。
2、巴赫金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的論述中指出,一,復調小説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寫的客體或對象,他並非是作者思想觀念的直接表現者,而是表現自我意識的主體。二,復調小説中並不存在着一個至高無上的作者的統一意識,小説不是按照這種統一意識展開情節、人物命運、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現有相同價值的不同意識的世界。三,復調小説由互不相容的各種獨立意識,各具完整價值的多重聲音組成。
3、在他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説藝術世界中,主人公都是些意識相對獨立的“思想家”。巴赫金強調,在復調小説中不存在作者的統一意識,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是平等對話的關係。但並不意味着作家就沒有自己的藝術構思審美理想,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給自己的人物以極大自由,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4、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説與托爾斯泰等其他作家的小説進行了比較,把後者小説結構稱之為獨白型,他認為獨白型小説取決於作者意識對描寫對象的單方面規定,這裏只有一個聲音,即作者的聲音在説話,一切主人公的語言、心理和行為都被納入作者的意識,都在作者全能全知的觀點中得到外來説明。
5、在談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的對話形式時,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話的基本公式是:表現為“我”與“別人”對立的人與人的對立。這種對話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人物之間的對話,另一種則是人物自身內心的對話。這後種對話往往又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自己內心矛盾的衝突和把他人意識作為內心一個對立的話語進行對話。這兩種具有不同指向性質的對話,被巴赫金稱為是雙聲語對話。這類對話是復調小説中的主要藝術手段。它往往表現為暗辯體、帶辯論色彩的自由體、隱蔽的對話體等表現形式。
6、復調小説的世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世界,在這一世界中,一切都存在於同一空間,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説中一般不寫原因,也沒有事物的緣起,而是把各種矛盾對立的思想集中於同一平面上來描寫,而不作縱向順序了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歸納出了復調小説創作的共時性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