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鎖定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其前身為早在1958年12月成立的復旦大學原子能系(1977年改稱為原子核科學系),又稱物理二系。建系時設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兩個本科專業,並從物理系和化學系調入學生學習專業。第一屆學生於1960年7月畢業。1959年9月開始按本專業招生。1986年放射化學專業拓寬並改名為應用化學專業。1987年原子核物理專業也拓寬為應用物理專業。1994年兩本科專業分別併入物理系和化學系統一招生。1997年7月,復旦大學根據對本科專業調整的需要,物理二系建制撤銷,原應用化學專業改建,成立環境科學系。原應用物理專業改建,沿用現代物理研究所,只從事研究生培養。
2009年重建核科學與技術系,設置本科核技術專業。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復旦大學設立核技術本科專業,並於2009年秋季開始招收本科生。核科學與技術系所開設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 [3] 
中文名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別    名
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
成立時間
約 1958年12月
原    名
原子能系
固定人員
55名(2020年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校內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簡介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始建於1958年12月,曾用名原子能系、原子核科學系、物理二系。系所當前建有核工程與核技術本科學位點,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碩士學位點,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博士學位點,是全國首批核物理與核技術博士點和碩士點之一。
系所現有52名教職員工(2015年),高級職稱38人,包括4名院士、2名美國物理學會會士、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四青”人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30-40人、每年招收研究生(碩士、博士)約40人。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建有核物理與離子束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上海EBIT實驗室等重要研究平台,重點發展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核技術及其應用、理論與計算物理四個方向。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色動力學高能核-核碰撞物理、重離子物理和放射性核束物理、中微子物理、電荷共軛和宇稱(CP)對稱性破缺與強子物理、高電荷態離子物理、原子結構和原子碰撞、新概念等離子體物理及其診斷技術、量子光學與精密測量、材料的物理設計及製備、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離子束核材料物理、離子束生物醫學物理和離子束科技考古等專業。目前承擔包括國家科技部和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在內的各類國際合作和國家級研究項目50餘項。系所堅持開放辦學,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和國家實驗室建立了廣泛密切的合作關係。 [1]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歷史沿革

圖:1965年我係成功研製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由國產材料生產 圖:1965年我係成功研製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由國產材料生產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其前身為早在1958年12月成立的復旦大學原子能系(1977年改稱為原子核科學系),又稱物理二系。建系時設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兩個本科專業,並從物理系和化學系調入學生學習專業。第一屆學生於1960年7月畢業。1959年9月開始按本專業招生。1986年放射化學專業拓寬並改名為應用化學專業。1987年原子核物理專業也拓寬為應用物理專業。1994年兩本科專業分別併入物理系和化學系統一招生。1997年7月,復旦大學根據對本科專業調整的需要,物理二系建制撤銷,原應用化學專業改建,成立環境科學系。原應用物理專業改建,沿用現代物理研究所,只從事研究生培養。 [2] 
近年來我國核能源與核技術應用事業出現了強大的復甦趨勢,核科技骨幹單位(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各大醫院等)向復旦大學提出希望長期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核技術專業畢業生將在可預見的久遠將來有良好的深造機遇和就業前景。復旦大學領導層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後認為:為了落實中央關於加強核科技人才培養和核科學研究的指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旦大學要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學科綜合能力、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力量,以及人才培養環境條件等優勢, 繼續為國家培養緊缺的核科學技術人才、積極開展核科學研究,這是復旦大學對國家應盡的責任;決定重建核科學與技術系,設置本科核技術專業。200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復旦大學設立核技術本科專業,並於2009年秋季開始招生。在2010年7月,本科核技術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批准列入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每年大約招收30名本科新生。
物理二系從1962年開始招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兩專業的研究生。1966年停招,至1978年恢復招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碩士生,1981年增收物理化學碩士生,1986年增收原子分子物理碩士生,1992年又增收環境化學碩士生。1982年開始招收原子核物理博士生,1984年增收物理化學博士生。1985年開始接受原子核物理和物理化學博士後。該系在全國高校中第一批設置原子核物理專業,建立了國內領先水平的實驗室,是國內主要核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是全國首批核物理與核技術博士點和碩士點,在1993年全國核物理與核技術博士點和碩士點評比中獲碩士點第一名,與北京大學並列博士點第一名。自1958年以來累計培養的本科畢業生2348名,碩士198名,博士77名。畢業生大部分從事與核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工作。
楊福家院士的領導下,本學科在基於加速器的原子物理、核分析、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積累。目前有兩個二級學科:原子分子核技術應用
“原子分子”二級學科是一個新建的學科,於2003年成為博士點,2007年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鄒亞明教授和Roger Hutton教授。在這一學科中,我們擁有自行研製的國內第一台、國際第八台低温電子束離子阱(EBIT)裝置,其電子能量已經在國際上同類的12台EBIT中達到第二位。在國家的大力投資下,在上海EBIT上目前已經建立了先進的高精度光譜學研究和碰撞研究實驗平台。這些研究平台在分解研究高温等離子體中的微觀物理過程方面、在實驗模擬天體等離子體和核聚變等離子體方面有着無與倫比的優勢;在上海EBIT的碰撞研究平台上,我們研製了全信息碰撞譜儀,可用於精細研究光子、電子、原子和分子相互之間的碰撞動力學;同時我們也自行開發新型的探測技術。這些方向的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原子分子二級學科下,我們也積極開展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激光加速技術的理論研究,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激光極化原子、光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量子光學通訊等。
“核技術應用”二級學科有悠久的歷史,是全國首批博士點,曾經是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施立羣教授,沈皓教授。在這一學科下,曾研製成功國內能量最高的質子靜電加速器,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80年代末期,應用離子束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引進了80年代水平的美國NEC公司生產的2×3MV串列加速器,開展了離子與固體相互作用基礎、離子束分析及應用和離子束材料物理的研究,成為在基於加速器的離子束物理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國內起步最早單位之—。稀土離子能級超精細結構方面的研究當時處於國際前沿水平;在理論核物理與原子物理方面,為我國高科技項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數據。當前重點應用離子束分析方法、同時發展和綜合應用其它固體表面層的分析方法,開展材料、生命、環境科學等交叉學科中的創新性基礎理論與實驗方法研究。其中離子束分析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在氫氦同位素分析、核微探針分析、考古分析等方面頗具特色。
圖:2004年我國第一台自主設計加工(國際第八台)的低温超導 圖:2004年我國第一台自主設計加工(國際第八台)的低温超導
鑑於科學研究前沿的交叉和融匯的特徵,為了便於交流和管理,我所|系在國家二級學科劃分的基礎上把科研工作分為精密測量物理,高電荷態離子物理,加速器物理理論計算四個研究方向(具體內容詳見研究所官網)。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科研領域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
※ 精密物理
※ 能源發展中的原子分子物理及探測技術研究
(簡稱:原子分子物理及探測技術)
※ 離子束分析技術及應用
※ 計算物理方向
※ 核物理
※ 粒子物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