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

鎖定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設有光學、光學工程兩個博士點,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有21名正教授,13名副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傑青2名,優青2名。主要研究方向:超精密光學制造、激光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太陽能材料與器件、生物醫學光學等。
中文名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
外文名
Department of Op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niversity
系主任
陸明
地    址
上海市邯鄲路220號興業光學樓
本科專業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碩士點
光學、光學工程、原子與分子物理
博士點
光學、光學工程
實驗室
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研究中心
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技術中心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歷史沿革

1952年,復旦大學固體發光及光譜實驗室成立;
1953年,國產第一支X光管研製成功;
1964年,國內大學第一個激光器研製成功;
1970年,光學工廠成立,批量生產激光器;
1974年,中國第一台染料激光器研製成功;
1978年,兩彈一星項目“真空閥”,獲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3年,光學博士點成立;
1988年,獲教育部光學重點學科;
1992年,教育部評比光學重點學科全國高校第一;
2001年,教育部評比光學重點學科全國高校第一;
2003年,光學工程碩士點成立;
2011年,光學工程博士點成立;
2013年,復旦大學上海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研究中心(SUPOE)通過驗收。
光科學與工程系是根據光學學科的發展需要和復旦大學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整體的佈局,於2000年5月正式成立的。成立時有在編教師27人,技術和行政管理人員8人,他們來自物理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和半導體物理研究室。
復旦大學光學學科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952年,我校就建立了以周同慶教授(我國著名光物理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為主任的光學教研室。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師於1964年研製出He-Ne等多種氣體激光器後,推動了復旦大學物理系及物理二系各個研究組在各類激光器(如氮分子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相關元器件(如電光調製器等)、激光技術、激光應用及激光物理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取得了許多成果,研究隊伍迅速擴大,於1978年1月成立了以章志鳴教授為主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該研究室既是屬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的一部分,又是屬於1978年1月成立的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的組成單位之一。
激光物理研究室從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為光學學科碩士點。經過教師與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從1978年至1983年間,研究室在激光物理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1983年廣州舉行的國際激光會議上,研究室有10篇論文全被錄用在會上作了口頭報告,給到會的國內外專家留下很深的印象。1984年本學科被批准為光學博士點,章志鳴教授同時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光學學科於198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同年國家批准在激光物理實驗室基礎上,建立“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分部。在1988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本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1993年全國博士點評估中,本學科博士點排名光學學科博士點全國第三名(高校第一名)。由於本學科點在科研上的突出成績,從1978年至1990年,曾有13個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獎勵(詳見附錄II)。激光物理研究室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委與國家教委共同頒發的《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先進集體》的稱號。1994年本學科被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0年5月本學科大部分教師與半導體物理研究室陳良堯教授研究組合並,成立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 [1]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師資及學術水平

全系現有教師27人,技術及管理人員7人。在27名教師中,教授12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14人。在全體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為20名,佔全體教師人數的74%。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12位教授中,61歲以上為3人(其中2位為院士)51-60歲之間為4人,41-50歲之間為1人,40歲以下為5人。在14位副教授中,絕大多數為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
光科系具有一支以中青年為骨幹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其中代表性人物如下: 陳良堯 53歲,教授,美國Iowa 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獲得者;金慶原 39歲,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徐 雷 40歲,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2000年伯克利加州大學“Berkeley scholar Program”入選者;錢列加 38歲,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引進傑出人才;吳嘉達 48歲,教授,理學博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 劉麗英 38歲,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曙光計劃”人才基金獲得者;陸明 39歲,副教授,理學博士,1999年獲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莊 軍 36歲,副教授,理學博士,上海市“啓明星計劃”人才基金獲得者。
光科系成立後,研究生人數逐年增加。碩士點由2個學科(光學和原子分子物理)增至3個學科,2003年被批准增加“光學工程”碩士點。從2004年開始,我係三個碩士點可招收碩士生共20名;光學博士點可招收12名博士生。從2000年至2003年,我係共畢業博士生10名,碩士生34名。在讀的博士生有25名,在讀碩士生有44名。從2000年至2003年,我係畢業的碩士生及博士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29 篇,其中在SCI刊物上的文章為66篇。 我係李富銘教授指導的研究生任忠民的博士論文於2000年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論文。
關於本科教育,成立光科系之後,於2001年秋季開始招收“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生,每年招收40名,至今已有三屆本科生,共120人。
依託在光科學與工程系的光學學科,不但多次在全國重點學科及博士點評比中名列前矛,而且在國際同行中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1982年11月美國量子電子學代表團以Cornell大學的C.T.Tang教授為團長,團員中包括美國斯坦福(Stanford)大學的R.Byer教授等多名學者來華訪問,11月3日該團來複旦大學參觀了激光物理實驗室的研究工作,該團回美國後對中國的激光研究狀況寫了一個書面報告,在該報告中寫到:“復旦大學是中國最好的二、三個學術機構之一,能和國際上著名的研究機構相競爭。對該實驗室中進行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研究氣氛和美國他們的實驗室相仿,實驗室中關於表面的光學性質,光譜和光信息處理的工作,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1987年5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N.Bloembergen來我校訪問,他詳細參觀了激光物理實驗室,當時在讀的研究生均用英語向他介紹了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當時華中一校長代表學校授予他復旦大學名譽教授稱號。他返回美國後在他的書面訪華總結報告中評介説:“可以説,復旦大學光學專業組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專業組“。 [1]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科研方向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精密光學加工檢測

精密光學加工與檢測 精密光學加工與檢測
該研究方向建有上海市超精密光學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擁有單點金剛鑽等先進精密光學加工與檢測設備。中心致力於發展新型高端光學制造平台,解決大尺寸任意曲面與複雜結構光學元件的加工與光學檢測難題。中心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課題,如總經費1.2億的02重大專項“IC裝備超精密光學零部件製造技術研發和平台建設”。在精密光學制造與檢測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激光工程

光科系長期致力於新型激光技術的研發,主要研究包括(1)超高強度激光脈衝的產生與檢測,在檢測技術上具有多項領先國際的關鍵技術指標,擁有美國授權專利,應用於國家大型激光工程項目;(2)高功率中紅外光纖激光的研發,主要從事摻Er、Tm、Ho等透明陶瓷激光的研製。摻Ho及摻Er 的YAG陶瓷激光輸出功率都代表國際最好水平。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以光子為信息的載體,獲得更高速、更大容量和更高集成度信息的產生、傳播、處理與顯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大規模集成的光子芯片原理與技術,如高品質微腔光學及其應用(2)現代光譜分析技術及器件,如高速高分辨二維摺疊光譜成像儀、並行模式的快速橢圓偏振態檢測;(3)液晶原理與應用;(4)非線性光學技術研究新型信息存儲、運算等功能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光能源

光能源 光能源
重點為探索提高光伏效率的新原理,開發新型光電子材料以及光伏器件。研究方向側重於三個方面,即色散型高效光伏結構,全太陽光譜硅太陽電池,以及高效柔性太陽電池。研究工作得到國家科技部973子課題,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研究結果將應用於航天電源,地面太陽能發電站以及其他的軍用民用太陽能電源設備。

復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光生物醫學

發揮光學非接觸和微創無創特點,發展光學影像和傳感及治療新技術。研究方向包括:(1)共焦/雙光子熒光顯微成像和時間分辨的熒光光譜檢測在生物中的應用;(2)納米熒光探針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3)超高靈敏度光生物微流傳感;(4)癌症的早期診斷、靶向性載藥和光動力治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