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玉子

鎖定
手玉子,又名御子,也稱作玉子板或玉子,是一種在演唱東北二人轉或北京的民間小曲時所使用的民間樂器,使用竹板製作。一般在演出相聲或二人轉時,由演員雙手持有四塊手玉子,一手打兩塊。
中文名
手玉子
別    名
御子
屬    性
演出相聲
性    質
純舞蹈性的情緒舞

手玉子樂器用法

手玉子 手玉子
二人轉玉子可以單獨演奏、可以伴唱、可以伴舞等,打法節奏變化較大,花式花樣變化多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拍案叫絕。傳統二人轉“四塊瓦”是女演員(上裝,即旦角)專用道具,男演員(下裝,即丑角)專用道具為兩個小木棒,現當代二人轉男女演員都可使用“玉子”。

手玉子起源發展

手玉子(也叫玉板),據考證最初出自江湖上“跑海’(要飯的)人手中,藉以代替沿街乞討的叫聲。當時雖能打出多種花點,但是沒有動作,所以當時“手玉子只是江湖上“跑海”的人所使有的工具。
據藝人於守和(藝名於寶珠)講,他十六歲跟師兄陳玉(藝名陳玉珠)學唱“雙調”(也就是二人轉)。陳玉珠説,他的師付,名叫付大腦袋(已故)。付大腦袋在當時很有名望,是哈爾濱一帶唱“雙調”的名將之一。付大腦袋是唱下妝的(唱醜的)。當時唱“雙調”的有的“打沙哈拉雞”,有的打“魚鼓”,有的打“盆底”,所以付大腦袋借鑑了“跑海”人手中的手玉子把它搬上了民間戲曲舞台,並把手玉子舞與民間秧歌,生活中的形象動作以及戲劇中的亮相,造型動作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表演形式——“手玉子舞”。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受到廣大羣眾和江湖藝人的好評,被稱為當時的一手“絕活”。
後來這手“絕活”傳到了藝人陳玉珠(上妝)手裏,經他不斷吸收,提煉,使“手玉子舞”動作和技巧又有了新的變化,由原來的醜活,變化成了上妝大幅度的正面表演動作。民國初期,藝人於守和從師兄陳玉珠那裏學到了這手“絕活”,曾在哈爾濱、巴彥一帶演出,被稱為二人轉“四大名將”之一。

手玉子手玉子舞

表演形式 “手玉子舞”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它有時屬於純舞蹈性的情緒舞,有時屬於歌舞並進的即興歌舞,有時屬於以唱腔,情節和人物為主的伴舞。(例如應用二人轉當中的表演;上場多用純舞性舞蹈,劃出時載歌載舞,劃入時以唱帶舞)。

手玉子表演形式

純舞性的“手玉子舞”主要反映所需要的氣氛,動作要連貫,舞姿要優美,技巧要高超。歌舞的“手玉子舞”的動作安排要與唱詞或唱腔的內容相結合,動作的幅度要小一點,要把唱腔、唱詞與動作一同展現在舞台上。
表演性的“手玉子舞”要以唱腔、唱詞內容為主,動作為副。而且表演時演員可以根據唱腔和唱詞內容以及自身的內在感情即興安排動作,自由表演。
風格特點 “手玉子舞”的舞姿變換多樣,別具特色。玉板的打法種類繁多,節奏富於變化,聲音清脆悦耳,有其獨道之處。

手玉子風格特點

“手玉子舞”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它的腕功,肩功,腿功,手玉子功(即技巧活)方面,“手玉子舞”的雙腕有松有馳。雙臂揮動要自如。做踢腕、抬腿動作時要乾淨利落,特別是做玉板出手活時,要準確,不得失誤。行進間動作要與玉板的花點相配合,要做的打的連貫,亮相和造型動作要落在板眼上。總之不論動作或造型亮相,都要求舒展大方,阿娜動人。
技巧動作 “手玉子舞”的技巧動作,要有相當熟練的基本功才能完成。玉板出手活被稱為一絕,每隻手兩片玉板,要拋出一片留下一片,而且還要在優美的舞姿動作中準確的接住。我們收集的“卧魚拋玉”,“蘇秦背劍”。“張飛大片馬”,“黑狗鑽襠”等技巧動作就都有着較深的功夫。

手玉子技巧動作

“手玉子舞”的節奏形式,雖有一定的規律,但打起來卻不拘一格,自然相接,變化多樣,可根據情節中所要展現的喜怒哀樂,選用適當的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