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聲

(民間説唱曲藝)

鎖定
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説唱曲藝。它以説、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
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羣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羣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相聲保護單位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天津市曲藝團
中文名
相聲
外文名
Crosstalk
comic cross-talk
Talk Show
外文名
Chinese Comic Dialogue
形成時間
咸豐同治年間
發源地
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性    質
曲藝
遺產編號
Ⅴ-47

相聲相聲溯源

相聲發源者

俳優
春秋戰國時期,在周王朝和各個諸侯國的宮廷內,有一種被稱為“俳優”的藝人,他們是專為統治者逗笑取樂的。俳優與歌舞藝人不同,他們雖然也會表演歌舞,但主要是以滑稽的言語和動作來博取觀眾的笑聲 [5]  ,有人考證,俳優為相聲界的發源人 [4] 
漢朝時期,漢武帝統治期間,當時宮廷裏有着一個官員,名叫東方朔,常在武帝身邊説些俏皮話,供皇帝談笑取樂,他經常想出一些點子和怪招,勸阻皇上不要去幹無益的蠢事,因此後人稱頌他為演滑稽戲與説相聲的“祖師爺” [6] 
五代十六國時期,後趙有個擔任參軍的官員周延因貪污入獄,國王石勒就令個優伶穿上官服扮作參軍的模樣,讓別的優伶在一旁戲弄他,以此達到諷刺貪官和懲戒羣臣的目的。以後,這樣的表演就被稱做“參軍戲”,又叫“弄參軍”,並從一個角色固定為兩個角色,其中,被戲弄的叫“參軍”,另一個叫“蒼鶻” [13]  。在吳曉鈴的《略談相聲的創作問題》中寫道:相聲是由參軍戲發展、演變出來的 [14] 
張三祿
清朝道光年間,出現了一位名叫張三祿的藝人,又被稱為“管兒張”,北京人,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説相聲。他被公認為“第一個説相聲的人” [7] 
朱紹文
中國相聲大全 中國相聲大全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了一位藝名“窮不怕”的藝人,本名朱紹文,朱紹文十分喜愛張三祿的表演,就尊稱比他年長40歲的張三祿為“老師”,向張三祿學習口技和笑話,並在模仿人聲及雞鳴犬吠的口技的基礎上摻入故事,發展成單口相聲對口相聲、三人相聲,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 [8]  。從朱紹文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説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係和行業觀念了,從而有了相聲宗譜 [4] 

相聲發源地

相聲表演最早出現在北京天橋一帶,天橋是民間雜耍藝人賣藝求生之地。清代朱一新所撰《京師坊巷志稿》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街東井五,東南側天壇在焉。”清末,相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並由單口相聲向對口相聲發展。清末,北京形成了以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為代表的3個相聲流派。他們廣收門徒,擴大了相聲的影響力 [9] 

相聲發源詞

像生
“像生”一詞古代早已出現,但並不是指表演技藝,而是像真的、像活的的意思。宋代百戲中,出現了“學像生”“喬像生”,指模擬的技藝 [14] 
像聲(象聲)
到了明朝時期,“像生”一詞逐漸演變成了“像聲”(有的寫作“象聲”),“像生”中摹擬自然和人的聲音這一特長,慢慢轉化成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即口技。“像聲”明代即以盛行,沈德符野獲編》、張潮虞初新志》等書均有記載 [13] 
相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從一個人模擬口技的“像聲”演變成單口笑話,就改稱之為相聲 [14] 

相聲相聲大事記

1862年(同治元年),咸豐帝駕崩,勒令百日之內不能動樂演戲,迫於生計,朱紹文改行到北京天橋一帶“撂地”説相聲 [11] 
1902年( 光緒二十八年),21歲的“萬人迷”李德鍚應邀進入石頭衚衕的“四海昇平”茶社等雜耍園子演出,這是相聲創立以來第一次由撂地演出轉到園子 [8] 
1908年,百代公司為“萬人迷”李德鍚和“張麻子”張德泉合説的相聲《對對子》《交租子》《燈謎》《怯封錢糧》等錄製了唱片,他也成了錄製相聲唱片的第一人 [8] 
劉寶瑞與侯寶林合説相聲 劉寶瑞與侯寶林合説相聲
1927年7月,張壽臣陶湘如在天津廣播無線電台直播,表演相聲《對春聯》,這個表演是“相聲上電台”現有可查證的最早記錄 [10] 
1956年2月11日,侯寶林與郭啓儒參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節目《春節大聯歡》,並表演了相聲《夜行記》,這是新中國最早的“春節聯歡晚會”,也是相聲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12] 
1961年初,中央廣播説唱團將挖掘、記錄的傳統相聲印成內部資料,共四冊。它是最早的一部傳統相聲腳本的總集 [14]  。1961年1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派人分赴瀋陽長春哈爾濱天津濟南、漢口、南京等地尋訪老藝人,挖掘傳統曲目,歷經6個月,前後共錄了近三百段,迄今保存完好 [14] 
1980年,侯寶林等人應邀赴日本訪問,與日本學者進行交流,這是相聲界的第一次國際交流 [14] 

相聲藝術特點

相聲表演形式

相聲的表演形式主要分“説”“學”“逗”“唱”四點,這四門口技,就是模仿曲藝“八角鼓”裏的特點,這個曲種從它的形式上講,是以唱為主以説當先。不管它是學,或者是唱,在它的正題開始之前總是先説一個鋪場的小段,説完之後才進入正題,所以它佔有“説”字。它的“學”是雙學一人,名叫雙簧”,前邊也使用鋪場小段(是又説又學),學是主科。“逗”,是用熟練的藝術語言技巧引出豐富多彩的幽默滑稽笑料。“唱”,是它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種曲調,聲擁不着樂器伴奏,所以它只用“八角鼓”裏的“説”“學”“逗”“唱”這四門口技來充實和豐富上演的節目。具體説來,“説”“學”“逗”“唱”的內容是這樣的:
“説”包括“説” 、“批”“念”“講”四種手法。“説”,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俏皮話、短笑話、趣聞逸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樓》《天王廟》等。“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念”,指“貫口”,作品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等 [14] 
“學”各種口技、雙簧,模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子慣禮儀。作品主要有《學四省》《學四相》《規矩套子》等。模擬方言,又叫“倒 中,過去也叫“怯口”, 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是模擬河北省深(澤)、武(強)、饒(陽)、安(國)一帶的方音。當時,某些北京人譏諷從這些地方來永做工的人“怯”,誣為“一嘴螞蚱籽,兩腿黃土泥”的“怯勺”,帶有明顯的鄙視成分。後來發展到模擬山西話膠東話天津話寶坻話唐山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又擴及上海話蘇州話廣東話,四十年代中期以來,又增加了學英語。 新中國成立後,又出現了模擬外國味的中國話、華僑説普通話等。學做小買賣的吆喝喝又叫“貨聲”,主要模擬賣大小金魚、賣茶雞蛋、賣燻魚炸麪筋、賣硬麪餑餑、賣餛飩、賣布頭、賣估衣、賣包子的吆喝聲 [14]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作品主要有《論捧逗》《找堂會》《老老年》等 [14] 
“唱”演唱 “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民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14] 

相聲常用服飾

舊時代的相聲藝人身着肥袖長衫,利於傳統相聲特別是學唱戲曲的“柳活”的表演。新相聲中有時演員進人人物,特別是化裝相聲,則按所扮演的角色化裝 [14] 

相聲作品結構

關於相聲的結構方式,一般都把相聲結構分為“墊話”“瓢把”“正活”“底”。隨着相聲藝術不斷革新,相聲結構也在變化,上述規律之外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是全局性的。變化主要集中於“墊話”和“瓢把”。為了適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欣賞習慣的變化,相聲篇幅大大縮短,直接影響到“墊話”。三言兩語,就得進入正題,再容不得東拉西扯、長篇大套,有時乾脆取消了“墊話”。與之配套的“瓢把”變得可有可無,不再成為相聲結構中的獨立構成成分 [14] 

相聲常用道具

●醒木: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摺扇: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虛擬為其他物品:刀槍棍棒(《大保鏢》)、筆(《楊乃武寫狀》)、鼓槌(《口吐蓮花》)等。
手絹:可以在化妝時作為道具使用:《學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傳統相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對口相聲時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裏邊。表演“腿子活”時則以桌子區分前後台和上下場門。
御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一般是兩個竹板

相聲相聲術語

相聲術語特點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相聲藝人之間相互交流日益頻繁,逐漸使用了一些本行專用的特殊詞語,俗稱“行話”。行話的產生和流行是有其社會根源的。舊時代,民間藝人靠賣藝餬口,既需要同行的幫助和支持,又需要與整個社會相抗衡,為了保護同行和自身,逐漸積累起成套的行話,用來説明門户,聯絡感情,互相關照。他們管受過傳授熟悉行話的人稱之為“內行”,強調“在家義母,出門靠同行"。“不懂江湖話,舉目無親朋"。而把不懂行話的人稱之為外行、家個氣:敬而不來。藝人把行話又叫做“春典”,江湖中有“南春北不用,北春南不用”之説。出於競爭的需要,舊時代的藝人十分注重行話的保密性,沒有 師承關係,概不傳授,有所謂“寧贈一錠金 ,不贈一句春”之説。 相聲藝人和鼓曲、雜技藝人的行話基本一樣 [14] 

相聲術語內容

行話術語
術語
解釋
術語
解釋
段子
一塊活
排練段子
使活
表演段子
包袱
笑料
倒口
模擬方言
下掛
重新整理
皮厚
不容易懂
抖包袱
使用笑料

相聲藝術流派

相聲流派
參考來源
逗哏
(三立)派相聲
薛寶琨《論“馬派”相聲的精神》、吳文科侯寶林馬三立相聲藝術之比較》
(寶林)派相聲
薛寶琨《論“侯派”相聲》
(寶堃)派相聲
常寶華《回憶我的大哥常寶堃》
(文茂)派相聲
蘇德新《難忘蘇批“三國”》
捧哏
(文華)派相聲
姜昆《李文華談捧哏》
(傑忠)派相聲
姜昆《為唐傑忠叫好》
(世忠)派相聲
老舍《健康的笑聲》
參考資料 [14] 

相聲相聲分類

相聲按人數

●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注重笑料。
●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演員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説表內容的輕重與語言風格之不同,可分為“一頭沉”“子母哏”和“貫口活”三類。
(男女相聲,對口相聲的一種)
羣口相聲,演員人數在3人或3人以上。甲稱“逗哏”,乙稱“捧哏”,丙稱“膩縫”。

相聲按內容功能

●諷刺型相聲:可諷刺自己或別人。如侯寶林的《夜行記》(諷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諷刺文革時期的社會現象)。
●歌頌型相聲:主要在中國大陸,通常要配合政府方針、政策。如馬季的《新〈桃花源記〉》(歌頌社會主義農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義》(歌頌京九鐵路建設者)。
●娛樂型相聲:《説方言》《愛情歌曲》之類。

相聲按著作時代

傳統相聲:清末民初時期到1949年。
●新相聲: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
●當代相聲:20世紀80年代以來。

相聲經典劇目

相聲傳統相聲

傳統相聲不完全名錄
訓徒
大保鏢
文章會
開粥廠
《答非所問》
《字像》
地理圖
黃鶴樓
大相面
《歪講四書》
《扒員外皮》
揭瓦
扒馬褂
論捧逗
《大西廂》
酒令
《反七口》
繞口令
《揣骨相》
《訓子》
批三國
當行論
《大上壽》
《韓信擊缸》
《黃白胖子》
《庸醫》
《碩二爺》
《雙槐樹》
化蠟扦
《君臣鬥智》
《南彈北弦》
《問路》
三近視
假行家
《波斯貓》
《竇公訓女》
《行話》
小神仙
誇住宅
找堂會
《金殿鬥智》
《避雨》
金剛腿
《怯拉車》
報菜名
《洋錢傷寒》
《閻王請醫》
《忌字》
《對對子》
《怯賣菜》
老老年
《巧嘴媒婆》
《傻子學乖》
《過關》
《哏政部》
《麥子地》
賣布頭
《風雨歸舟》
《英台修書》
《哭論》
《楊樹標》
《找五行》
《熬柿子》
《慈禧入宮》
賣馬
黃鶴樓
捉放曹
打燈謎
《康熙私訪》
《追柳》
賣掛票
《朱夫子》
汾河灣
《戲迷擺壽》
《二十四孝》
《競水》
《吃餃子》
白事會
《打油詩》
《傻子轉文》
《攜琴訪友》
《幫廚》
紀曉嵐
百獸圖
《贊馬詩》
《傻子拜壽》
《草船借箭》
《賭論》
《三性人》
《買賣論》
《三瘸婿》
《山東跑堂》
《四管四轄》
《稱謂》
《人情話》
《偷斧子》
《三怪婿》
《山西家書》
《改良數來寶》
學徒
《讀祭文》
《吃西瓜》
《小淘氣》
《娃娃哥哥》
《戲曲哭笑論》
《揭醜》
《蛤蟆鼓》
學四相
《學四省》
《四大名旦》
《學唱數來寶》
《送媒》
《玉堂春》
《批聊齋》
《賣藥糖》
《張飛爬樹》
《戲迷砸砂鍋》
《屬牛》
《怯洗澡》
《武訓徒》
《戲迷轉》
《財迷還家》
《韓復榘演講》
《家兄》
《説樂夢》
《反四輩》
《點痦子》
《切糕架子》
《羅成戲貂蟬》
《文廟》
《醋點燈》
《賣五器》
八扇屏
《戲迷遊街》
《珍珠倒捲簾》
《打醋》
《窩頭論》
《買金筆》
《討軍餉》
《跑媒拉縴》
《熟了就好了》
《斷絃》
《借轎子》
《江南圍》
《增和橋》
《乘嘴衙役》
《對坐數來寶》
《磕巴論》
賊説話
《三節會》
黃半仙
《皇帝選陵》
《糊塗一輩子》
《買估衣》
《粥挑子》
《開茅房》
《古董王》
《戲説長沙》
《倒坐觀音台》
《五人義》
《怯跑堂》
《怯跟班》
《學梆子》
《洋鼓洋號》
《小諸葛測字》
數來寶
《找陳宮》
《雜學唱》
《哭四出》
《兄妹聯句》
《烏龍院》
《學漢劇》
《學墜子》
《學大鼓》
《一妻一妾》
《歪批百家姓》
《學英語》
《外八扇》
《朋友論》
《聖賢愁》
《山東二黃》
《五百出戲名》
《傳代錢》
怯算命
反正話
《學外語》
《故事謎語》
《戲迷入洞房》
《紅燈記》
《聚寶盆》
《算人口》
《兩頭忙》
《梁祝哀史》
《關公戰秦瓊》
《扭嘴兒》
《法門寺》
《戰長沙》
《學滿語》
《傻子進城》
《歪講三字經》
《刮眉毛》
《看葡萄》
《學京話》
《渭水河》
《夢中婚》
《王二姐思夫》
《學西河》
《賣黃土》
《下神兒》
《翻跟頭》
雜學唱
《姐夫戲小姨》
《學京劇》
《暴發户》
大力丸
《學行話》
《説大話》
《改良拴娃娃》
《家務事》
《灶王爺》
《十二缺》
白蛇傳
《雞冠花》
《邵康節測字》
《孟姜女》
《假斯文》
《借火兒》
《東坡魚》
打電話
《寫對聯》
《俏皮話》
《九月九》
《吃月餅》
《洪洋洞》
《天文學》
《五行詩》
《失空斬》
《獻地圖》
《遇皇后》
《中秋節的生日》
《杜十娘》
《打元宵》
《樹沒葉》
《雙音字》
《燒骨記》
《學唱太平歌詞》
《江湖口》
《弦子書》
《方言誤》
《南方話》
《萬人迷》
《道光吃熱湯麪》
《迷信論》
《五興樓》
《天王廟》
《滑油山》
《哭當票》
《大娶親》
《洪鸞喜》
九頭案》《追柳》(這兩本下半部分已失傳,僅殘存上半部分)

相聲現代相聲

現代相聲不完全名錄
買猴
夜行記
《新式馬甲》
釣魚
《全家福》
《向您道喜》
《離婚前奏曲》
訓徒
三棒鼓
《萬噸水壓機》
《鼻子的故事》
《想入非非》
《祖爺爺的煩惱》
《五十年以後》
《棒打與溺愛》
《特大新聞》
《埋怨》
《詩歌與愛情》
《看球賽》
《小兒郎》
《77號》
《砍白菜》
《方言》
《寬打窄用》
《謙虛》
《醉酒》
《找調》
《窗口》
《老鼠密語》
《我要玩網遊》
抬槓
《我是家長》
《戲曲雜談》
《酒鬼》
《南來北往》
拍賣
《妙手成患》
《我的奮鬥史》
戲迷
《我是收藏家》
串調
《我要吃餃子》
《橡皮膏》
《我要下春晚》
《一頓飯》
夜行記
《一貫道》
辦晚會
《南腔北調》
打百分
《似是而非》
《體育和廣告》
《戲與歌》
《我要結婚》
《很難説的國語》
《男朋友女朋友》
《北京話》
《普通話與方言》
《我的大學生活》
《跳舞迷》
《我要讀書》
《非洲獨立進行曲》
《談規律》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在相聲表演與創作中的指導及應用》

相聲區域發展

相聲台灣相聲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一批相聲演員也到了台灣。當年,魏龍豪(魏蘇)和吳兆南結識,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等廣播電台一同主持相聲節目。隨後在1967年起,開始收集資料灌製“相聲集錦”“相聲選粹”“相聲捕軼”以及“相聲拾穗”。
最初,相聲的主要聽眾是以眷村為主的外省人。而後由表演工作坊(簡稱“表坊”)於1985年推出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説相聲”(由李立羣李國修主演)之後,造成了轟動。
接着,“表坊”於1989年推出了《這一夜,誰來説相聲》(由李立羣金士傑陳立華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灣怪譚》(李立羣單口相聲),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們説相聲》(由李立羣、馮翊綱重新詮釋),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們説相聲》(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們説相聲》(趙自強、金士傑、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後,在2005年,推出了《這一夜,Women説相聲》(方芳、鄧程慧、蕭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4月,馮翊綱宋少卿組成相聲瓦舍(隨後加入黃士偉),開啓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創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輔佐“可以演戲劇團”推出第一部作品“給我一個膠帶”。
1993年,台北曲藝團成立,除了相聲以外,同時推出許多中國特有的説唱藝術,如雙簧數來寶快書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單絃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藝人夏禕乾德門合演《大宅,門都沒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沒大沒小説相聲》,於2005年5月,獲得第16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曲藝專輯獎。

相聲新馬地區

1949年之後,一部分中國南部的演出團體前往馬來亞地區發展(當時新加坡馬來西亞尚未獨立)。相聲藝人馮翔、白言、路丁在馬新地區表演相聲。因為馬新地區所獨有的多元語言環境使得“馬新相聲”較“大陸相聲”和“台灣相聲”別具一格,但也因為中文並非主流語言的問題使得馬新相聲界的職業演員很少。

相聲粵語相聲

粵語相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但大眾一般以為粵語相聲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對於粵語相聲的身世,大眾已較少爭論。但是普遍認為,粵語相聲是黃俊英在向相聲演員馬季唐傑忠等人學習以及借鑑北方相聲後, [2]  逐漸將其發展壯大的。
相聲演員馬季對粵語相聲的發展與成長甚是關懷,他對整個粵語相聲有着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黃俊英與馬季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2] 
粵語相聲始盛於20世紀90年代左右,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黃俊英楊達這對粵語相聲搭檔最廣為人知。在此之前,較為人知的粵語相聲演員有林兆明張悦楷等。之後的粵語相聲演員有何寶文陳堅雄等。
粵語相聲以生活趣事、粵語文化、語言方言等為主,貼近大眾,發展到現代,在粵語地區已有很大一羣擁躉,甚至影響了一代以粵語為母語的年輕人。
像北方相聲一樣,粵語相聲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但在2016年5月開始,粵語相聲效仿“德雲社”駐點演出,開創一個名為“浄心堂”的平台,為重新豎起粵語相聲的地位取得較好的效果。 [3] 

相聲傳承保護

相聲代表人物

相聲入選非遺

相聲演員師徒傳承關係簡圖 相聲演員師徒傳承關係簡圖
2006年12月21日,經過3個多月的公示調查,北京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對外公佈。第一批市級“非遺”名單,相聲位列其中。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正式對外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聲”。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相聲項目保護單位北京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市曲藝團、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電影樂團)評估合格。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