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靈府

鎖定
號默希子,後號桐柏徵君, [2]  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學,無意於名利。居天台山雲蓋峯虎頭岩石室中10餘年,日以修煉自樂。武宗會昌初,詔浙東觀察使召之,乃獻詩自陳,終不赴。後絕粒而卒,年82歲。著作今存《通玄真經注》12卷。
默希子
出生地
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
主要作品
《通玄真經注》12卷
本    名
徐靈府

徐靈府人物簡介

號默希子,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學,無意於名利。居天台山雲蓋峯虎頭岩石室中10餘年,日以修煉自樂。武宗會昌初,詔浙東觀察使召之,乃獻詩自陳,終不赴。後絕粒而卒,年82歲。事蹟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〇、《三洞羣仙錄》卷六。著作今存《通玄真經注》12卷,收入《正統道藏》;《天台山記》1卷,有《古逸叢書》本。《全唐詩》存詩3首。 [1] 

徐靈府人物生平

歷史文獻資料中皆無具體的記載,僅能推測出他大約的生存年代。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言,徐靈府在唐武宗會昌初曾被徵詔,但因“衰槁”而“免命”。從此後“絕粒”,直到羽化,享年八十二歲。依此推算,他至少經歷了唐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個皇帝的統治時期。
對於徐靈府所屬道派,《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有交代,為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647-735)在南嶽的三傳弟子。具體來説,應屬上清派南嶽天台系弟子,而且,他在此道系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上清派南嶽天台系得源於司馬承禎從天台山來到南嶽傳教,之後,司馬承禎在南嶽的傳人又東入天台弘法。司馬承禎於唐玄宗開元初從天台山到達南嶽,他在南嶽收薛季昌為徒,為之授《三洞經籙》。薛季昌撰有《道德玄樞》,曾受到玄宗的召見:“唐明皇召入禁掖延問道德,乃談極精微””薛季昌再傳田虛應。田虛應擅長祈雨、祈陽。田虛應在憲宗元和中“東入天台,不復出。”他最終在天台羽化。田虛應所收弟子都比較有名:“門弟子達者三人,棲瑤馮惟良、香林陳寡言、方瀛徐靈府。”  [2] 

徐靈府個人作品

徐靈府的著述較多,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天台山方外志》記載,有《玄鑑》五篇、注《通玄真經》十二篇及撰《天台山記》、《三洞要略》、《寒山子集序》。但今天能見到的僅十二卷《通玄真經》注和《天台山記》。 [2] 

徐靈府主要成就

徐靈府是迴歸天台弟子中較活躍和影響較大者,在上清派南嶽天台系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通儒學”,學識水平在眾弟子中比較突出,到天台山後樹立起了較大的名聲。所做事情主要有:
(一)完成《通玄真經注》
徐靈府注有十二卷《通玄真經》,在《通玄真經注•序》中説:“默希以元和四載(809年),投跡衡峯之表,考室華蓋之前,迨經八稔。”《通玄真經》是從元和四載(809年)開始,歷時八年,即到元和十一年(816年)完成,但他“以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自衡嶽移居台嶺,定室方瀛,”就是説他是在南嶽衡山開始注《通玄真經》,但完成注的地點是在天台山。
元朝任士林在《松鄉集•通玄觀記》中曾説杜道堅得到了一本版本與徐靈府進獻給皇帝相同的《文子》:“又得石室所藏辛鈃十二篇,與徐靈府所進者同。”以此則説明徐靈府注完《通玄真經》後將它獻給了朝廷。
此注的完成對徐靈府在天台山樹立名聲有很大的幫助,為他後來被皇帝徵詔和得以成為桐柏觀的住持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二)尋找修真之地並寫作《天台山記》
徐靈府徐靈府從南嶽到天台後,就在桐柏觀周圍尋找可以作為修真之所的地方,直到公元821年才確定在方瀛山。於長慶元年(821年)定室方瀛山他在《天台山記》中介紹方瀛山時説:“前眺望蒼岑,後聳雲蓋,即後峯名也。據《天台山方外志》卷四《山寺考》記載,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徐靈府在山上所建山居被唐敬宗“賜號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額“元明宮”;而“方瀛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徐靈府時代依然流行外丹煉製,但他卻是個內丹修煉者。他在《通玄真經注》裏明確反對以外丹固形的做法:“人能知飛金煉石,以祈久壽,而不能節慾平和,以全天性。且喜怒妄作,藥石奚救?若審得其理,自合神明矣。”
徐靈府還用十來年時間完成了《天台山記》它的內容非常翔實而豐富,因是將實地考察與經誥記載相結合而成,所以極具史料價值。
(三)重修桐柏觀
徐靈府於唐文宗太和年間重修桐柏觀。桐柏觀是唐睿宗於景雲二年(711年)詔見司馬承禎後在天台山建的道觀,司馬承禎在其師潘師正(585年-682年)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羽化後,便離開嵩山雲遊天下,“止於天台山”,不到百年時間,田虛應於憲宗元和中帶着徒弟們迴歸天台山,才使上清派的傳承在天台延續下去併發揚光大。
徐靈府在馮惟良和陳寡言等師兄弟的協助下,組織人力物力對桐柏觀進行了重修,“神啓密命,命友餘徐。……乃殿乃閣,以廩以廚。始自礎棟,周於墁圬。……克合徐志,馮陳協夫。”重修完工後,他請當時擔任過幾個月宰相後被派到浙東做會稽廉訪使的元稹寫了《重修桐柏觀記》。元稹在《重修桐柏觀記》中記載説:“歲太和己酉(公元829年),修桐柏觀訖事,道士徐靈府以其狀乞文。”《天台縣志》也有記載:“太和、鹹通間道士徐靈府、葉藏質新之,元稹、劉處靜為記。”主持修建道觀也就是説,徐靈府在公元829年之前已成為桐柏觀住持。
(四)編成《寒山子詩集》並作序
徐靈府不僅很有文才,寫有《天台山記》等詩文,他還喜歡交結文士,將寒山子的詩結集、作序行於世。據杜光庭的《仙傳拾遺》記載,“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杜光庭為馮惟良弟子應夷節的徒弟,於唐懿宗(公元859年—公元874年在位)朝因科舉不中“乃奮然入道,事天台道士應夷節”,從杜光庭在《仙傳拾遺》中的記載來看,他當見過徐靈府“序而集之”的寒山子詩集。徐靈府將寒山子的詩結集並作序“行於人間”,既使他自己因為此舉而獲得了人們的讚揚,也為寒山子的詩歌得以流傳後世作出了貢獻。
(五)重視經籍,擅長著述
徐靈府來天台山後,很重視經籍,保持了收集、補充道經科法的傳統,“天台科法有闕遺者拾而補之”。寫作有《三洞要略》等。後來杜光庭對道門科教的考定、條列即是基於此地道經之收藏。天台桐柏觀所收藏道經對歷史上編修道藏具有很大的貢獻,據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任台州通判的夏竦(公元984年—公元1050年)所寫的《重建道藏經記》記載,北宋太宗時,桐柏觀所有的道經全被徵詔運到餘杭以備修《道藏》:“至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有詔悉索是經付餘杭。傳本既畢,運使諫議大夫雷公德祥命舟載以還。”到此時,桐柏觀收藏的道經已非常豐富,張君房在《雲笈七籤序》中曾説到他在餘杭修《道藏》時所見道書的情況:“臣於時盡得所降到道書,並續取到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經本亦各千餘卷。”從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在二百多年間,桐柏觀收集道經達千卷,那是要許多代道門中人有意而為之才能做到,徐靈府他們一系的貢獻非常之大。 [2] 

徐靈府作品欣賞

【言志獻浙東廉訪辭召】
徐靈府
野性歌三樂,皇恩出九重。那煩紫宸命,遠下白雲峯。
多愧書傳鶴,深慚紙畫龍。將何佐明主,甘老在巖松。
【自詠二首】
徐靈府
寂寂凝神太極初,無心應物等空虛。
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識真人只是渠。
學道全真在此生,何須待死更求生。
今生不了無生理,縱復生知那處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