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訊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

鎖定
徐訊,博士,研究員。深圳華大生命科學院研究院院長 [1]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 [9]  [11]  擔任國際化標準組織ISO/TC276副主席。 [10]  ISBER(國際生物及環境樣本庫協會)中國區主席 [12]  [13]  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59委員。 [14] 
徐訊2007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學,2015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目前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基因組研究等領域發表兩百餘篇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研究論文,近五年引用次數達24000餘次,連續七年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主持或參與多項重大項目,包括國家863測序儀項目、發改委產業集聚項目等。曾榮獲“科技部大挑戰青年科學家”、“鵬城傑出人才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和深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自2018年至今,徐訊連任兩屆國際標準化組織/生物技術委員會副主席(ISO/TC276),推動中國主導的10項國際標準的快速進展,以及3項標準新提案,對我國實現引領生物技術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具有重大意義。 [30-32] 
中文名
徐訊
民    族
出生日期
1984年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職    務
華大集團執行董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 [1] 

徐訊人物經歷

2007年,徐訊加入華大。 [30] 
2010-2012年,通過多個典型家養動植物模型揭示了人工選擇下家養動植物基因組變異的一般規律。其中玉米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兩篇封面文章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水稻、穀子的研究成果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大豆基因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並於2016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30] 
2012年,徐訊帶領華大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實體腫瘤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構建癌細胞克隆演化的系統發生樹,在單細胞層次揭示了腫瘤演化過程的複雜性,鑑定了原發癌症發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細胞異質性亞羣和關鍵基因,成果發表於《細胞》,並被《基因組研究》評價為單細胞測序在腫瘤領域應用的里程碑式成果。 [30] 
徐訊作為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建立並帶領團隊完成了具有自主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國產高通量基因組測序系統。其帶領的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在基礎科研上保持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加了深圳科研名片的含金量,同時不斷推動了基因組技術在出生缺陷、精準醫學、農業等各方面的產業應用。 [2]  參與多項科技部973項目,863項目,農業部948項目,曾主持國家863計劃國產測序儀項目課題和發改委產業集聚項目課題。 [2] 
2013年以徐訊為組長的華大基因CG重組工作領導小組,代表華大基因完成了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整體收購。收購CG後,華大建立了高通量測序儀研發團隊,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測序儀,打破了高端測序技術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填補了國產可商用測序儀的空白。 [30] 
2014年,徐訊主持國家863計劃“新一代基因測序儀及配套產品研發”項目,攻克樣本製備、信號檢測、生化測序、數據分析等關鍵技術,研製出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系統及配套試劑。在準確度、通量、性價比等方面實現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是實現核心技術自立自強的全新突破。 [30] 
2015年起,徐訊擔任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 [30] 
2015—2018年間,徐訊擔任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負責深圳國家基因庫一期的建設和運營。 [30]  [35] 
2018年,徐訊帶領團隊開展的人類羣體進化基因組研究,首次基於超十萬例樣本闡釋了中國人羣的遺傳結構特徵,為人羣適應性提供了基因組機制參考,相關成果發表於《細胞》上。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被Prenatal Diagnosis編輯點評為2018年產前診斷領域最卓越的科學進展之一。 [30] 
2021年,徐訊隨“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至萬米深淵,在馬裏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最深區域進行科考作業。航次期間,他與其他參航科學家共同宣佈啓動“馬裏亞納海溝生態環境科研計劃”。該計劃邀請國內外研究學者協力攻堅深海地球科學系統的形成與演化、生命起源與環境適應、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 [30] 
2022年4月,徐訊帶領團隊基於華大自主開發的單細胞微流控系統DNBelab C4,聯合多國科研團隊於《自然》上期刊發佈了全球首個非人靈長類動物全細胞圖譜,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包含新冠、乙肝、狂犬病毒等126種病毒易感細胞類型的病毒數據庫。 [30] 
2022年5月,徐訊帶領團隊基於華大自主研發的時空組學Stereo-seq技術,聯合多家機構實現了首批生命全景地圖的繪製,並以專題形式發佈於細胞出版社官網,其中包括四種模式生物胚胎髮育或器官的時空圖譜,首次從時間和空間維度對生命發育過程中的基因和細胞變化進行了解析,開啓了生命研究新領域。 [30]  [37] 
2022年5月,華大等機構領銜、來自16個國家的80多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時空組學聯盟(STOC)宣佈成立。對於該聯盟的成立,《自然》雜誌的評論文章《MAPPING MESSAGES AT CELLULAR SCALE》稱之有望提升時空組學領域科研合作和數據共享水平的進展。 [30]  [36] 

徐訊社會職務

國際標準化組織/生物技術委員會副主席(ISO/TC276) [10] 
ISBER (國際生物及環境樣本庫協會)中國區主席 [12-13] 
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59)委員 [14] 
武漢大學兼職教授 [23]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24] 
廣東省遺傳學會青年委員會副理事長/主任委員 [30]  [38] 
深圳市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協會理事會副會長 [30]  [38] 
深圳市醫學會基礎醫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0]  [38] 
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30]  [38] 
默多克大學作物與食品創新中心兼職教 [30]  [38] 

徐訊所獲榮譽

2014年,被評為“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 [30] 
2015年獲得“深圳市青年科技獎” [4] 
2015年,被中國科技部和蓋茨基金會評選為“大挑戰青年科學家”。 [33] 
2015年,獲得深圳市“鵬城傑出人才獎”。 [34] 
2016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項目名稱為“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基因組學研究” [3] 
2018年,獲得“雲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項目名稱為“水稻適應進化的基因組變異機制研究” [30] 
2020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30] 
2022年,獲得“202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30] 
2022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和獎項。 [30] 
2022年,被評為2022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 [7] 
2022年5月,被評為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 [8] 
2022年9月17日,榮獲第十四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20] 

徐訊人物活動

2019年7月1日,由新浪財經和正和島聯手主辦的2019夏季達沃斯新浪財經之夜·正和島夜話在大連舉行,主題為《全球化4.0時代的中國創新》,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華大研究院院長徐訊出席並演講。他談到,生命科技需要創新,更需要合規和社會責任。 [5] 
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2021年5月19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陳佺與華大集團CEO、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6] 

徐訊主要論文

1. J. Lai ,…, X. Xu*, et al.,Genome-wide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elite maize inbred lines. Nature Genetics 42(11):1027-30 (2010). [15] 
2. H. Lam , X. Xu*, et al.,Resequencing of 31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 genomes identifies pattern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selection. Nature Genetics 42(12):1053-9(2010). [16] 
3. X. Xu*, et al., 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 Nature. 475(7355):189-95 (2011). [19] 
4. X. Xu*, et al., Single-Cell Exome Sequencing Reveals Single-Nucleotide Mutation. Cell 148,886-895(2012) [17] 
5. G. Zhang,…, X. Xu*, 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rass evolution and biofuel potential. Nat Biotechnol 30(6):549-54 (2012). [18] 
6. M. B Hufford, X. Xu*, et al., Comparative population genomics of maiz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Nat Genet 44(7):808-11(2012). [21] 
7. Dong Y, … X. Xu#, et al., Sequencing and automated whole-genome optical mapping of the genome of a domestic goat (Capra hircus). Nat Biotechnol 31(2):135-41(2013). [22] 
8. Y. Jiang, …, X. Xu#, et al., The sheep genome illuminates biology of the rumen and lipid metabolism. Science 344(6188): 1168-73 (2014). [39] 
9. Z. Hu, …,X. Xu#, et al. Genome-wide profiling of HPV integration in cervical cancer identifies clustered genomic hot spots and a potential microhomology-mediated integration mechanism. Nature Genetics (47)158–163 (2015). [40] 
10. R. Varshney, …X. Xu#. Pearl millet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a resource to improve agronomic traits in arid environ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35) 969–976 (2017). [25] 
11.S. Liu , …, X. Xu#. Genomic Analyses from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Reveal Genetic Associations, Patterns of Viral Infections, and Chinese Population History. Cell 175, 347-359 (2018). [26] 
12.R. Varshney, …,X. Xu#, et al. Resequencing of 429 chickpea accessions from 45 countri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enome diversity, domestication and agronomic traits. Nat Genet. 51(5):857-864 (2019). [27] 
13. L. Han, … X. Xu#, et al. 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 Nature. 604,723-731(2022) [28] 
14.A. Chen, …, X. Xu#, et al. 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mouse organogenesis using DNA nanoball-patterned arrays. Cell. 185(10),1777-1792 .e21(2022)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