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自華

鎖定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著名女詩人。浙江石門語溪(今桐鄉崇福鎮)人。
徐自華生性敏慧,讀書過目不忘,善作詩。1893年嫁與南潯梅韻笙,幾年後夫亡。後專志樹人,任南潯潯溪女校校長。1906年與秋瑾相識,結為姐妹,後加入同盟會,經濟上對秋瑾幫助頗多。
秋瑾遇害後,徐自華將好友葬於西湖西泠橋畔。1908年,為紀念先烈,她與陳去病等組織秋社並任社長。辛亥革命後她去上海接辦競雄女校。晚年多病,回杭主持秋社。1935年卒於秋社。工詩詞,著有《聽竹樓詩懺慧詞》等。 [3] 
中文名
徐自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35年
職    業
女詩人
出生地
浙江桐鄉
寄塵
懺慧
性    別

徐自華人物生平

徐自華(1873—1935),字寄塵,號懺慧。是南社女詩人、秋瑾女俠的摯友。
出身名門望族,祖父徐寶謙,號亞陶,光緒庚辰進士,官安徽廬州知府;父徐多謬,號杏伯,國學生。
生性敏慧,婚後七年夫亡,年少寡居,以詩賦自遣,任南潯潯溪女學校長。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2月,自華、秋瑾泛舟西湖,相約埋骨西泠。農曆六月六日,秋澧在紹興遇難,作《哭鑑湖女俠》12首哀輓。農曆十一月冒風雪渡江去紹興,將停厝在文種山的秋澧靈柩遷出並護送至杭州,覓地安葬於西泠橋畔。次年九月,清廷御史常徽奏請削平秋墓,遭通緝,避居上海日僑醫院半年。武昌爆發起義,浙江相繼光復,再度排除阻力,為秋瑾復營墓建亭於西泠。
1913年,去上海接辦競雄女校(秋瑾字競雄),慘淡經營,由小學擴充為師範、中學。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奔走於蘇州、上海間,策應討袁鬥爭。
1920年,隨孫中山赴粵。晚年多病,回杭主持秋社,歷經艱辛,使秋社、秋祠得以保存。卒葬杭州市第一公墓。 [4] 

徐自華主要事蹟

徐自華在眾多兄弟姐妹中,深得祖父、父親的喜愛。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內憂外患日甚一日,清政府詔令改科舉,設學堂,實施“新政”。1906年初,南潯富商張弁羣仿照上海愛國女校,創辦了潯溪女校,聘請徐自華出任校長。同年3月,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秋瑾經人介紹來潯溪女校執教。徐自華與秋瑾一見如故,朝夕相處,縱談國事,遂成莫逆之交。其後,經秋瑾介紹,徐自華與妹妹徐藴華一起加入同盟會。秋瑾當時已是同盟會在浙江的領導人之一,她執教兩個月後,決定離開南潯去外地發展。徐自華知道秋瑾志向高遠,遂賦詩唱別。
秋瑾離開南潯後,徐自華由於家父病重,也辭去了潯溪女校之職,回到崇福侍奉雙親。不久,徐自華的父親病故,秋瑾聞訊前來弔喪,在徐家住了半個月,兩人情誼更加深厚。徐自華得知秋瑾在上海籌辦《中國女報》,經費籌集有困難,就慷慨解囊,資助一千多元銀元,妹妹藴華也變賣了隨身佩帶的金銀首飾,湊足五百元給了秋瑾。得到徐氏姐妹的贈款後,秋瑾很快在上海辦起了《中國女報》,第一、二期得以順利出版。
1907年5月下旬的一個晚上,秋瑾突然再次來到崇福徐家。秋瑾告訴徐自華,起義即將舉行,成敗難以預料,故乘去上海辦事的機會特意繞道來與她話別。交談中,秋瑾提到籌劃起義經費的種種困難。此時徐家已衰落,徐自華寡居後,獨自養育一對兒女,經濟實為拮据,她即將自己的積蓄和首飾約合黃金三十兩傾囊交付秋瑾作起義經費。秋瑾十分感動,自手腕褪下翡翠玉鐲一對,回贈給徐自華作留念。對此徐自華事後作了《哭鑑湖女俠》:
過從夜半叩柴扉,握手心驚瘦若斯。痼疾愈深嗟乏術,重衾猶冷泥披衣。熱誠愛國遭誣易,公益忘身力疾歸。悽絕一聲依去也,至今耳畔尚依稀。
7月,革命黨人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殉國,一週後,秋瑾也在紹興被捕,從容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徐自華聞訊悲痛欲絕,寫下了十二首《哭鑑湖女俠》詩,直斥清廷,痛悼摯友。接着又寫下《秋女士歷史》、《秋瑾軼事》、《祭秋女士文》等詩文,在《時報》、《小説林》、《神州日報》發表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秋瑾遇難三月,徐自華就籌劃葬遺骨於西湖之事,沒料到愛女梅蓉突患白喉,不治身亡,又遭失女的再次打擊。但她強忍悲痛,頂風冒雪渡錢塘江來到紹興秋家,與秋瑾大哥秋譽章昏夜持火炬進山找到秋瑾之棺,又商定好秘密運送秋瑾靈柩到杭州的行程,才又返回杭州,出資在西湖西泠橋邊買到一塊墓地。
1908年1月25日,秋瑾被葬於西泠橋畔,吳芝瑛親書墓碑“嗚呼,鑑湖女俠秋瑾之墓”。然後登報發佈“會祭鑑湖公函”。2月下旬,在西湖鳳林舉行有四百人蔘加的追悼會並謁墓致祭,徐自華在會上報告了營建秋墓的經過。不久,徐自華撰寫的《鑑湖女俠秋君墓表》由吳芝瑛手書,石印成冊,分贈友好。陳去病褚輔成、姚勇忱等數十位志士相約成立秋社,共推徐自華為社長,決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秋瑾殉難日舉行紀念活動。
同年10月,清御史常徽來杭州,巡遊西湖時發現了秋瑾墓。常徽回京後奏請“平毀秋墓,緝拿吳徐”,清廷立即下旨,令浙江巡撫嚴行查辦。消息見報,輿論鼎沸。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未敢整治徐自華和吳芝瑛。秋瑾靈柩則由秋家人領出遷回紹興,後來又被秋瑾兒子王沅德派人運往湖南湘潭。
1912年元旦,徐自華在杭州召集秋社同人募資重營秋瑾墓,親自擔任營葬事務所主任。她發佈《西泠重興秋社並建風雨亭啓》,為重興秋社事致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尋求支持,並上書省議會提議迎秋瑾遺骸還葬西湖,後派秋社社員陳去病和秋瑾之妹秋理前往湖南迎靈還鄉。
經過半年多的呼籲奔走,秋瑾靈柩終於從湖南運回,第二次被安葬在青山綠水環繞的西泠橋畔。秋瑾墓旁邊有座湘軍將領劉典的祠堂,經省議會議決,沒收祠產撥歸秋社,改作鑑湖女俠祠。從此,秋社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黃興、陳英士、孫中山等先後來秋社致祭,孫中山還應徐自華之邀面允擔任秋社名譽社長。
1913年春,41歲的徐自華,按照孫中山的建議到上海接辦競雄女校。這所學校是1912年7月,革命黨人王金髮、姚勇忱創辦的,以此紀念秋瑾。她之後執掌該校16年之久。在這16年內,徐自華將小學擴充為中學及師範學校,學生也從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幾百人。聘請陳去病、胡樸安、黃賓虹葉楚傖等名師執教。
二次革命”失敗後,在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下,有的革命黨人被迫亡命海外,徐自華總是給予力所能及的資助,對無人敢收殮的遇難者遺體則派人料理其後事。後來袁世凱復辟帝制,舉國聲討,徐自華奔走於蘇州、上海間,策應討袁鬥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些革命黨人以競雄女校教師身份為掩護,進行倒袁、反軍閥的鬥爭活動。
1927年7月,秋瑾的女兒王燦芝大學畢業,徐自華便把競雄女校交給她接管,並將秋瑾當年所贈玉鐲交還給她,勉勵她繼承母親的遺志。並作《返釧記》記其事。《返釧記》發表後,被當時中學國文教科書選錄。
1935年7月12日,徐自華走完63年人生旅程,病逝於西湖秋社,兒子梅馨從江蘇趕來治喪。徐自華的遺體先葬於杭州第一公墓,後遷葬至西湖孤山北麓,與秋墓遙遙相望,柳亞子為她撰寫了墓表。 [1] 

徐自華歷史評價

在以後的人生裏,徐自華幾為秋瑾而活,她信守諾言,不顧個人安危,兩次營葬秋,結秋社護秋祠,執掌競雄女學十餘年,領導秋社二十餘年,直至耗盡後半生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受到世人由衷的敬意。
1909年11月13日,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在蘇州虎丘張國維祠發起成立南社。徐自華和妹妹藴華是早期加入的南社成員。辛亥革命後,徐自華積極投身於反清、倒袁等革命活動中,從官宦世家的千金小姐,最終成長為民主革命戰士。
1935年7月12日逝世於杭州西湖秋社,終年六十三歲。徐自華一生創作了大量詩詞文,有《聽竹樓詩稿》《懺慧詞》《秋心樓詩詞》等傳世,被公認為李易安、朱淑真再世,受到同時代人和後人的高度評價。 [2] 
參考資料
  • 1.    徐自華與秋瑾交往與情誼 
  • 2.    徐盈哲,徐玲芬著. 徐自華傳[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20.03:250-265.
  • 3.    張永健,熊德彪,楊智主編. 仁人志士強國夢 中國近現代愛國詩文名篇賞讀[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17.04:60.
  • 4.    政協湘潭市委員會組編;何歌勁輯注. 湘潭歷代文賦選 下[M]. 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 2013.1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