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灣

鎖定
沿着一條彎彎曲曲被雜草侵佔的山路進到徐灣村,只見山路兩旁種滿了莊稼,參天古樹掩映下,村口池塘中游弋着三三兩兩的鴨羣。
中文名
徐灣
位    置
太湖葉山村
榮    譽
江南原汁原味的“土著”古村落
年    代
明代

徐灣土著古村落

徐灣古建築 徐灣古建築
位於太湖葉山村的徐灣考察時驚奇地發現,那裏保留着大量明代古建築,而且沒有明顯精雕細刻痕跡;整個村落依山而建,“山路”為街,挖“池”為井。文物專家稱之為江南原汁原味的“土著”古村落。

徐灣破村落

位於太湖之中的洞庭東西山,青山綠水,景色宜人,歷來是文人、商賈、望族後裔理想的歸隱之地。散落民間的古村落眾多,隨便鑽進哪一條巷子,總能見到一兩處雕樑畫棟的古宅。而太湖葉山島上的古村落,當地人稱為是一個“破村落”。該村70多户人家,大多隻剩下一些年紀大的人。前幾年,大部分村民都搬進對面的公寓房,現在的徐灣差不多是個“空城”,剩下幾幢破敗的老房,因為簡陋,沒有顯赫的家譜,誰也説不出它的來龍去脈。
可誰也無法想象,那裏竟是一個從明代以來就存在的古村落。

徐灣土著的痕跡

蜘蛛網密佈的幾幢老宅裏,院子裏的枇杷樹、桔樹雖然有着“自生自滅”的淒涼,卻依然冒出幾分生機。土灰色的門窗、青磚黛瓦,雖破落卻明顯地透出簡潔,“整個村沒有大體量的建築,也沒有很強的擺放痕跡,但一眼就能看出這些都是明代的格局,即使有的門樓是清早期的,但從基礎柱上看也有着明代古老痕跡。”一位文物專家説。
可以看出,歷史上這個村落很太平、安寧,從明代形成村落,格局建築沒有太大的變化,也很少遭到戰火的侵襲,這是一個寧靜的村落,文物專家用“令人振奮”來形容發現這個村子的驚喜,他們認為:與明月灣、陸巷古村等有着明顯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士大夫“宅第”的村落不同,徐灣村卻是唯一一處沒有任何南渡望族“染足”,以島為單位真實記錄並保持着江南“土著”生活特色的“古村落”。

徐灣太極圖的格局

如果能恢復到明末清初的時候,雜草叢生的村落應該還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每天在島上種莊稼、湖裏捕魚蝦,過着最原始的生活,房屋均依山而築,唯一一條街道還是自然而然走出的山路。專家稱,這可能和村落自給自足式的生存狀態有關,因為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狀態,便也不需要修建所謂的街道。與一般古村落家家户户鑿井取水不同,背山臨水的自然優勢,給了村民一個取水的便利:整個村落沒有一口井,以兩個大水池為中心,日常生活所需便均來自於這個水池。專家驚奇地發現,這兩個水池的位置,就像太極圖中的兩個眼,整個村莊也正如一個太極圖。池邊至今散落着被村民當作“搓衣板”的石碑,石碑上面隱約可見明清年號。

徐灣保護古村落

文物專家説,太湖洞庭東西山發現的古村落中,記載的大多是士大夫的一種生活狀態,徐灣村的價值在於它還原了古村落本來的面貌——農業社會農民自然形成的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存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島為單位自然形成的徐灣古村具有唯一性,説其為江南原汁原味“土著”古村落的絕版,一點也不為過。
徐灣村已經納入蘇州市首批控制保護古村落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