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氏泥彩塑

鎖定
泥塑又稱彩塑,在北方以清代發展起來的“泥人張”最為著名。在西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泥塑當數大英縣的徐氏泥彩塑,其“正神威而不惡,小鬼怪而不怖”的各式泥塑形象贏得世人的稱讚。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氏泥彩塑具有眾多的特徵:對研究徐氏泥彩塑工藝技法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羣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中文名
徐氏泥彩塑
別    名
彩塑

徐氏泥彩塑背景介紹

徐氏泥彩塑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泥塑藝術,主要流傳於四川省大英縣一帶。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師楊子園、羅體成收徐得親為關門弟子,是為徐氏泥彩塑的發端。徐得親之子徐興國自幼隨父學習雕塑、繪畫、書法藝術,完整地傳承了衣缽。 [5] 
徐氏泥彩塑是以家族傳承的民間手工藝,至2019年已為第五代。徐氏泥彩塑製作工序繁複,先繪圖設計(包括白描、效果圖和施工圖),再扎架、砌粗坯、上細泥。白坯乾透後進行修補,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紋,上彩貼金,最後開相完成。製作時採用傳統造型,服飾彩畫,貼金,繪畫工筆重彩,盡顯古風雅韻。其原材料選擇也極為考究,徐氏泥彩塑從距土表面0.5米以下取泥,而後在泥巴中加入穀草、棉花以增韌性。
創作內容方面,徐氏泥彩塑多以宗教故事和歷史人物為題材,泥塑圓雕、浮雕、單尊、羣像等各式造型,宣揚真善美,勸化向道。其作品主要流傳於四川、湖南、台灣等地,包括寶光寺500羅漢、豐都鬼城2000尊冥府鬼神、羅漢寺1250尊羅漢等。

徐氏泥彩塑發展歷史

1979年,三十年未維修的新都寶光寺泥塑需要修繕,徐氏泥塑匠人在寶光寺耗時一年,對裏面的500羅漢進行了全面修復。1981年,重慶豐都重建“鬼城”旅遊景區,徐氏泥塑匠人再次出手,耗時八年,設計和塑造了“鬼城”造型各異的塑像2000餘尊。後期,徐氏泥塑匠人又參與了綿陽聖水寺、湖南南嶽塑神州祖廟、遂寧廣德寺等多地的泥彩塑雕像創作。
2001年,他們又開始進行綿陽羅漢寺萬佛城的塑像工作,完成小佛像一萬兩千餘尊,另塑九米以上佛菩薩像四十餘尊,規模超過美國萬佛城,舉世罕見。 [5] 
2008年,徐氏泥彩塑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英縣文物管理所(大英縣漢陶博物館)獲得“徐氏泥彩塑”保護單位資格。 [1] 
自2008年6月7日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以來,大英縣依據第一個五年保護計劃。“全面蒐集了徐氏泥彩塑相關作品、製作工具,並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大英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説,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統一標準,從認定登記、整理歸類、實物保存、名錄存檔等方面,規範完善建檔工作,將徐氏泥彩塑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保存。
在對徐氏泥彩塑保護過程中,大英縣還制定了詳細規劃,將徐氏泥彩塑與旅遊文化結合起來,規劃開辦徐氏泥彩塑工藝品生產旅遊基地,開發旅遊產品,進行生產性保護。
大英縣利用各類節會,舉辦了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徐氏泥彩塑保護成果展覽、技藝展示活動,擴大了徐氏泥彩塑的外部影響力。2006-2011年,徐氏泥彩塑先後參加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展演、成都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活動,並通過《四川日報》《遂寧日報》等以及多家電視台、多家網站和相關出版社共同參與,利用文字、圖片、錄像、專題片等方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報道。 [2] 

徐氏泥彩塑工藝流程

徐氏泥彩塑是以家族傳承的民間手工藝,至今已至第五代。徐氏泥彩塑用傳統技法施工,先繪圖設計(包括白描、效果圖和施工圖),再扎架、砌粗坯、上細泥。白坯乾透後進行修補,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紋,上彩貼金,最後開相完成。製作時採用傳統造型,服飾彩畫,貼金,繪畫工筆重彩,盡顯古風雅韻。徐氏泥彩塑多以宗教故事和歷史人物為題材,宣揚真善美,勸化向道。其原材料選擇也極為考究,徐氏泥彩塑從距土表面0.5米以下取泥,而後在泥巴中加入穀草、棉花以增韌性。完成的作品主要流傳於四川、湖南、台灣等地,在旅遊景點和寺觀廟宇極受歡迎。 [3] 

徐氏泥彩塑傳承保護

2022年2月,徐氏泥彩塑工藝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