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文台

鎖定
清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地,小地名,位於湖北省巴東縣水布埡鎮顧家坪村4組。當地土家文化特色鮮明,人口以覃氏和王氏兩大氏族為主,其中又以覃氏佔多數。
中文名
徐文台
外文名
Xuwentai
地理位置
湖北省巴東縣水布埡鎮顧家坪村4組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200 km²
著名景點
水布埡水庫
清江大壩
古長江沉積地質
豐富植被
土家文化

徐文台綜述

徐文台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處土家族聚居地,環境較封閉,民風淳樸。地名來源不詳,是大巴山南支大面山上的一塊台地。
當地居民絕大部分為土家族人,土家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多保存,是恩施清江旅遊目的地中熱度極高的一處勝地。

徐文台自然地理

徐文台位置

徐文台 徐文台
東經:110.3554;北緯:30.4265
地處雲貴高原東北延伸地帶,大巴山區,臨近巴人故地——三里城。
行政區劃上隸屬巴東縣水布埡鎮。

徐文台地形地貌

農田 水布埡 恩施 農田 水布埡 恩施
位於大面山中段,完全處於山地地形上,經過數百年的先人勞作,于山地之上開墾出了一片片梯田及居住用地,形成了大量條狀的小台地。居住區域整體呈東南——西北走勢,由東南向西北海拔快速遞減。主體構成包括:長瓦屋、老屋場、奔淌等三塊居住區及附近耕種區,大叢林、青展包等林地,大溝(水源谷地)。其中地表在耕種、居住區主要為黃土、在林地主要為風化碎石,裸岩露出主要在青展包北側臨江帶,岩石構成為石灰岩。

徐文台植被水源

本地植被覆蓋率極高,周圍林地全部私人承包自留,森林保護完好,植被帶在緯度和海拔的雙重作用下為針闊混交林帶。常見植物名稱包括:
杉樹 經濟作物 杉樹 經濟作物
松樹、橡樹、銀杏樹、杉樹、杜鵑、楓樹、毛竹、楠竹、狗尾草、白茅草、母豬油(方言)、葛藤、地琵琶、酸草籽、樹莓、刺莓等。
在長瓦屋覃家竹園,有一顆200歲以上的銀杏樹。當地人有在房屋周圍和田地邊界種植銀杏或杉樹等樹木的習慣,以這些植物為吉祥象徵。
水源共分為兩種:地表水、地下水。大溝是地表水的唯一來源,自上而下供應着長瓦屋、天淌。地下水出水口主要包括麻花兒樹、龍洞、溝灣及其他小型出水口。環境天然、水源乾淨——徐文台的水,有點兒甜。

徐文台動物種類

野生動物主要有以下名稱:
野豬、野兔、鱔魚、泥鰍、野雞、錦雞、點水雀、斑鳩、麻雀、老鷹、鷂子、喜鵲、木烏鴉、烏鴉、墨蛇、五花蛇、銀環蛇、七步蛇、青竹膘等等。
昆蟲主要有以下名稱:
螳螂、蟬、毛蟲(蝴蝶)、百足蟲、天牛、屎殼郎、蜜蜂、毒蜂、土蜂等等。

徐文台人文地理

徐文台農業

以傳統水稻種植業為主要口糧來源,以玉米、土豆、油菜為粗糧、飼料來源。旱田、水田都實行套作、間作相結合的方法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常見套作搭配有:玉米+黃豆、蘆薈+油菜;間作搭配有:玉米+油菜+土豆等等。
耕種方式以傳統鋤作、牛耕為主,2010年以來興起機械耕種,但受地形限制未能發展,仍以傳統方式為主。田地全部為梯田形式,往往集中分佈宇居住區周圍,方便水資源配給和縮小坡度。常用農具有:
農具 農具
洋鎬鋤、扁鋤、挖鋤、釘耙、鎬鋤兒、風車、籃子、撮箕、篩子、簸箕、簸籃兒、曬席、糠篩、揚叉、哈扒兒、犁、壩。
徐文台屬典型的亞熱帶地區。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夏季炎熱白天平均氣温30℃,冬季寒冷白天平均氣温6℃,無霜期263天;常年雨量充沛,氣温適中,有助於農作物的生長,農業作物上盛產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土豆、紅薯;盛產煙葉、茶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銀杏、板栗、核桃、藥材等經濟作物,尤以糧食、煙葉、牲豬、茶葉等為首。在鎮村的經濟扶持下,2012年以來茶葉種植蔚然成風。從原來的廟淌、老屋場逐漸擴展到各個主要農田區。

徐文台交通

公路交通為主要方式,徐文台毗鄰S245省道、縣級公路長水線、榔水線,村組公路入户,對外聯繫十分方便。當地內部以自籌自修的村組公路和百年古坡間小路作為主要交通線路,公路平緩、寬闊,方便運輸,古道狹窄陡峭,但路程短,方便人行。
主幹公路的路線:長瓦屋——大叢林——埡子上——奔淌;
古道路線:長瓦屋——老屋場——石磙淌——花臉樹墩——奔淌。
交通工具:隨着原住民收入不斷增長,摩托車/三輪車已基本普及,用以滿足短途需求;傳統型的運輸工具包括:小揹簍、揸背子、背叉、腳背子、打鎬杵(均為方言)。

徐文台人口經濟狀況

人口數量:25户*5人/户,約為125人;
民族成分:土家族+少數漢族;
宗教信仰:無;
家族構成:兩大姓氏家族:覃氏和王氏,其中覃氏在數量上有極大優勢。每個家族一般包含曾祖父/母(方言稱太太)、祖父/母、父母、子女、孫子/女、重孫共六代人,甚至更多代。
居民工作:當地人木匠、篾匠功底深厚,工藝歷史悠久,許多人曾以木匠為生,是遠近聞名的木匠隊。但伴隨交通發展,外出打工逐漸成為了為主要收入來源。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居民經濟收入逐漸提高,人們受教育水平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新居民已經走出大山,在發達地區定居或工作。
受教育情況:
70歲以上居民鮮有受過教育,極小部分受過私塾教育;
50歲—60歲的居民小部分受過小學教育;
40—50歲的居民大部分受過小學教育,小部分受過初中教育;
30—40歲的居民大部分受過初中教育;
20—30歲的居民幾乎全部受過高中(中專)及以上教育水平。

徐文台文化傳統

巴楚土家文化: [1] 
徐文台全視野
徐文台全視野(11張)
覃氏為土家族大姓向、彭、田、覃、譚、冉之一。民族特色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撒葉兒嗬和跳喪的傳承。這樣的歌曲和舞蹈形式僅僅出現於喪事活動上,親人逝去雖然悲痛萬分,但仍然要讓親人熱熱鬧鬧地離開這個世界,擊鼓而歌,傳承了遠古部落視死如歸的精神。在死去的人靈前,男性唱撒葉兒嗬,女性(親屬)則在一邊以歌曲的形式哭訴回憶失去的人的種種好處,這種哭訴常常會持續數小時,哀慟入心。在喪事中,還有一個“陪夜”的説法,在酒席上“孝子跪拜”,請眾人陪逝者度過停靈的幾個夜晚,再上山土葬。
節日:
長期與漢族居民接觸,當地人民較多接受了漢族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等。這裏僅以春節為例,詳細介紹節日內容。
春節(常稱為“過年”)始於大年三十,在之前會有兩項主要任務:燒豬腦殼和準備年豬柴。過年前一天(一般在臘月二十九),將豬腦袋和豬後蹄煮熟並拆分作為過年期間的主菜。在大年三十將年豬柴放進火坑,年豬柴一般為粗樹蔸或者大樹主幹部分,以體型大且燒得持久為宜,寓意來年豬長得又大又好。在大年三十,大家族的人都會回到父系的老人或者某一位(贍養老人的)兄弟家聚會,稱"團年"。大年三十晚上一般要熬夜等到凌晨零點在院壩點燃最長最大的鞭、炮,以震天的聲音迎接新年到來。最震撼的是,因為處於河流峽谷的關係,峽谷對面在此時也會點燃煙花,會看見對面的峽谷漫山遍野都是火樹銀花,整個視野都被火光照亮,蔚為壯觀。之後大家則會選擇繼續娛樂或者短暫休息來以更加精神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正月初一則一般是回到母系家庭老人家拜年或者在家裏閒居的日子,不提倡出門遠行或者串門,拜年活動從初二開始可以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寬泛地,大家公認過年的範圍也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正月份,還有一個別名,稱“難歲”,這段時間適宜在房子附近或房子裏面進行小規模動土的工作,如清潔房子周圍的碎石瓦礫、在屋內挖芍窖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文台互幫互助的宗族觀念極強,長期以來形成了宗族成員之間的紅白喜事鼎力相助的傳統。在有限人力的情況下,一家有各種大規模宴席活動,都會有附近的人來做廚師、響匠(樂師)、燒火等等各類雜事,而幾乎不計報酬。但出於禮節,主人家一般會送給幫忙的人毛巾、盆等日用品作為回報。另一個互助形式就是“轉工”,在農忙時節,一户人家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農田耕種,就會請幾家人一起幫忙工作,在其他人需要幫手的時候,再給人家“還工”。這樣既能大幅減少耕種時間,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又能團體作戰,一般工作一邊娛樂,緩解農務壓力,很多田間戲就是這麼產生的。

徐文台服飾

服飾方面,徐文台人保留了較多的土家傳統。人們喜穿“布衫”、“布鞋”,圍布兜,戴頭巾,抽白肋煙。附屬服飾還包括:蓑衣、斗笠。
“布衫”是一種對襟土布上衣,顏色以灰、藍、黑為主,紋飾較少,釦子是用布打結的盤扣。就普通百姓而言,當地礦產並不豐富,極少有戴金銀器的,這可能是旅遊當局在宣傳土家文化時,與苗家文化混淆了(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有相當數量的苗族聚居)。土布的紡織技術在本地流傳不廣,多以購買為主。常用的植物纖維是麻,這在當地有種植,一般家庭婦女自紡麻線來縫紉、捆紮等等。
當地居民善做布鞋、草鞋,布鞋一般是婦女閒時手工製作,材料為棕殼、家機布、平整布料、麻線平均每雙花費時間30小時左右。分剪樣、製版、納底、上鞋四大步驟。自制自用或者送人,鮮有買賣。布鞋是相對高級的鞋,一般不用於農活、遠行,適合居家、串門。草鞋因為在製作過程中需要較多體力則主要由男性製作,材料為棕繩、草繩,平均耗時20小時,是農活、遠行常用鞋。
布兜是當地女性特有的服飾,形似圍裙,但是縫了兩層,夾層被用於裝各種需隨身攜帶的東西,例如煙葉、錢物等。
頭巾是居民必備飾品之一,長超過一米,不僅用於裝飾,更重要的是它包頭防寒、體熱擦汗的功能。無論男女皆有,古代人們早起晚歸,全天經歷温差較大,頭巾是保護頭部,防清晨寒氣的寶貝。
煙斗是每個徐文台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大家都喜歡抽一口白肋煙。煙是自家種的,並且當地還有以種煙為生的煙農。常用煙斗或者裸抽(不用工具直接將煙葉捲成筒狀)。煙斗為竹製,分大煙鬥和小煙斗。這在當地人的口中,發音更接近於“煙擔兒”。大煙鬥用竹子根部製作,小煙斗以細竹竿製作,在尾部都會安裝金屬煙嘴,每個人以自己的大煙鬥為豪。

徐文台建築

建築形式分為瓦屋和吊腳樓,形狀方正。瓦屋為土木結構,外圍牆壁填土夯實,作為房子主體架構,內部裝修及屋頂承重則為木製,牆壁樓層以木板拼接而成,屋頂以瓦片遮蓋,瓦片主要來源為高山百竹園。瓦屋主體常包含堂屋、火坑屋、灶屋、房屋、轉堂等部分,樓層構造為兩層或三層(儲物閣樓),各層以板梯相連。二層、三層均是木板拼接作為地板,以橫置原木作為承重,稱“樓索”。所有木料以榫卯相連,可以不使用任何鐵釘。另外,在當地木匠中,更多以竹釘代替鐵釘。
吊腳樓與瓦屋形制相似,只不過因為地形的原因,不是平地起高樓,而是在坡地上用木料構造出直角三角形,坡地為斜邊,支撐物和居住平面為直角邊。在此基礎上,再興建房屋。一般來説,單純的吊腳樓全部為木結構,在坡地與樓面構成的空間被用來養殖牲畜或儲物。
事實上,幾乎所有民居都是土製瓦屋與吊腳樓相結合的建築。利用吊腳樓來減少地形的限制,減少修建的工作量,又用土製主體來增加房屋的保暖防寒作用、延長建築壽命。
很不幸,其中的代表作,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長瓦屋百年老宅於20中期被毀於火災。

徐文台山歌

電話普及以前,人們遠距離的交流全部靠吆喝的方式。在山上呼喊對方姓名然後吆喝一聲,即使對方難過沒聽見,也會有聽到的人在中間作為一箇中繼站再幫忙呼喊一遍,再吆喝,如此直到對方應答。在這樣的交流方式中,人們逐漸積累練習出了一幅喊山歌的好嗓子,這種吆喝也是山歌的原型。
在田間勞作或者一些節慶活動中,為了打發時間、營造氣氛,人們慢慢哼出一些小調。這些小調逐漸發展形成了山歌。其中出名的有:《高山低山一樹茶》、《柑橘開花葉子密》、《門口一口堰》等等。這些歌曲根據唱歌的場合被分為:花鼓歌、姊妹歌、歌路句等。 [2] 

徐文台傳説

當地傳説並沒有文字版本,全部是一代代人口口相傳下來的,現主要留存於45歲以上的人口中。其中比較經典的有《苦餓鳥》、《崖(方言讀ai,第二聲)屋》等等。

徐文台禁忌

禁忌眾多,主要集中於動物領域,無重大習俗禁忌。流傳較廣的歌曲《正月不看鷹打鳥》為主要記錄載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