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家峪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下轄村)

鎖定
徐家峪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 [1]  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萊蕪區南8公里處,距高莊街道辦事處政府駐地5公里。徐家峪村北為石棚村,西鄰井峪村,東鄰黃溝村,南面是高磨頂山。全村445户,1380口人,可耕地750畝,山場面積15000畝。
中文名
徐家峪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濟南市萊蕪區高莊街道辦事處 [1] 
郵政編碼
271122
人口數量
1380口人

徐家峪村地理位置

徐家峪村發展歷史

據村碑記載,清朝初年,徐姓由新泰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冠姓氏,故名徐家峪村。徐家峪村為異姓村,共有徐、楊、亓、朱、金、段、李、王、張、時、畢、吳、谷、劉、密、任16個姓氏,楊姓居多,張姓次之。他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民國時期,徐家峪村屬汶南區;1941年萊蕪劃分為三縣,徐家峪村屬新甫縣汶南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徐家峪村屬汶南區;1951年
3月汶南為第六區,徐家峪為汶南第六區管轄;1958年10月屬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5月徐家峪村屬於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高莊鎮,徐家峪村屬高莊鎮槲林管理區;1996年7月徐家峪村屬井峪管理區管轄;2001年10月撤銷高莊鎮,成立高莊街道辦事處,徐家峪村隸屬高莊街道辦事處井峪管區管轄。

徐家峪村人文自然

徐家峪村東南西三面環山。西面九條峪、東面虎頭山、南面高磨頂山村北為河谷平原。村內街道整齊,瓦房林立,一條寬10米的水泥路從村中由南往北經過。
徐家峪村 徐家峪村
九條峪:位於徐家峪村西,這座山有九條深溝,因此得名。溝與溝之間有九道山樑,酷似九龍,山勢奇異,各具神韻。解放前,人們傳説:“願過十江九口,不願從九條峪走”。還有一句順口溜:“九條峪,九根溝,九根溝裏一棵樹,一棵樹上沒有果”也説出了當時九條峪山粱貧脊。如今九道山樑綠樹成林,九條深溝分別栽上了杏樹、山楂、桃、梨等經濟樹。春天百花爭豔,秋天碩果累累,極為美觀,九條峪變成了致富峪。
虎頭山風景:位於徐家峪村東部,海拔約600米,山場面積1500畝,自1949年建國至2002年50餘年間堅持綠化,樹木總量已達30萬株。虎頭山上有一月牙形石塊,長十幾米,高2米多,晚上遠遠望去,發出淡淡的青光,極其美麗。
高磨頂山:位於徐家峪村南部,山勢雄偉,3座挺立的山峯肩肩相依,錯落有致,就像一座巨大的筆架。主峯高磨頂海拔650米,因山高頂平而得名。
徐家峪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靠山吃山,靠山養山”是他們的宗旨。徐家峪村山高石頭多,出門就“有雨留不住,無雨旱到骨”。解放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災害,糧食連年欠收。當時徐家峪有三多:“要飯的多,逃荒的多,打鐵的多。”解放後,徐家峪村人積極響應政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改變山區窮困面貌”的號召。全村齊動員,老少齊上陣,“年年植樹不間斷,歲歲造林譜新篇”。植樹成了徐家峪村民生活的重要組織部分。
徐家峪村有着豐富的石頭資源,隨着建設的需要,大石塊不斷地外運,全村130多台拖拉機,搞石料運輸。徐家峪村可稱得上“萊蕪拖拉機運輸第一村”。

徐家峪村積極抗日

抗日戰爭時期,畢於山、徐玉亭同時奔赴抗日前線,在勃海戰鬥中英勇獻身,後追認為革命烈士。楊向禮、金德聖、楊向貴3名黨員於1945年春天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他們帶領村民鬥地主,分田地,堅壁清野,異常活躍。解放戰爭中期,村中先後有15人奔赴戰場。朱慶太1947年3月參加了我黨領導下的武工隊。1948年6月被國民黨抓到黃溝村敵人據點,他第一次越獄被敵人抓回去,用鐵絲穿透鎖骨,吊在樹上,遭到殘無人道的折磨,但他寧死不屈;第二次越獄時,又被敵人發現,當敵人用刺刀穿他時,他英勇搏鬥用嘴咬掉敵人的一個手指,後被敵人用亂刀刺死。英雄的事蹟傳遍了汶河兩岸,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徐家峪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老人、小孩常為駐村部隊站崗放哨,送情報,供糧,供草。

徐家峪村教育狀況

徐家峪村在解放前生活貧困,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1953年徐家峪村成立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54年建立初級小學,1972年建立五二制中小學;1978年7月撤銷中學,併入石棚聯中。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徐家峪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是王敬榮,第一個專科生是朱恆武。從1977年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14人。

徐家峪村設施和經濟

徐家峪村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1989年村裏投資30萬元打了兩眼機井,1995年又投資20多萬元給各家安上了自來水,之後村裏又投資25萬多元硬化了村內道路。村民王俊利第一個買上解放牌大汽車跑運輸;金同水、楊之純等承包公路修建;養豬專業户朱立友現有百頭豬存欄,養蜂大王楊之慧現有蜂箱100多個,女強人朱學珍靠蒸饅頭髮了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