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中夫

鎖定
徐中夫(1916-),山東省乳山市夏村鎮石村人。1938年2月加入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海陽縣委書記、中共南海地委代理書記、南海軍分區政委、中共東海地委宣傳部部長、中共榮成縣委書記等職。 [1]  1946年後,相繼任中共煙台市委副書記、市長,山東省政府外事處副處長、文委秘書長。1955年後相繼出任中國駐巴基斯坦、瑞典、埃及、加拿大等國大使館文化參贊、政務參贊。1973年後相繼出任中國駐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國特命全權大使。1985年12月離休後任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
中文名
徐中夫
別    名
徐鴻恕
籍    貫
山東乳山
出生日期
1916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徐中夫個人簡介

姓名:徐中夫曾用名:徐鴻恕
性別:男
年齡:94歲(至2010)
配偶:段愛生
祖籍:山東乳山
政治面貌:共產黨員
1985年離休,現居北京市 東城區
家有四子,四個孫女一個孫子,大部分居住海外。

徐中夫人物生平

1934年剛放暑假,北平市立四中就貼出了高中招生的告示。當時沒有全市統一考試和統一招生這一説,都是各個學校自行出題,各自招生。考試的過程挺簡單,只考三門功課,數學、語文和外語。  那一年四中高中只招收50名學生,來報名的卻有上千人之多。所以想要榜上有名,實屬不易。可是一個從山東煙台乘船到天津,然後坐火車輾轉到北平的小夥子徐鴻恕,卻是輕鬆考中。
這位徐鴻恕就是後來成為我國外交戰線上一名出色老戰士的徐中夫。
徐中夫1916年出生于山東膠東地區的夏村鎮石村。自幼聰穎好學。在煙台的山東省立八中初中畢業後,回鄉教書,雖説那時他的年紀只有十五、六歲,但卻有着讀書深造,富強中國的遠大志向。他聽説北平有不少好學校,就在1934年初來到北平。那時北平的好學校不少,但最有名氣的卻只有市立第四中學、河北高等中學和師大附中這三所。其中市立第四中學由於學生中平民子弟居多,校風正派,收費相對較低,老師的名氣也大,就成了像徐中夫這樣外地來京求學青年的首選。
已經年過九旬的徐老對於自己進入四中讀書這件事至今記憶猶深。
一個十多歲年紀的孩子,隻身來到京城,沒有父母的照顧,獨立生活,只為讀書求學,當然困難多多。幸虧有位在匯文中學上學的同鄉幫助,在西城手帕衚衕住下,一面瞭解各學校情況,一面補習功課,等待招生考試。半年以後總算如願以償,成為四中的學生。
剛進四中時,只知讀書,對四中談不上有什麼認識、瞭解。但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徐老認為:四中當屬時代的產物,代表着那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的水平。應該説四中受西方教育觀念的影響很深,學制、教材、管理制度,都是照搬西方那一套,是中國傳統教育中所沒有的。老師當中很多是從德國或是英、美留學回來的,上課使用的課本大多是用外文原版,這對於學生接觸先進的科學知識是十分有利的。老師學識廣博,在學術研究上非常嚴謹,但在教學方法上卻很民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徐老覺得這點很重要,即便是現在,也值得提倡。
徐老説自己在四中上學的時間不長,高中沒有上完就離開學校,但學到的知識不少,外語基礎也是在這時候打下的。參加革命以後,尤其是長期在外交戰線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無論是文、史、哲,還是現代科學技術,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才能勝任。在四中上學的經歷使自己獲益匪淺,可以説是受用終身。徐老告訴我們:四中畢業生在外交口工作的人不少,説明四中確實是個培養人才的地方,尤其是四中的愛國主義傳統,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成長,至關重要。在抗戰前夕入校的徐老,在這方面有着切身的體會。
徐老入學前後那幾年,日本正在加緊進行對華侵略戰爭,華北形勢日趨緊張,四中校園裏愛國熱情高漲,師生們紛紛組織起來宣傳抗日,徐老在這裏受到教育,也得到鼓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名中國人,大敵當前,豈能袖手旁觀?徐老積極投身其中,為了表達決心,他給自己另起了“中夫”這個名字,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作為中國一名普通百姓的責任。
也許是年紀小,離家在外,獨自生活不會照顧好自己,更可能是因為學習課業負擔重,再加上和同學們一起到校外去宣傳“抵制日貨”、“一致抗日”等項活動,太過勞累之故,在高一暑期,參加軍訓的時候,徐老病倒了。班主任老師張鑑古先生及時把徐老送到位於白塔寺東面的中央醫院(即現在的人民醫院),經醫生診斷得了大葉性肺炎,住了兩個星期醫院之後,病情有所緩解。畢竟還是個孩子,學校也不是個養病的地方,為了徹底治癒,不得已,徐老只好返鄉回家,那時是1935年夏天。
回到家鄉以後,家鄉也不太平。在四中上學時埋下的革命火種,促使徐老投身革命。當年11月我黨領導的膠東暴動失利,革命力量受到不小的損失,在這之後,徐老去了西安,親身經歷了“雙十二事變”。
這一年,年輕的徐老結識了現在的夫人,從此在革命的道路上,伉儷情深,相依相伴至今,度過了銀婚、金婚、鑽石婚,已經是70多年的老夫妻了。
1938年2月,徐老在家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武裝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戰爭年代,膠東地區是敵我雙方激烈爭奪,戰爭進行得非常艱苦殘酷的地方。徐老以其堅定的革命信念,出色的領導才能,被培養為當時最年輕的縣委書記之一。歷任中共海陽縣委書記、中共南海地委代理書記、南海軍分區政委、中共東海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中共榮成縣委書記等職。
抗戰勝利後,人民政權接管煙台,徐老就任市長之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擔任市長的第一人。
為了紀念那個難忘的年代,當年徐老領導的煙台市政府,在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風景秀麗的煙台山上,樹立起一座民族英雄紀念碑。碑高8米,五角菱形,十分壯觀。碑正面刻着“民族英雄永垂千古”八個大字,背面刻着為解放煙台而英勇犧牲的89名烈士的名字和徐老撰書的碑文。現已成為煙台市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建國後不久,徐老調到山東省政府,出任外事處副處長、省政府文委秘書長等職,其出色的外事才幹、較高的文化修養,使得他在1955年被調到外交部工作,不久即隨韓念龍大使,相繼出任我國駐巴基斯坦、瑞典、埃及等國使館的文化參贊、政務參贊等職務。1970年10月我國與加拿大建立外交關係時擔任臨時代辦,負責建館工作。1973年後,徐老被任命為我國駐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國特命全權大使,直至1985年12月離休。
離休後,徐老除了繼續擔任楚圖南任會長的“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外,平時堅持讀書學習,堅持鍛鍊身體。閒暇之餘,還要練練書法。儘管已是91歲高齡,依然步履矯健,思維敏捷。
徐中夫個人書法作品 徐中夫個人書法作品
長期的外交官生涯,使得徐老對於東西方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同之處,有着深層次的思考。他對我們説:任何現代西方文化都是從封建文化到專制文化,再到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演化而來,今日西方文化乃是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西方在高速發展時期形成的高耗能、高消費文化,到現在竭力提倡的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的環保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徐老還進一步分析説:以錢為本,商業文化的發展,不應該主導中國社會。近年來開始提倡,併為人們所接受的各種新觀念,如:“以人為本”、“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自主創新”、“和諧社會”等,應當説是一種新文化開始崛起的標誌,也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標誌。
“兩鬢作雪白,依然寸心丹”。徐老的話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兩鬢如霜的九旬老人,仍然胸懷天下,寸心如丹的精神。
這不就是我們所説的“四中精神”嗎?
四中校友會秘書長黃漢文老師曾請老人題寫“尚我四中精神”,老人欣然命筆,幾個字寫的凝重有力,功力不凡。
徐中夫在中智建交三十週年紀念封上簽名 徐中夫在中智建交三十週年紀念封上簽名
任職
機構
部門
職務
開始年份
開始日期
結束年份
結束日期
説明

文化參贊
1956
+
1956
0828


文化參贊
1956
0828
1956
+


特命全權大使
1973
04
1977
1024


特命全權大使
1977
1024
1982
01


特命全權大使
1982
05
1985
06

參考資料
  • 1.    中共威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威海歷史人物 第1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09,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