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鎖定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是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編著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3年。 [1]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除導言和結語外共6章,貝爾在該書中系統地聞述了有關“後工業社會”的理論,回答了“人類向何處去”這個敏感的問題。該書既是一部以豐富資料為根據研究科技發展如何影響社會結構變化的社會學專著,同時也是一部試圖以現代技術為手段預測社會發展方向的未來學著作,在西方社會學界和未來研究領域均具有較大影響。 [2-3] 
作品名稱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外文名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作    者
丹尼爾·貝爾
首版時間
1973年
類    別
社會學
字    數
445000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內容簡介

該書除“導論”和“結語:未來的議程”以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的理論,以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工業社會模式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共同結構,概述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基本區別,綜論後工業社會概念的形成、發展與特點;第二章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以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美國社會為基礎,分析西方杜會由產品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化的過程,評述由此引起的社會職業結構的明顯變化,尤其是工人階級隊伍的分化及其作用的演變;第三章知識和技術諸方面: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以分析技術發展對個人生活變化城市規模擴大以及政治舞台延伸為前提,研究知識指數增長的性質,説明知識分支發展的實際途徑,確定技術的含義,衡量技術的發展,評估技術預測模式,最後又通過詳細的統計數字勾畫出所謂“知識階級”的結構;第四章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方式和社會化方式之間的緊張關係,從論述美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私人公司或者是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中企業的發展方式及其“職能合理性的邏輯”,分析兩種制度下公司發展的“經濟化”方式和“社會化”方式的不同目標與不同社會標準,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衝突;第五章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從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集團政治與領導者的作用、人口的數量密度及其相互影響、公共與私人之關係,以及社會指標的制訂和“社會結算系統”的確立等諸多方面,論述社會在規定準確地反映個人偏好“順序”的社會選擇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難題及其可能提供選擇的各種方案方略;第六章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國論者,以分析後工業社會專家治國論者的構成及其理論觀點為基礎,預測“平民主義”與“精粹主義”之間、科技工作者與政府之間以及社會文化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種種矛盾。一句話總結為,預測圍繞後工業社會權力分配問題而產生的一系列衝突與鬥爭。 [3]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作品目錄

前言
導論
方法論補記
後工業社會面面觀
後工業社會思想形成史
本書的計劃
第一章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的兩大圖式
後馬克思主義:西方的對話
馬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
捷克對未來的看法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
第二章 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
工作部門和職業
後工業社會的某些勞工問題
教育與地位
黑人
婦女
非營利部門
“新”工人階級
變化的侷限性
第三章 知識和技術諸方面: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
變化的速度
規模的變化
知識諸方面
知識的定義
知識的計量
知識的分解
技術變化的計量
現代化和技術變化
經濟變化的計量
對技術的預測
知識社會的結構
知識階級諸方面
科學精萃人士和一般人員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
體制結構
資源分配
結論
第四章 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方式和社會學化方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新的批評
經濟化方式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
經濟化方式的侷限性
國民生產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社會學化方式
各種規劃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
義務的權衡
公司的轉折點
私有財產還是私有企業?
“公司”的含義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
第五章 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
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計算方法
集團政治和個人領導
數量,相互影響,密度
擴散和比例的變化
社會單位的適當規模和範圍
公共與私人
社會結算系統
制定計劃的工具
什麼是社會指標?
時代的展望
第六章 “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國論者
範例
時間機器
出生年代
科技治國的思想觀點
物支配入
軍人支配物
由誰掌權?
政治角逐場
結語 未來的議程
一、社會制度是怎樣改變的
二、科學的未來
科學的精神氣質
科學的政治
三、能者統治與平等
取消學校教育
對平等重新下定義
反對能者統治的問題
盧梭和人的虛榮
穆勒和代議制邏輯
羅爾斯和公正
對能者統治重新下定義
一種公正的能者統治
四、消滅匱乏?
新的匱乏
五、文化與意識
政治組織作為仲裁人
國際背景
結論
譯名對照表 [4]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創作背景

貝爾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工業社會的內部結構問題,並以“後工業社會”的概念與傳統的工業社會相區別,20世紀60年代以後開始系統出版有關後工業社會的著作,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是貝爾有關後工業社會的代表作,該書寫作的目的在於探討20世紀50年代以後西方工業社會社會結構的變化及其原因。 [3]  [5]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作品思想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由“導論”、正文六章和“結語”構成。 [6] 
“導論”是全書的總綱,在“導論”中,作者説明了全書所要探討的工業社會的未來,貝爾首先區分了預測和預報,他認為,預報通常着重於對有關事件作出決斷,這種決斷不可能公式化,即不可能使其受一些規則的支配;預報的職能主要是,通過長期熟悉情況而取得詳細的內部知識和判斷。而預測則要對規律性的發展、重複出現的現象、持續發展的趨勢等進行推測。預測不能預先報告出結果,而且推斷的時間越遠,誤差程度越大,但它能説明政策決定發揮效用的限度和範圍。貝爾簡述了各種各樣的預測,包括技術預測、人口預測、經濟預測、政治預測等。他把經濟預測又分為三類型:簡單的市場調查、最標準化的預測(制定宏觀變數的時間序列,如批發價格和消費價格指數、工業產量、農業生產率、失業率等,將這些指標綜合起來對經濟狀況預測)、數理經濟模型。此外,貝爾還提出三種社會預測:推測社會趨向、鑑別促成社會的歷史“關鍵”、預測主要社會體制內的變化。他認為,要鑑別歷史“關鍵”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把重點放在社會結構變化方面,後工業社會作為該書的主題,正是對西方社會結構變化的一種社會預測。 [6] 
貝爾認為,社會結構不是一種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是一種概念性圖式的“反映”。一個概念性圖式是從一個複雜的現實中選擇特殊的屬性,並按照共同的成規分類而成。作為一種邏輯順序的方法,概念性圖式並無真偽之別,而只有有用與無用之分。概念性圖式的基礎是中軸原理,並具有一箇中軸結構,它們力圖説明的不是因果關係,而是趨中性。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是以生產和使用的各種知識作為中軸的概念順序。例如,以財產為中心軸,美國是資本主義社會,蘇聯是社會主義社會;以生產和技術為中軸,美國和蘇聯都是工業社會。 [6] 
貝爾認為,後工業社會是一個廣泛的概括,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加以理解:1、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2、職業分佈:專業與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3、中軸原理:理論和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鑑定;5、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貝爾在“導論”中還簡述了後工業社會思想形成的過程以及全書的結構。 [6] 
在第1章中,貝爾論述了工業社會中的社會發展理論。他認為馬克思提出了兩種社會發展的圖式:第一種是來源於《資本論》第1卷的“純粹資本主義”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切非資本主義生產領域,或者被資本主義擴張所消滅,或者從屬於它。社會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的壟斷之間的矛盾最終會使資本主義“外殼”炸燬,社會主義來臨。第二種是主要體現在《資本淪》第3卷中對經理、技術僱員、白領工人等的論述,在這種模式中,新的信用銀行制度、股份公司、白領工人等出現和擴大,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不過,馬克思認為第一種圖式具決定性作用,所以新傾向在馬克思那裏打了折扣。貝爾認為,西方社會發展理論都是同馬克思的不同圖式的“對話”,他列舉了松巴特、韋伯、熊彼特、阿倫等人的理論。他認為,在幾十年裏,工業社會發生了工業企業變化(經理成為組織控制者)、職業結構組織變化(技術專業階層擴大)和政治制度變化(官僚政治發展、政治專家官員興起),這些變化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俄國共產主義社會都在進行,但共產黨理論家迴避社會結構變革的含義。最後,貝爾把工業社會模式作為共同結構,概述了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主要區別,以此作為對社會結構進行對此分析的基礎。他列出了以不同角度表明三種社會的“社會變化的總圖式”表。後工業社會在以後各章被進一步展開説明。 [6] 
在第2章中,貝爾在美國的結構範圍內探討了後工業社會五個方面中的兩個:從產品生產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以及職業比例曲線的變化。他指出,後工業社會是以服務行業為基礎的,如果工業社會的定義是根據作為生活標準標誌的商品數量來確定的話,後工業社會的定義則根據服務和舒適所計量的生活質量的標準來確定。隨工業發展,必引起運輸和公用事業的擴大。大規模商品消費和人口增長,使銷售和金融、不動產、保險等傳統白領就業中心活動增加。人們生活面擴大和新的需要與愛好發展,使第三產業即個人服務部門迅速發展。他援引了美國1870年到1968年的各種統計資料,以及到1980年的預測,説明了製造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就業情況和百分比變化,並指出專業與技術人員是職業類別中增長最快的,將成為後工業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職業集團。貝爾還探討了後工業社會的某些勞工問題。他也指出了這方面變化的一些限制,其中主要包括:生產率的限制、通貨膨脹的限制、美國製造業產品定價過高從而在世界市場上銷路下降的限制等。 [6] 
貝爾在第3章中集中討論知識和技術的各個方面,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識社會的結構。他首先指出,社會的變化正在加速發展,社會的各種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兩者是討論知識和技術時的關鍵概念。然後,他依次分析了知識、技術和知識社會的結構。他把知識定義為:“知識是對事實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統的闡述提出合理的判斷或者經驗性的結果,它通過某種交流手段,以某種系統的方式傳播給其他人。”作者分析了知識增長的形式(指數率加觀點)、增長的限度(從漸近極小值開始增長,迅速倍增,然後趨向漸近極大值,再通過彎曲點下降的S形曲線論)和知識的分解(學科分支增加)。他認為,技術一直是區分社會時代變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以多種方式促成社會發展。技術的變化決定了經濟的革新和變革,技術變化基本上是“組織方面的”,即包括了較好的方法和組織,從而改善了新、老資本的效率。幾十年中,科學和發明開始系統地結合了起來,而且,技術預測新技術的出現,將展現出發展的未來領域,使人們可以系統地計劃未來。在知識、技術發展下,形成了知識社會結構。貝爾用美國資料,主要分析了專業和技術人員的數量、比重、入學、攻讀學位的人數、比重,按學科分類的學位分佈,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分佈,指出後工業社會的主要問題是要有足夠的數量的受過訓練的專業和技術人才。他還分析了教育的體制結構和美國的資源分配(即用於研究與發展所作的努力)。 [6] 
在第4章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工業社會的基本企業形式——公司。作者敍述了公司的發展,並提出公司所具有的經濟化方式和社會學化方式兩種模式。貝爾認為,現代西方社會所掌握的秘密就是生產率,經濟生活可以不同時成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損的競爭,每個人最終都可以成為勝利者。現代工業生活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稱之為經濟化。經濟化是在互相爭奪的各項目之間最合理地分配稀少的資源的科學。經濟化的條件是一種主持分配的市場機制,是一種適應不斷變化的供求特點的流動的價格體系。但是經濟化方式也存在侷限性:第一,它只衡量經濟商品;第二,形成“外部成本”,或帶來社會成本(例如污染);第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間出現不平衡。與經濟化方式對照,還有一種社會學化方式,即以某種明確的公共利益,觀念判晰社會需求。公司作一種統一體,一端是經濟化(在其中,組織的各個方面都一心一意地變為實現生產和利潤目標的工具),另一端是社會化(在其中,所有的工人都得到終身就業的保障,而使勞動力感到滿意成了資源的主要消耗)。在近幾十年發展中,公司正不斷走向社會化的一端。貝爾指出,現代公司已失去許多傳統資本主義的歷史特徵,公司的“含義”,或者説公司為誰所有已有些模糊不清。美國人正在脱離以私人企業市場體系為基礎的社會,而走向政治上以明確規定的“目標”和“重點”來作出最重大的經濟決策的社會。 [6] 
貝爾在第5章中考察了已有的理論概念工具,圍繞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評價這些概念工具及方法的適應性。他認為,理性和個人選擇通過市場發揮作用是18世紀經濟學的理論貢獻,代議制和利益的概念則是19世紀政治學所增加的內容。但對於20世紀後半葉來説,由於外交政策的影響、社會的“未來方向”以及“技術”決策日益增加等三個因素,它們已過時了。現代社會是大規模社會,許多問題已不能由地方解決,必須交由全國性的社會,因此,必須考察政治結構的適應性、集中化和分散化、“公”和“私”之間的區別、公私官僚階層結構的最佳規模等問題。也因此,社會選擇、社會計劃有着更重要的意義。貝爾繼而評述了社會結算系統(包括國民收入和產業結算、貨幣流量結算、全國產業間結算、國民財富結算等)、社會指標(如健康指數、犯罪指數、環境問題指數、社會地位升遷等)等。 [6] 
貝爾認為,一個新型社會的出現帶來了財富。權力和地位的分配問題,這對於任何社會都是中心問題。因此,在第6章中,他主要探討了科技治國論決策和政治性決策之間的關係。貝爾把1945—1950年看作後工業社會象徵性的“出生年代”,考察了科技治國思想的發展,評述了物支配人、軍人支配物的現象。他列出了“階層劃分和權力”表,分別從資源、社會活動場所、統治人物、權力手段、階級基礎、取得權力的途徑等方面,對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在後工業社會里,專業技術是取得權力的基礎,教育是取得權力的途徑,通過這種方式出現的人們是科學家。但是,在一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社會中,更多的決策必須通過政治和計劃來制定,因此,政治決策仍是社會的主要決策,知識對於權力來説仍是一個從屬的因素。 [6] 
在“結語”部分,貝爾分析了後工業社會將出現的主要問題。他首先説明現代社會主要問題不是階級矛盾,而是經濟職能不受管束的性質。當代發生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變化,一是經濟職能從屬於政治秩序,二是社會職能與財產相分離。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專業階級興起,形成“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然後他主要分析了兩類問題,第一類是科學與政治或政府的關係,第二類是實行能者統治原則所產生的矛盾。他認為,最尖鋭的緊張關係是文化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矛盾,前者的中軸方向是反體制的,而後者則按經濟化模式和科技治國論模式確定的。這種緊張關係將成為後工業社會中的最根本問題。 [6]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作品影響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被譽為“一部能夠在未來許多年中影響人們思維的著作”,因其首創“後工業社會”的概念用以揭示正在到來的人類歷史性產業革命,因而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重視,並掀起了未來學研究的熱潮。在這以後,許多學者在貝爾的影響下,從科技革命出發研究人類社會新的發展趨勢。 [2]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譯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
丹尼爾·貝爾
——
紐約基礎圖書出版公司
1973年 [2] 
《後工業社會和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
高銛等
商務印書館
1984年12月 [7]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
桂冠圖書公司
1989年1月 [8]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7-5011-3614-9
新華出版社
1997年8月 [9]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978-7-210-09921-5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 [10]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作者簡介

丹尼爾·貝爾,美國社會學家,曾在多種學術期刊從事編務工作,並任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此外還大量從事與未來研究和預測有關的活動。他的主要著作有《意識形態的結束》《走向2000年:進展中的工作》《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