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勤基地

鎖定
後勤基地是在戰略、戰役後方建有固定後勤保障設施與相應機構並儲備有各種物資的地區。後勤基地對保障軍隊作戰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開設兵站網,實施後勤保障的依託。後勤基地的部署,主要根據戰略、戰役任務確定。
中文名
後勤基地
意    義
開設兵站網,實施後勤保障的依託
根    據
根據戰略、戰役任務確定
分    類
戰略後勤基地和戰役後勤基地
在戰略戰役後方建有固定後勤設施、儲有相當數量物資的地區及其管理機構。武裝力量實施後勤保障的依託。後勤基地是為適應戰爭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軍隊,其組織形式不盡相同。公元前4世紀,希臘軍隊在作戰時,曾建立補給基地。前203年,中國的楚漢戰爭中,劉邦率軍收復成皋後,曾以秦代設置積糧用的敖倉(故址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敖山)為後勤基地。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在上郡(今榆林東南)、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西河(今陝西府谷西北)、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斥塞卒60萬人戍田,發展生產,儲備糧草,起到類似後勤基地的作用。公元17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在戰前預先建立倉庫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在中央和方面軍的後勤機構中,設有固定和移動的倉庫和修理機構,並在集團軍後勤機構中設有野戰基地;美軍在海外戰區大量建立陸上基地和海軍浮動基地。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利用設在本土和海外的基地,保障戰爭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重視後勤基地建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及其附近地區建立了由被服廠、兵工廠、軍械所、醫院、藥材廠、倉庫等構成的後勤基地。抗日戰爭時期,在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內,八路軍逐步建立起後勤基地。解放戰爭時期,各野戰軍、各軍區分別建立了後勤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軍隊對後勤基地建設進行調整和完善,在戰略後方設立總後勤部的若干辦事處,後改設基地指揮部、後方基地,直接負責戰略後勤基地建設、管理和對戰役後勤的支援。後勤基地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通常按保障任務分為戰略後勤基地和戰役後勤基地。戰略後勤基地,主要負責戰略後勤保障;戰役後勤基地,主要負責對戰區或主要戰役方向的支援保障,平時還擔負區域保障任務。後勤基地部署,主要根據戰略、戰役任務確定。其基本要求是:與國家經濟建設佈局相結合,便於形成持續保障能力;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和人力、物力資源,便於組織保障;具有良好的地形條件,便於構築工程設施和組織防衞。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