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律(拼音:lǜ)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律”的基本義指規章、法則,引申有法律、規律、依法治理、約束、衡量、遵守、等級等意義。又引申指校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節。再引申指校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節。還引申指音律、樂律。律詩也講究音律,所以亦可簡稱為律,如五律、排律。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3] 
五    筆
TVFH(86);TVGH(98) [1] 
倉    頡
HOLQ [1] 
鄭    碼
OIXB [1] 
筆    順
撇、撇、豎、橫折、橫、橫、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583) [2] 
平水韻
入聲·四質 [4] 
四角碼
2520₇ [1] 
總筆畫
3+6
統一碼
5F8B [1] 
注音字母
ㄌㄩˋ
筆順編號
332511112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兼形聲字。“律”早見於甲骨文,作圖1。甲骨文“律”由兩部分組成,左部為“彳”,彳是“行”字的省形,義為道路,引申為行走、推動;右部為“”字,字形像一隻手拿着筆,為“筆”之初文,可引申為制定、規劃。 金文或作圖2,下部增添一“止”字,與“彳”共同構成“辵(chuò)”,“辵”“彳”義近可通。
“律” 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普遍遵循、效法的東西。如法律。上古時代,能持筆的人皆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律”字從“聿”,與“彳”結合起來,正可會意制定和執行(法律等)。“聿”字古音與“律”接近,兼有表音作用。
小篆規範了筆畫,寫作圖3,不保留下部的“止”,類似於甲骨文 。隸書以直筆方折改變了篆書的弧筆圓折,寫作圖4、5,成為今文。
根據規範強度、適用範圍的不同,“律”又可分為法律、紀律、戒律等,這些“律”有一個共同點,即代表着一定的準則。
“律”可以是規範樂音高低的標準。古代用來校正樂音高低的竹管叫“律”。《禮記·月令》蔡邕章句:“截竹為管謂之律”,就是這個意思。定音的竹管叫“律”,由它們定出的標準音也叫“律”。
此外,“律”還指古典詩詞的格律,即“詩律”“詞律”。中國古代的詩歌可分兩大類,一類格律比較嚴格,叫格律詞,又叫近體詩。一類格律相對比較自由,叫古體詩。格律詩的句數、字數、用韻、對仗、平仄都有嚴格要求,這些要求就叫律,即詩律。人們作格律詩必須遵循這些要求。可見,詩律是人們作詩的準則。
“律”還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法令條文。“法律”這個詞,其中的“律”就是這個意思。引申為泛指一切必須遵守的規則,如:紀律、規律,等等。
“律”既然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活用為動詞,就是“按一定的準則來要求”的意思,即“約束”之義。人們常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律己”就是按一定的準則要求自己。 [14-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用來校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階,從低音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呂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大蔟。”鄭玄注:“律,候氣之管,以銅為之。”
唐·李山甫《秋》詩:“鄒家不用偏吹律,到底榮枯也自均。”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按樂音的高低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呂(陰律),合稱十二律
《尚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孔傳:“律謂六律六呂。”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
律呂;音律;樂律
節氣;時令。古人以律與歷附會,用十二律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
climate
唐·劉長卿《吳中聞潼關失守因奉寄淮南蕭判官》詩:“一雁飛吳天,羈人傷暮律。”
明·劉基《寒夜》詩:“風物自應隨律轉,霜髯爭得見春消。”參閲清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捲上。
法則;法令;規章
law;
discipline
《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兇。”
律令;法律;定律;紀律;規律
特指佛教、道教持守的戒律
discipline
唐·張籍《律僧》詩:“持齋唯一食,講律豈曾眠。”
古代爵位的等級
《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格律。詩、詞、曲、賦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
唐·杜甫《又示宗武》詩:“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牀。”
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卷三:“沈宋而下,法律精切,謂之律。”
律詩,近體詩的一種體裁,分五言和七言兩種

《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展轉至曉,乃賦一律。”
明·王思任《〈李賀詩解〉序》:“唐以律取士,猶今日之時文也。”
五律;七律;排律
佛教指講解戒律的房舍,即律院
宋·周輝《清波別志》卷中:“大相國寺舊有六十餘院,或止有屋數間,檐廡相接,各具庖爨,每虞火災,乃分東西,各為兩禪兩律。”
動詞
遵循;效法
follow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公誄之曰:‘……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杜預注:“律,法也。言喪尼父,無以自為法。”
唐·劉禹錫《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廟釋奠作》詩:“有心律天道,無位救陵夷。”
約束
restrain
《尉繚子‧戰威》:“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
張中行《葉聖陶先生二三事》 :“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律己;自律
衡量
measure
宋·陳亮《變文法》:“而科舉之文,一切聽其所自為,有司以一時尺度律而度之,未嘗變其格也。”
清何琇《樵香小記‧鈞金束矢》:“鈞金束矢之制,儒者所疑,此以後世律三代也。”
依法治理;處治
宋·葉適《宋故孟夫人墓誌銘》:“信安王以恭儉律家,夫人尤勤苦敬順,事夫訓子,率用寒素。”
清·柯超《辛壬瑣記》:“王撫軍傳文慶至省,欲律以軍法。”
梳理
《荀子‧禮論》:“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麥生根成,鋤區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
動詞
同“硉”。衝擊
漢‧枚乘《七發》:“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李善注:“律當為硉。”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彳部】呂戌切(lǜ)
均布也。從彳聿聲。 [10] 

説文解字注

“均布也。 ”注:均、律雙聲,均古音同勻也。《易》曰:“師出以律。”《尚書》:“正日,同律度量衡。”《爾雅》:“坎、律,銓也。”律者,所以笵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
“從彳,聿聲。 ”注:呂戌切,十五部。 [11] 

廣韻

呂卹切,入術來 ‖ 聿聲物2部
律,律呂。又律法也。呂卹切。八。 [9]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 律
《唐韻》呂戌切。《集韻》《韻會》《正韻》劣戌切,並音嵂。《玉篇》:六律也。《廣韻》:律呂也。《説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節氣,故有六律,六均。《爾雅·釋器》:律謂之分。註:律管,所以分氣。《前漢·律歷志》: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後漢·律曆志》:殿中𠋫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𠋫,靈台用竹律六十𠋫日如其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為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禮·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 
又《爾雅·釋詁》:法也。
又常也。註:謂常法。《正韻》:律呂萬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管子·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鹹懼,而不敢易紀律。
又軍法曰律。《易·師卦》:師出以律。
又刑書曰律。《前漢·刑法志》:蕭何攟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晉書·刑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著《網》《捕》二篇,《雜律》一篇。
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又爵命之等曰律。《禮·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卽上公九命,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之等,是也。 
又《爾雅·釋言》:述也。《禮·中庸》:上律天時。 
又《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
又理髮曰律。《荀子·禮論篇》: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註:律,理髮也。
又詩律。杜甫《遣悶》詩:晚節漸於詩律細。
又戒律。《佛國記》:法顯慨律藏殘缺,於是以弘始二年至天竺,尋求戒律。 
又《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註:蜀人呼筆為不律也。
又斛律,耶律,並複姓。《姓譜》:斛律,代人,世為部落統軍,號斛律部,因氏焉。耶律,遼之後。 
又《韻補》:與嵂通。《詩·小雅》:南山律律。司馬相如《大人賦》:徑入雷室之砰磷鬱律兮,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考證:“《左傳·桓二年》:百官於是乎畏懼,而不敢犯紀律。”謹照原文畏改鹹。犯改易。“《禮·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即上宮九命。”謹照原文宮改公。 [8]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聿”第二筆橫兩端出頭。
【寫法】“彳”窄“聿”寬,頂部“彳”低、底部“聿”低。“彳”,下撇與豎相接在橫中線下側。“聿”,五個橫筆都從豎中線左側起筆;第三筆橫中線;長豎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bl
i̯wət
王力系統
l
ǐwət
董同龢系統
l
juət
周法高系統
l
iwət
李方桂系統
bl
jət
西漢



東漢





jət


j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質術櫛

jwet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wet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wet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i̯uĕt
王力系統

l
ǐuět
董同龢系統

l
juet
周法高系統

l
iuɪt
李方桂系統

l
juĕt
李方桂系統
l
juĕ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次濁
呂䘏切
ljuet
集韻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次濁
劣戍(戌)切
liuet
禮部韻略

入聲




劣戍切

增韻

入聲




劣戌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撮口呼

次濁

li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慮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劣戌切
ly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y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y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y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y
213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y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ly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liɪ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li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l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ly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l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li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løt
2
陽入

粵語
陽江
lɐt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ut
5
陽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uk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u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y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1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9
  • 4.    平水韻 四質 律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0-12]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52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49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82-883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11-312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8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71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89
  • 12.    律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0-12]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2
  • 14.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語林趣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01:190-191
  • 15.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04-205
  • 16.    徐漢儀.“律”字字義流變探析[J].漢字文化,2021,(第12期).:97-9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