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聿(拼音:yù)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手執毛筆的樣子,是為筆之初文。聿的本義指書寫用的筆,後假借為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 [2]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注音字母
ㄩˋ
平水韻
入聲四質 [4] 
部    首
總筆畫
6+0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五    筆
VFHK(86);VGK(98)
統一碼
807F
四角號碼
5000 7
字    級
二級(3536) [1]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商代甲骨文作圖1,左部像一支毛筆,有筆桿與筆毛(圖A);右部是一隻手(又)的象形(圖B)。從造字的本意而言,這是執筆寫字的形象,是“”的初文。發展到周代,毛筆下部出現一點,這一點又漸變為一橫,同時手指與筆桿交叉,戰國到小篆都承繼了這一結構。戰國時,或訛變作圖C,但沒有進入主流地位。隸變後楷書作聿,主要是筆勢變化。
無論是甲骨銅器,還是文獻典籍裏所見到的聿字,是極少用其“執筆寫字”或“寫字用的筆”這種含義的。揚雄《太玄·飾》提到“舌聿之利”(舌指講話,聿指用筆寫文章),可説是罕見的例子。聿大都用作語氣詞,偶而也用作地名(卜辭)。聿被久假不歸,本義逐漸湮沒,不得不在它上面再加竹頭,成為“筆”,以便同假借為語氣詞的聿相區別。現在所見文獻資料中的諸多“筆”字,究其初,應該都是“聿”字。 《説文解字》分析聿字為“從𦘒一聲”,雖不符合甲骨文字形,但它保存了對聿、筆二字的正確解釋:“聿,所以書也”“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可見筆是後起字,秦以後才見使用。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説“聿,秦以後皆作筆”,是合乎事實的。 [2]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筆的別稱。
brush
揚雄《太玄·飾》:“舌聿之利,利見知人也。”

(Yù)姓氏用字。



形容詞
〈文言〉迅速的樣子。
brisk
左思《吳都賦》:“陵絕嶛嶕,聿越巉險。”
宋玉《小言賦》:“體輕蚊翼,形微蚤鱗,聿遑浮踴,凌雲縱身。”
動詞
〈文言〉循。

《後漢書·文苑傳上·傅毅》:“密勿朝夕,聿同始卒。”
助詞
〈文言〉用於句首或句中,兼有承接作用。
then;
and then
《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潘岳《射雉賦》:“聿採毛之英麗兮,有五色之名翬。”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聿部】餘律切(yù)
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從𦘒一聲。凡聿之屬皆從聿。
【註釋】①不律:“不律”為“筆”之合音。 [8] 

説文解字注

所㠯書也。
段注:以,用也。聿者,所用書之物也。凡言所以者視此。
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段注:一語而聲字各異也。《釋器》曰:不律謂之筆。郭雲: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按郭雲蜀語與許異。郭注《爾雅》、《方言》皆不偁《説文》。弗同拂拭之拂。
從𦘒一。
段注:各本作一聲,今正。此從𦘒而象所書之牘也。餘律切。十五部。 [9] 

廣韻

餘律切,入術以 ‖聿聲物2部(yù)
聿,循也。遂也。述也。《説文》曰:“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餘律切。二十一。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聿部】 聿·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唐韻》餘律切。《集韻》允律切。《韻會》《正韻》以律切,並音遹。《説文》:所以書之器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
又《玉篇》:遂也,述也,循也。《正韻》:惟也。《書·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傳:聿,遂也。《釋文》:聿,允橘切,述也。疏:正義曰:聿訓述也。述前所以申遂,故聿為遂也。《詩·唐風》: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傳:聿,遂也。疏:從始至末之言。《詩·大雅》: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傳:聿,述也。《詩詁》:助語。《左傳》注:惟也。
又自也。《詩·大雅》: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箋:聿,自也。於是與其𡚱大姜,自來相可居者。
又揚雄《羽獵賦》:及至罕車飛揚,武騎聿皇。注:聿皇,輕疾貌。
又左思《吳都賦》:陵絕嶛嶕,聿越巉險。注:聿越,豹走貌。
又與曰通。《詩·豳風》: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前漢·食貨志》引《詩》作聿。師古注:聿,即曰也。
亦與遹通。《詩·大雅》:遹求厥寧。傳:遹與聿同。發語辭。
亦與欥通。《前漢·班固敍傳》:欥中和為庶幾。師古注:欥、聿,通由也。◎按《説文》聿,所以書之器也。欥,詮詞也。徐注:一曰發聲。引《詩》欥求厥寧,今文作聿,後世束豪為聿,加竹作筆。而聿字音以律切,專為發語詞矣。柳宗元文作聿牘,則唐人尚以此為筆字。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b
i̯wət
王力系統
ʎ
ǐwət
董同龢系統
d
juət
周法高系統
r
iwət
李方桂系統
b
rjə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iwet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iwe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uĕt
擬音/王力系統

j
ǐuět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et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uɪt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uĕt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uet

參考資料: [12]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餘律切
0juet
集韻
入聲
六術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允律切
0iuet
韻略


入聲






以律切

增韻


入聲






以律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以律切
oy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參考資料: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3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4.    平水韻 四質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6]
  • 5.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108-109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4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7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21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6]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7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37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