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

鎖定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是李斯特鋼琴曲,收錄在專輯李斯特的鋼琴曲集《旅行歲月》中。
中文名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
外文名
Francesco Petrarca
所屬專輯
李斯特的鋼琴曲集《旅行歲月
譜    曲
李斯特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簡介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作曲李斯特,是李斯特的鋼琴曲集《旅行歲月》第二集中的曲子,其創作靈感來源於他在意大利所讀到的14世紀詩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的作品。
李斯特自己改編成德樂曲仍保留着歌唱性,親切而熱情,愛的浪漫湧動其中,與門德爾松的鋼琴曲無詞歌如出一轍。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來歷

從中世紀的傳説、民間故事或文藝復興藝術品和文學作品裏尋求題材和獲取靈感,是浪漫派作曲家常用的手法。影響過李斯特音樂創作的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偉大的詩人,他不僅獲得過羅馬桂冠,還被後世尊崇為“文藝復興之父”。彼特拉克致理想化的戀人勞拉的詩篇,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抒情詩的繁榮。他獻給勞拉的《詩集》共有317首互相關聯的十四行詩,這些詩確立了意大利十四行詩的藝術形式,被稱作彼特拉克體。
彼特拉克在大半生的時間裏熱戀的情人勞拉,其身份不詳,有一種説法認為勞拉是一位騎士的妻子,年輕美貌,風情千種,儀態萬方。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作品介紹

彼特拉克對勞拉的愛慕純屬於柏拉圖式的愛情,據説並沒有付諸任何實際行動的追求。他從23歲見過勞拉一面之後,便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不間斷地寫獻給勞拉的抒情詩,直到47歲。不停地書寫和編訂,最終把這三百多首愛情詩編成兩部分:《勞拉在世時所作》和《勞拉死後所作》。在這些愛情詩裏,他把勞拉理想化,描繪成完美得近乎於女神的形象,對其傾注熱情奔放的感情,語言清澈明快,既委婉含蓄又傾吐愛意,對愛的苦苦追求和伴隨着愛的憂傷表達得可歌可泣。彼特拉克的這些抒情詩是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峯,在詩的語言表達形式上和情感表達方式上開近代抒情詩之先河。
李斯特 [1]  從彼特拉克的抒情詩裏選取題材,並不是為了複製古人的情感或是懷念文藝復興大師,而完全是按照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們通常的做法,立足於文學和詩。彼特拉克的第104首十四行詩所提供的情感內容又恰好是浪漫主義藝術的典型題材,即對愛情的渴望和得不到愛情的感傷。李斯特藉助古人詩句的靈感來表達現代人的感情。所以,他的音樂裏沒有人們看的標題所預感的古代氣息,而完全是浪漫風格的流動旋律。樂曲在華麗流暢的旋律裏隱含着憂傷的感情,愛的歡樂與痛苦交織成矛盾的心理,這樣的藝術處理與詩人的原作裏的情感內容是完全一致的,形成了戲劇性對比,重現了彼特拉克詩中的嘆息和眼淚。
但是,李斯特創作鋼琴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詩》並非是為了寄託個人的愛情痛苦。李斯特生性風流,最善於博得女人的歡心,他用不着為愛情而痛苦。在他最初把彼特拉克的抒情詩譜寫成歌曲時,正在意大利旅遊,與他為伴的是瑪麗·達古公爵夫人。這位美貌風雅又博學多才的貴婦此時已為李斯特生下第二個女兒科西瑪,她就是後來的彪洛夫人和瓦格納夫人。

彼特拉克十四行詩個人愛情生活

李斯特個人的愛情生活雖然沒有什麼值得讚美的地方,他寫的愛情題材的鋼琴曲卻優美動人。在這個結構短小而緊密的鋼琴曲裏,激烈痛苦與絕望的感情和愛情的歡樂都得到盡善盡美的展現:熱情與親切、沉靜與夢幻,是詩意境界的完整體現。這首樂曲以令人難忘的方式重現了詩人的熱情,也成了浪漫主義鋼琴小品的典型之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