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龑

鎖定
彭龑,男,1967年3月出生,湖南武岡人,九三學社四川理工學院第一支社主委,九三學社四川理工學院基層委員會副主委,九三學社自貢市市委委員,工學博士,教授,高級諮詢師。現四川輕化工大學工程實踐中心主任。 [1]  [3]  碩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自貢市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專家組成員,自貢市城市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自貢學術技術帶頭人,自貢市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支持中心主任,全國高校製造自動化學會西南分會第五界理事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計算機學科單位委員,自流井區政協委員,自貢市政協委員,自貢市沿灘區科技顧問,自貢市貢井區科技顧問。 [2] 
中文名
彭龑
出生日期
1967年3月
出生地
湖南武岡
性    別

彭龑主要經歷

1991年7月至1995年8月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後於自貢高壓閥門總廠工作,先後從事MIS、CAD系統等軟件開發、電器設計和產品設計;1995年9月至1997年12月於重慶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CAD/CAM方向);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於重慶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CIMS方向);2001年6月至今經學院人才引進先後於原四川輕化工學院、四川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從事計算機教學、計算機應用專業(計算機圖形學、專家系統、智能信息處理與控制方向)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以及“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
2000年以來,主要承擔了計算機網絡工程、軟件工程、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操作系統》、《計算機圖形學》、《軟件工程》、《算法分析與設計》等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指導工作;承擔學校“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碩士研究生《最優控制》、“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課程教學及其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加強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的培養是高等學校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的重要任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育意念,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適應高等教育不斷髮展進行創新的同時,堅持不斷地深入教學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項(實驗室管理系統、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模式改革研究),主持在研“實驗室開放與創新實踐模式探討”項目。公開出版教材2部(《計算機圖形學》、《微機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理論、實驗、課程設計》)、科普著作2部(《AutoCAD技巧大全》、《AutoCAD工具大全》)。作為主講教師,主持完成了《計算機圖形學》、《軟件工程》、《算法分析與設計》教學大綱的制訂和修訂,獨撰《計算機圖形學實驗指導書》、〈算法分析與設計實驗指導書〉(校內自編講義)。其中《軟件工程》為2005年、2007年四川理工學院公開示範課程、2006年四川理工學院重點建設課程。

彭龑個人成就

在工作中,堅持教學科研相長的方針。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技術論文32篇。主研參與完成國家863/CIMS項目2項、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市廳級項目3項;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市廳級以上縱向項目4項、橫向課題6項;主持在研各類項目5項。在完成的各類項目中80%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獲:自貢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2002年度院優秀教師;2003年九三學社自貢市委員會授予優秀社員;2004年院優秀實驗管理工作者;2005年度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授予優秀社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