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鎮華

鎖定
彭鎮華(1931年12月20日—2014年5月24日),生於江西景德鎮,籍貫江西吉水,林學家,林業教育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國際竹藤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教授。 [1] 
彭鎮華於1956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業系,同年留校任教,擔任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助教 [1]  [3]  ;1958年9月—1960年10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進修;1960年11月—1964年8月在前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1964年9月—1986年7月先後擔任安徽農學院的助教、講師、副教授;1986年8月—1996年2月擔任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3]  ;1996年3月起工作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1]  [3]  ;2014年5月24日逝世,享年83歲。 [1] 
彭鎮華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工程、林木遺傳育種等研究工作。 [1] 
中文名
彭鎮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景德鎮
出生日期
1931年12月20日
逝世日期
2014年5月24日
畢業院校
列寧格勒林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示範與應用》
《濃香矮化型水仙花培育方法》
《以林為主、滅螺防病、開發灘地和綜合治理研究》
籍    貫
江西吉水

彭鎮華人物生平

1931年12月20日,彭鎮華生於江西景德鎮,籍貫江西吉水。 [1] 
1956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林業系,同年留校任教,擔任安徽農學院林學專業助教(1956年9月—1958年8月) [1]  [3] 
1958年9月—1960年10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進修。
1960年11月—1964年8月,在前蘇聯列寧格勒林學院學習,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
1964年9月—1986年7月,先後擔任安徽農學院的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6年8月—1996年2月,擔任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3] 
1996年3月起,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教授、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 [1]  [3] 
2014年5月24日,彭鎮華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5月30日,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1] 

彭鎮華主要成就

彭鎮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植物遺傳育種方面,彭鎮華自20世紀60年代初就潛心研究生物物理應用技術,對用材林、經果林及花卉等數十多種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突破性成果。其應用同位素示蹤原子研究植物體內物質運輸於分佈Co60輔照及離子注入植物等生物物理學方面,並培育出9個菊花新品種和“濃香型矮化水仙”。 [2] 
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彭鎮華主持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以林為主,滅螺防病,綜合治理,開發灘地”。在長江中下游重點血防區率先運用生態學原理、林業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提出綜合防治血吸蟲的新理論,通過改變釘螺孽生環境、降低釘螺密度、切斷人畜接觸疫水等方法,建立了不同濕地類型抑螺防病的林業生態工程模式,形成一整套技術經濟指標體系。 [2] 
彭鎮華潛心於中國森林生態網絡工程體系建設研究,從中國森林資源現狀與分佈特點出發,提出了面向整個國土保安,以提高森林質量和效益為目的,點、線、面結合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工程建設的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 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和空間,建立了以林木為主體,喬灌草立體開發,集約式動態發展, 分佈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效益兼顧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已研究推廣了30多種生態保護與建設模式,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
彭鎮華主持的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長江中下游灘地和低丘綜合治理與開發”等研究,推動了中國現代林業理論與實踐的步伐。主持的多項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運用現代林業理論新思路,建立了中國林業持續高效的經營模式。 [2] 
  • 學術交流
2007年8月1日,彭清華在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題目為《關於中國的城市森林建設》。 [8] 
2012年10月,第二屆森林科學論壇——森林可持續經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彭鎮華在大會上作特邀報告。 [7] 
  • 國家專利
截至2002年7月,彭鎮華曾獲1項國家專利。 [2] 
成果(項目)名稱
授予方
年份
濃香矮化型水仙花培育方法
國家專利局
1996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5月,彭鎮華出版著作20餘部,發表論文200餘篇。 [1]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4年5月,彭鎮華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重大科技獎勵10項。 [1] 
成果(項目)名稱
獎別名稱
等級
排名
年份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2004
長江中下游灘地、低丘綜合治理與開發
國家科技進步獎
2
1999
以林為主、滅螺防病、開發灘地和綜合治理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
1
1997
以林為主、滅螺防病、開發灘地和綜合治理研究
林業部科技進步獎
1
1996
綠色江蘇現代林業發展研究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
1
2005
廣州城市林業發展規劃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
1
2007
長江中下游灘地和低丘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
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獎
2
1998
長江中下游和沿江灘地低丘農業綜合治理模式技術推廣
農業部推廣獎
2
1994
中國主要人工林樹種木材性質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
8
1999
中國主要人工林樹種木材性質研究
國家林業局科技進步獎
8
1998
杉木地理變異和種源區劃分
國家科技進步獎
15
1989
以林為主、綜合治理、開發三灘、滅螺防病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1
1993
長江中下游低丘灘地綜合治理與開發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2
1995
安徽省杉木造林區優良種源選擇研究
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6
1989 [5] 

彭鎮華人才培養

  • 培養學生
截至2014年5月,彭鎮華先後培養了博士生、博士後60餘名。 [1] 
  • 教學成果
彭鎮華曾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和1989年度安徽農學院優秀教學成果獎。 [1]  [5] 

彭鎮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1990年
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國務院
1991年
合肥市“七五”期間優秀科技人員

1993年
全國綠化獎章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 [4] 
1995年
全省血吸蟲防治先進個人

1995年
全省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先進個人

1995年
安徽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6] 

1995年
國家留學歸國優秀人才 [11] 

2001年
“九五”國家重點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
中共中央、國務院 [2] 
2002年
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1]  [5] 
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
2004年
全國十大科技英才

2005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5] 
2006年
全國綠化獎章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 [6] 
2014年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 [1] 

彭鎮華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98年
中國科學院森林生態系統長白山定位站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8年
林業科學研究》第四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1999年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遺傳育種領域首席專家
2000年
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2年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2002年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2002年
揚州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理事長 [5] 

安徽省生態學會理事長


應用生態學報》副主編 [9] 

彭鎮華人物評價

彭鎮華是中國著名的森林生態學、植物育種學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他長期致力於江河灘地生態治理,特別是在長江灘地治理和興林滅螺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10]  (河南省林業廳評)
彭鎮華一生追求科學與真理,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林業科研和教學事業。長期從事林業生態工程、林木遺傳育種等研究工作,創造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中國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彭鎮華是中國林木與花卉輻射育種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作為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為中國林木育種教學與科研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彭鎮華是中國林業血防新方向、新學科的創立者和實踐者。林業血防工程的成功實踐,為中國乃至世界林業發展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中國疫區羣眾生命健康、生態安全、生活幸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彭鎮華是中國基於國土生態安全科學謀劃林業空間佈局的倡導者、先行者和實踐者。彭鎮華是中國城市森林學科的奠基者和學術帶頭人。彭鎮華是中國毛竹基因測序研究與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領軍人。 [1] 
彭鎮華一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國家,熱愛人民,高風亮節,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事業心,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的林業科技教育事業。他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授業有道,治學有方。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科學求實,勇於創新,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林業生態建設。他嚴於律己,甘於奉獻,團結協作,善待同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同事和朋友中享有崇高聲望。他與愛人風雨同行,相濡以沫,是典型的賢夫慈父。 [1] 
彭鎮華的一生,是勇攀高峯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傾情大愛的一生,是光榮偉大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中國林業系統、林學界的巨大損失。他雖離我們而去,但他的學術思想生生不息,高尚品德風範長存,大愛精神永放光芒! [1]  (摘自彭鎮華訃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