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楊軍校

鎖定
彭楊軍政學校於1931年9月在閩北蘇區紅色首府大安創辦,初稱閩北軍事政治教導大隊,後改稱彭楊軍政學校(為紀念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工人運動領袖楊殷而命名),先後由黃埔軍校畢業的肖韶和鄒琦任校長。
彭楊軍政學校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學期分為3至6個月不等。教學內容以實際操練為主,課堂授課為輔。軍事課主要進行班排戰術動作訓練和指揮;政治文化課內容主要有社會發展史、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蘇維埃運動等。學員畢業後,回到原部隊擔任各級指揮員或軍事教員。彭楊軍政學校辦學期間,培養了一大批軍政素質較高的的紅軍領導幹部,有力地支持了閩北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4] 
中文名
紅軍彭楊步兵學校
外文名
Peng Yang Bubing school
簡    稱
彭楊軍校
創辦時間
1931年10月
辦學性質
軍校
校    訓
行勝於言 自強不息
知名校友
翟佳庚
現任校長
王和
所屬地區
瑞金縣
主要院系
第一步兵學校,第二步兵學校,特科學校,游擊隊幹部學院

彭楊軍校學校概況

為紀念東江農民運動和海陸豐農民運動領導人彭湃以及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兩位同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些根據地以他倆名字命名了軍校。1930年,贛東北信江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改稱彭楊紅軍軍政學校。隨後,閩粵贛邊紅軍學校改稱閩粵贛邊彭楊軍事政治學校,鄂豫皖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4分校改稱彭楊軍政幹部學校。1933年10月,中革軍委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步兵學校也被命名為紅軍彭楊步兵學校。

彭楊軍校七大分校

彭楊軍校東江地區

彭楊軍政學校第四分校(1929 年底—1932 年春)
1929年底,中共東江特委將設在豐順縣八鄉山的軍事政治學校易名為彭楊軍政學校第四分校(又稱彭楊軍事紀念學校),由紅十一軍第四十六團代管。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的王濤(時任共青團東江特委書記)兼任教育長,並代理校長職務。1930年,在敵人重兵進攻下,學校隨中共東江特委轉移到大南山,將潮(陽)普(寧)惠(來)縣蘇維埃政府創辦的紅六軍第十六師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併入。曾到蘇聯學過軍事的朱炎陳榮先後任校長,鄧寶珍、韓漢陽、董良史等任教官。學校下設培養連、排、班幹部的學生連,培養各區、鄉村赤衞隊領導的特別隊,培養各區、鄉、村兒童團領導的少年先鋒隊,培養各部隊號兵的吹號班。學校培養了兩期學員140多人(其中女生lO多名),為東江地區革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後根據形勢的變化,學校先後駐在紅場鎮的水頭村、疊石村、潘岱村以及雷嶺鎮麻竹埔村等地。1932年春,廣東軍閥大舉“圍’剿”大南山根據地,中共東江特委軍事委員會將彭楊軍校第四分校改為特委隨營學校。 [1] 
中共東江特委開辦軍事學校。學校最初的名稱是“彭楊軍校”,校址在梅縣水尾村星拱樓,校長王濤。第1期學員近100人,學習時間4個月。第2期約80人,另招收一個女兵連,約30人。由於敵人騷擾,開學2個月後,疏散了第2期學員。 [3] 

彭楊軍校鄂豫皖蘇區

1930年9月,鄂豫皖紅1軍在河南省正陽成立隨營學校,李開達、張琴秋負責該校工作。1931年2月,隨營學校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曾中生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5月,蔡申熙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1932年夏,又改稱紅四方面軍彭楊學校。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該校停辦。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擴編時又恢復彭楊學校,倪志亮任校長,傅鍾任政治委員。 [1] 
1934年11月,彭楊學校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 倪志亮任校長,李特任副校長。下設高級、初級、政治、特科4個班和教導隊。
1935年6月,該校與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合併組成紅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9月,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不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紅四方面軍南下。紅一、紅四方面軍及紅軍大學分開後,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今 四川省 馬爾康縣腳木足)又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 劉伯承兼任校長, 何畏任政治委員。該校後併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彭楊軍校閩粵贛邊區

閩粵贛邊區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1931 年春—1931 年 11 月)
1931年5月,閩粵贛軍區將閩西紅軍學校第一分校改稱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直屬閩西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蕭勁光(時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任校長,張鼎丞(時任閩粵贛蘇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兼任政委,李林任副校長兼教育長,温含珍及方維夏先後任政治部主任,伍修權危拱之、李伯釗、肖向榮等任政治教員。部分被俘的原國民黨軍官擔任軍事教員。
學員來自於紅軍隊伍中的基層指戰員,編為兩個大隊和一個司號隊。學校的教學結合實戰進行,要求學員要有政治頭腦,糾正單純軍事觀點;要有犧牲精神;要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自覺學習和遵守紀律的精神;要克服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從鬥爭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學校共招收了兩期學員,每期學習5個月,培養了1000多名連、排級紅軍幹部。後學校根據形勢的變化,相繼遷往上杭縣白沙、長汀縣城和瑞金。同年11月 25 日,學校與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紅三軍團隨營學校合併組成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簡稱“紅校”)。 [1] 
為適應革命戰爭和地方紅軍發展的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軍事政治幹部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1929年7月,中共閩西一大決定“建立和擴大閩西紅軍,開辦紅軍學校訓練人才”。1930年1月,紅軍學校成立,校址設在原龍巖第九中學,校長譚希林,政委鄧子恢。3月,紅軍學校改稱為福建紅軍學校,同年7月,改稱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後又改稱為中國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校長蔡升熙,政委鄧子恢。同年12月15日,龍巖失守,軍校遷到大池,改稱為彭楊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校長肖勁光,政委張鼎丞。1931年春遷至永定虎崗,入駐漢皆樓。同年7月,敵軍圍攻虎崗,軍校又遷至上杭白沙,9月遷往長汀縣城。 [2] 

彭楊軍校湘鄂贛蘇區

湘鄂贛蘇區彭楊紅軍學校(1930年冬—1932 年 3 月)
1930年冬,中共鄂東南特委根據紅五軍軍長彭德懷的提議,在陽新縣龍港創辦了培養紅軍軍事政治幹部的彭楊紅軍學校,直屬鄂東南地區紅三師領導,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的餘賁民、張濤、羅冠國先後任校長,方步舟任政委,黃埔軍校長沙分校畢業的陳金剛任主任教員。學員主要來自於紅軍隊伍和地方武裝中的基層指揮員和優秀士兵,實行軍事編制,分步兵大隊、機炮大隊、政治大隊等。學習科目包括政治課和軍事課。每期學制3個月到6個月,為紅軍培養了一大批排級幹部和優秀戰士,以及赤衞隊、游擊隊的班長、小隊長。1932年3月,湘鄂贛軍區將彭楊紅軍學校改建為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 [1] 

彭楊軍校贛東北蘇區

贛東北蘇區彭楊軍事政治學校(1931 年秋—1933 年初)
1931 年秋,中共信江特委將設在贛東北蘇區首府橫峯縣葛源的信江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易名為彭楊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彭幹臣任校長,舒翼任政委,上海大學、莫斯科東方大學及列寧格勒軍政大學畢業的薛子正任教育長。學員來自於農民暴動積極分子、蘇維埃政府基層幹部以及紅軍隊伍中的班長、優秀戰士。學習科目分為軍事、文化兩大類。文化課為識字、算術,以提高學員文化水平;政治課為《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 ABC》、《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等。軍事課有步兵操典、戰鬥條令、野外勤務、組織進攻與防禦。學校共招收了三期學員,每期學習6個月,畢業後到各基層連隊擔任見習排長、連長。1933 年初,隨着贛東北蘇區與中央蘇區連成一體,學校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 [1] 

彭楊軍校川陝蘇區

川陝蘇區彭楊軍事政治學校(1933 年 7 月—1934 年 12 月)
1933 年 6 月,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木門寺召開會議,決定在原隨營學校基礎上恢復彭楊軍事政治學校,以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7 月 1日,彭楊軍事政治學校在川陝蘇區通江縣洪口區恢復創辦,直屬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的倪志亮(時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任校長,傅鍾任政委,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的吳展任教育長,留學蘇聯的徐榮華、楚鳳梧以及徐深吉、魏並同等任教員。學員來自於紅軍隊伍中表現好、有培養前途的戰士和班長,以及地方上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進步青年,分別編入軍事隊和政治隊。軍事隊主要是集中進行軍事教育 ,包括隊列、射擊、投彈、土工、刺殺等基本技術,地形地場、進攻與防禦、山地戰術、夜間戰術等戰術訓練;政治隊着重學習政治,主要講授黨章、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第三國際和政治工作基礎。學校共招收了三期學員,每期學習 6 個月。後根據形勢的變化,學校相繼遷往紅江縣新場壩、得漢城高鼓樓、巴中縣青岡坡。1934 年 12 月,根據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示,學校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 [1] 

彭楊軍校中央蘇區

中央蘇區紅軍彭楊步兵學校(1933 年 10 月—1934 年 10 月)
1933年,因革命戰爭發展的需要,蘇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擴紅運動,組建了新的兵團和兵種,紅軍部隊中指揮員、特種人才和訓練人員非常缺乏。為了加緊培養紅軍的各級幹部和專門人才,當9月底紅軍學校辦完了第五期後,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紅軍學校分開為5所學校,以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六期學員為基礎,在瑞金縣九堡村成立了紅軍彭楊步兵學校(又稱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直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陳賡任校長,黃火青、劉希平、宋任窮先後任政委,國民軍將校團畢業的鮑德新任訓練處處長,瑞金紅軍學校上級幹部隊畢業的羅貴波任政治處主任兼政治總教官,鍾壽田任黨總支書記,邱涵任團總支書記,閻捷三、劉清明、黃春庭、劉少卿等任軍事教員,李志明、康志強、張正光等任政治教員。
學校下設兩個軍事營、一個政治營、一個參謀營,另有機槍連、測繪隊、青年隊。學校共舉辦了三期,每期四個月,主要任務是培訓紅軍中的連、排級幹部。1934年lO月,髓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利,學校與中央蘇區紅軍大學、公略步兵學校、特科學校等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編為幹部團),準備進行長征。 [1] 
參考資料
  • 1.    盧慶洪.中共歷史上的七所彭楊軍校[J].黨史博採:紀實版,2011(2).
  • 2.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  總第14卷  第9冊  福建省革命遺址通覽  龍巖市》: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第230頁
  • 3.    姚宏傑.《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事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6頁
  • 4.    彭楊軍政學校舊址(福建篇)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