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i]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彩(拼音:cǎ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2]。彩的意思本用“”表示,大约汉魏两晋时代才产生“彩”字。“彩”本义指美丽的颜色。用作名词,指彩色的丝织品,引申为游戏、竞赛或赌博、争斗中得胜者所得的奖品,又引申为对胜利者或成功者的称赞。另外,彩又指在争斗中负伤流血,如挂彩。 [18]
中文名
拼    音
cǎi
部    首
五    笔
ESET [2]
仓    颉
BDHHH [2]
郑    码
PVFP [2]
笔    顺
撇、点、点、撇、横、竖、撇、点、撇、撇、撇
字    级
一级(编号:2353) [12]
平水韵
上声十贿 [3]
异体字
𣁝、𥝞、綵(彩色、剪彩)(“綵”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统一码
U+5F69 [2]
注音字母
ㄘㄞˇ
四角码
2292₂
笔画数
11(部首3,部首外8)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彩”的字形演变 [1]
彩恋胶欢章,是“采”章元字的后起字,而且是至今仍然通胶鸦充用的一对古今字。
彩,大约是魏晋以后才出现的字。在先秦文字里,都以“采”作“彩”,所以“彩”的初文(本字)便是“采”。“采”在古文字中是“爪”与“木”组成的会意字,用手在树上摘取,是其本意。摘取或选取得多了,就会呈现出多种色彩,采就引申出五彩、色彩。《尚书》里说:“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这时,“采”的意思已经由“采摘”的本义发展为表示瑰丽的颜色。文章的色彩,就叫做文采。从采摘引申到文采,要表达出如此多的意思,于是遥旬篮在“采”字的前后分别加上了可以表示不同类别的部首,这样就出现了“採”“埰”“彩”等字。“彩”字最初就是专门承载彩色义的,它右边的“彡(shān)”字就是表示花纹、修饰等义。古代的色彩,一般多用丝染色来表示,所以又有“綵”字。后起的这些字与原来的“采”字都成了古今字。在一般情况下,出现了今字以后,古字就用得少了,“采”与“彩”通用至今就显得比较特别。 [16-17]
“彩”字本义是“多种颜色”,是与图画密切相关的。“彩”代表的颜色有时是与“素”相对的:彩旗不包括白旗,彩纸不包括白纸,彩绸、彩带也是这样。“彩”有时又是指包括白色在内的多种颜色,“五彩”单说时指“青、黄、赤、白、黑”,在“五彩缤纷”这个成语中则是泛指颜色多,不定是几种特定的颜色,“彩霞、彩云凳去捆,彩虹、绚丽多彩”的“彩”也都是这样。
颜色、色彩是物体发出纹祝寒的或反射出的或透过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人的视觉中所得出的感觉和印象。因此它跟“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光彩”一词最初是“光泽”与“色彩”的统称,光彩夺目就是说颜色、光泽鲜艳耀眼;如果说一个杰出的人物光彩照人,那是比喻引人注目的形象、表现等。后来意义引申,“光彩”又用来表示“光荣”试恋,如:得了第一名当然很光彩。“大放异彩”字面上指放出奇异的光彩,实际上常用来比喻做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
颜色、色彩在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和表现,因此,由“彩”构成的词在许多领域都可以见到。从前男女结婚,男方要出“彩礼”,新娘子要坐“彩轿”;一些重大的庆祝活动有时会搭“彩棚”;戏剧、舞蹈等正式公演前往往要进行化妆排练,叫做“彩排”;作战时负伤流血有一个委婉的说法叫“挂彩”,而伤员又可以叫“彩号”。“彩”古时候又曾指掷色子的胜色,后来赌博得利就被称为“得彩”,与此相关,赌注也被称为“彩”,字义进一步扩展,“彩”就成了赌博或某种游戏竞赛活动中给得胜者的钱物的通称。清末以后,中国国内部分地区开始发行具有赌博性质的奖券,人们称为“彩票”,于是买奖券中了奖也就称为“中彩”。从前赌博中呼喝叫彩称为“喝彩”,后来人们把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也称为“喝彩”。
包含“彩”字的词语还有几个谅姜主比较常见,如:剪彩、张灯结彩、悬灯结彩,这里的“彩”是指彩色的丝绸或彩色丝绸等制成的装饰物,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彩色”。 [1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cǎi
名词
各种颜色
color
《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达。”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宋·柳永《玉山枕》词:“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
彩旗;彩霞;彩电;色彩;五彩缤纷
各种颜色的丝织品
《隋书·音乐志中》:“车辂垂彩,旒衮腾辉。”
《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旋暖金炉熏兰澡,闷把金刀剪彩呈纤巧。”
巴金《秋》二十:“他看见彩行的人搭着梯子在大门口扎彩。”
彩仗;剪彩;张灯结彩
赌博、某些游戏或抽奖中给获胜者的东西
winnings;prize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怪术》:“宋居士说掷骰子咒云‘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念满万遍,彩随呼而成。”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澄索彩具,蔚与赌贵兆,曰:‘彩大者,秉大柄。’澄掷之得十一,席上皆失声。”
《红楼梦》第二二回:“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献上来。’”
中彩;得彩;彩品;博彩;彩票
光泽
lustre;
splendour
南朝梁·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
宋·吕渭老《浣溪沙》:“惹鬓蛛丝新有喜,窥窗月彩旧相从。”
赞美、夸奖的欢呼声
cheer;applause
《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那四面看的人,就海潮一般,喝了个连环大彩。”
喝(hè)彩;满堂彩
精彩的成分;花样
pattern
出彩;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戏曲中使用的某些特技;魔术中使用的手法
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赋之为物,陈之为彩。”
火彩;彩活儿
文采
《晋书·夏侯湛传赞》:“湛称弄翰,缛彩雕焕。”
《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镂彩摛文,声理有烂。”
神态;风度
demeanor
战国·宋玉《神女赋》:“目略微眄,精彩相授。”
南朝宋·谢庄《为尚书八座奏封皇子郡王》:“第某皇弟等,器彩明敏,今识颖悟。”
受伤流的血
blood(from a wound)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时三儿在旁边正呆呆的望着公子的胸脯子,要看这回刀尖出彩。”
魏风等《刘胡兰》:“后来腿上挂了彩,我才下来。”
彩号;挂彩
(Cǎi)姓氏用字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4]

近义辨析

播报
编辑
彩—采
在表示色彩时,“采”与“彩”很容易混淆。“采”用于精神、神色,侧重于描写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兴高采烈、无精打采。“彩”用于跟多种颜色有关的事物,如彩色、色彩、五彩缤纷、挂彩(指流血过多,血流出来颜色分明)。“精彩”“丰富多彩”既指姿态也指颜色,通常不用“采”。“文采”既指华丽的色彩,也指文艺方面的才华,习惯上不写作“文彩”。 [19] [20]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九】【彡部】仓宰切(cǎi)
文章也。从彡采声。 [2]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彡字部】
《唐韵》《正韵》仓宰切,《集韵》此宰切,并音采。《说文》:文章也。从彡,采声。《广韵》:光彩。《集韵》:通作采。 [13]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2]

书写提示

“彩”的笔顺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采”略宽,“彡”略窄,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彡”略低。“采”,“爫”扁小、“木”宽大;“爫”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第四笔短撇斜跨竖中线;“木”的横笔在横中线。“彡”,三撇起笔点上下对齐,第二撇斜跨横中线,第三撇伸向“采”下。 [14]

书法欣赏

[6-10]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十五海
开口呼
次清
仓宰切
tsʰAi
集韵
上声
十五海
开口呼
次清
此宰切
tsʰɒi
礼部韵略
上声
此宰切
增韵
上声
此宰切
中原音韵
上声
皆来
开口呼
次清
tsʼai
中州音韵
上声
皆来
叶猜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六解
次清
此宰切
ts‘ai
分韵撮要
阴上
第十九栽宰载
(参考资料:汉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sʰai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sʰɛ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sʰæ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sʰai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sʰai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sʰᴇ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sʰɛ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tsʰai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tsʰᴇ
52
上声
吴语
温州
tsʰe
31
上声
湘语
长沙
tsʰai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tsʰue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tsʰai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tsʰai
31
上声
粤语
广州
tʃʰɔi
35
阴上
粤语
阳江
tʃʰɔi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tsʰai
5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ʰai
53
阴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tsʰai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ʰai
21
上声
文读
tsʰo
21
上声
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