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陶源村

(長沙市望城區書堂山街道彩陶源村)

鎖定
彩陶源村(原新河、古城村合併)位於湖南長沙市望城區書堂山街道,長沙市城鄉結合示範村,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距長沙市27公里,境內有著名的世界底下釉彩發源地——長沙銅官窯遺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重點推進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期建設、湘台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
中文名
彩陶源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長沙市
榮    耀
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

彩陶源村村莊歷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沙銅官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沙銅官窯遺址(2張)
它始創於唐“安史之亂”以後,鼎盛於中晚唐時期,五代以後漸趨衰落,從創燒、興盛至衰落大約經歷了二百年之久,距今約有一千餘年的歷史。遺址發現於1956年,確認為唐至五代時期的古窯遺址,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譚家坡1號龍窯、採泥洞、藍家坡、都司坡、古運貨碼頭等46處遺蹟。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彩陶源村人文環境

彩陶源村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北郊。境內眾多河流、湖泊。
地圖 地圖
彩陶源村位於長沙市望城區書堂山街道的西北端,湘江之濱。北與銅官鎮太豐村和茶亭鎮郭亮村,南與著名的書堂山和麻潭山隔石渚湖相望。全村855户,3458人,面積8.8平方公里。這裏民風淳樸,人傑地靈。
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長沙銅官窯”位於我村沿江一帶,文化底藴深厚,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陶瓷藝術、湖湘文化、對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唐代詩人李羣玉給盛唐時期長沙窯的盛況在《石瀦》一詩中做了生動的描述。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國時關羽大戰長沙時留下的古戰場遺址在覺華山上還依稀可見,後人為紀念他修建的“關公廟”(文革時期被毀)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傳説。
三平方公里的天然綠洲位於湘江之中,是遊人踏青休閒、消暑的好處,上面牛羊成羣,生氣盎然。
彩陶源村自然風貌完整,人文底藴深厚,具有如詩如畫的田園氣息與山水風光和淳樸濃郁的鄉土風味、風俗與風情。
彩陶源村與望城境內所有景點連成線,已經形成高效的旅遊線路,同時村莊基礎設施配套完備,並得到各級領導大力支持,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彩陶源村獲得榮譽

2010年4月被確定為“長沙市城鄉一體化示範村”
2011年7月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
2019年12月25日,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1] 
2020年11月20日,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 

彩陶源村旅遊規劃

依託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新華聯銅官窯文化旅遊度假區建設,通過湘江長沙綜合樞紐、湘江北大道、郭亮大道,與雷鋒紀念館、靖港古鎮、銅官古鎮、郭亮紀念園等景點連成一起,形成巨大的旅遊網絡。
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彩陶源村 彩陶源村
為高起點高水準建設好長沙銅官窯譚家坡一號龍窯遺址區保護展示設施,2010年8月9日,省文物局在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召開了長沙銅官窯譚家坡一號龍窯遺址區保護展示設施建築概念設計方案專家評審會。會議由省文物局文保處熊建華處長主持。
5位專家分別聽取了3家設計單位對譚家坡一號龍窯遺址區保護展示概念設計方案的介紹。按照國家文局對遺址遺蹟保護中“堅持對遺址最小干預的原則,明確遺址的保護目標和定位,恰當處理考古工作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關係,重點保護和展示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分別對3個方案進行了評選,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本次參評的方案基本達到設計要求,對長沙銅官窯譚家坡一號龍窯遺址區保護展示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達到了概念設計方案徵集的預期目的,同時各方案設計均有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經專家組討論和綜合考慮,明確了其中2個方案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並將深化完善的概念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審定後儘快組織實施。
湘台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
湘台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範圍北至銅官鎮,南至歐陽詢書法文化園,西至湘江,東至書堂大道,含2個鄉鎮(街道)和2個江心洲,總規劃面積51.88平方公里。園區內文化資源豐富,臨近湘江古鎮羣,緊靠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新華聯銅官窯文化旅遊度假區、歐陽詢文化園、麻潭山森林公園等。 [3] 

彩陶源村文化傳承

彩陶源村支部書記 周新國
彩陶源村 彩陶源村
城鄉一體化不等於城市化,也不等於城鎮化,不是要把農村全部變成城市,而是城鄉有別,要使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所謂“一體化”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使城市和農村取長補短,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實現整體協調發展的過程,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在各個方面同等的待遇和實惠。推進城鄉一體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冒進,更不能走入誤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統籌協調發展。當前有四個方面的問題要引起注意:一是要防止大肆圈地。有些企業打着城鄉一體化的牌子,發展產業是名,圈地建房是真。這樣既剝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又破壞農村生態環境。一個項目用地小則幾十畝,大則上千畝。在用地方面存在盲目性,應該對企業規模、生產能力以及企業發展前景進行評估,從而確定用地面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節約土地資源。二是要防止亂佔基本農田。我國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農村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減少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嚴重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説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是人類永遠無法離棄的戰略產業。有着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如果缺糧,即使全世界傾倉而出,也救不了中國。”三是要防止一味地追求集中居住。集中居住雖然節約了一定的用地面積,但打破了幾千年來農村居民依山傍水的人居格局。失去了田園風光,也就失去了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的和諧相容,失去了現代文明與歷史文明的交相輝映。四是要防止濫用土地流轉政策。土地流轉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用,要尊重農民選擇權,保障農民發展權。對於那些城中村、園中村、景中村、近鎮村,大多數農民已洗腳上岸,沒有種田,實現了產業轉移,田地出現了荒蕪的現象。像這樣的地方就應該搞土地流轉,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相反,那些以種田為業的地方,就不宜搞土地流轉,而要促使企業與農民合作經營,這樣才能保障農民的自主經營權,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和諧。
推進城鄉一體化,要以完善政策為落腳點,要打破城市與農村相互分割的壁壘,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怎樣“破”,切入點在哪裏?我認為:一是要實現政策上的平等。具體體基礎設施建設、户籍制度、限制糧價等方面。比如説,城市修路全部由政府買單,而農村修路就只能給予一定的補助,有的甚至連一定的補助也要不到。又比如,户籍制度總是打上等級的烙印。要將其轉變成單純的人口登記制度,農民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實惠。再比如,糧食作為商品,本就應該隨行就市,而糧食價格被管制,農民種田無利可圖。政府給農民每畝稻田補助109.5元,但不能真正調動農民積極性。假設按每畝產稻穀700斤、每百斤漲價30元計算,就能每畝增加210元收益。限制糧價,對農民不公平!過去糧食多了,糧價下跌,農民吃虧;糧食少了,價格不讓漲,農民還是吃虧。其實是政府讓農民補貼了市民,不但補貼了城市裏的窮人,而且補貼了城市裏的富人。我們寧願放棄糧食補貼,讓這筆錢去補貼城市裏的窮人,從而放開糧價。二是要增加財政投入。村民自治組織即村民委員會是一個公共服務無限大、轉移支付無限小的最基層組織。老百姓的期望值很高,而我們又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也沒有產業支撐,每年的轉移支付就是6萬至7萬元,只能靠向上級爭取資金來搞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行政成本高,賬務處理難的問題。要建立起財政支農的穩定增長機制,要創新城市支持農村機制,要將每年土地出讓的較大部分收益都用於支持農村,發揮政府投入撬動社會投資的槓桿作用。吸引大量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發展,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城鄉大地。三是要實現國民待遇的一致。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城市低保是應保盡保,也就是有多少户保多少户,而農村低保就只能按每村分配多少指標。農村合作醫療與城市醫保參保標準也不一樣,報銷待遇也不一樣,設置的門檻多,能享受高比率報銷的限制在鄉鎮一級的衞生院。醫療條件和醫療技術差,只能治一些傷風頭痛的病,真正要花大錢治療的大病、要命的病還是要到報銷比率很低的大醫院。這些問題希望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逐步得到解決。四是要在產業發展上互補。隨着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越來越小,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產生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要轉移農民、致富農民,必須有針對性的因地制宜發展二、三產業,加快產業佈局的調整。特別是要將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涉農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村轉移。這樣可以促使企業和農民合作經營,減少企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加快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家樂、休閒會所,讓農村成為城市居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做到企業需要什麼,農民就生產什麼、市民需要什麼,農民就發展什麼,這樣不但有利於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而且有利於緩解城市壓力,解決農民就地就業,提高農民幸福指數;五是要讓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也就是要使農村居民在就業、社會保障、科教文衞體等方面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六十歲的農民能夠拿到養老金,農民的子女能夠在良好的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農民生病能得到很好的治療,農民能夠過着與城市居民一樣的豐富的業餘文化生活,農民能夠享受到改革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成果。
我們期盼的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而是希望農村更像農村,是比以前更美好、更富裕、更文明、更平等的農村;是一個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的新農村;構建一個各類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和諧城鄉關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