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繪錐尾鸚鵡

鎖定
彩繪錐尾鸚鵡(學名:Pyrrhura picta):是鳥綱、鸚鵡科的攀禽,共有3個亞種,依照不同亞種身長分別為20-22釐米,體重54-7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鳥喙上方彎曲的部分有一條細窄的暗棕紅色;眼睛周圍以及臉頰為紅棕色,臉頰下方帶有藍色;前額、頭頂為藍色;頭部後方以及頸部為暗棕色。鳥喙暗灰色,虹膜棕色。
主要棲息於森林、森林的邊緣地帶、和連接開闊鄉村的地區;通常在600米左右的高度活動;以水果、漿果、堅果、花朵、種子、植被、昆蟲以及其幼蟲為食;偶爾也會吃水塘表面的水藻。分佈於委內瑞拉、巴西、圭亞那和蘇里南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Painted Conure
別    名
彩鸚哥
中文學名
彩繪錐尾鸚鵡
拉丁學名
Pyrrhura pic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鸚形目
鸚鵡科
錐尾鸚鵡族
Pyrrhura屬
彩繪錐尾鸚鵡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彩繪錐尾鸚鵡形態特徵

彩繪錐尾鸚鵡
彩繪錐尾鸚鵡(20張)
彩繪錐尾鸚鵡依不同亞種體長20-22釐米,體重54-7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鳥喙上方彎曲的部分有一條細窄的暗棕紅色;眼睛周圍以及臉頰為紅棕色,臉頰下方帶有藍色;前額、頭頂為藍色;頭部後方以及頸部為暗棕色;耳羽為棕白色;頸部兩側、喉嚨以及胸部上方為深棕色,往下漸漸變為綠色,胸部的每片羽毛均帶有白色到暗黃色不等的滾邊,背景上呈扇貝形的金色,前胸的羽毛看起來為荷葉狀;頸部彎曲的地方有藍色分佈;在下胸部和側面則變為綠色,下腹部、背部下方以及尾巴上方的覆羽為紅棕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為紅色;翅膀的主要覆羽以及外側的飛行羽為藍色;尾巴為紅色,基色為亮藍色。眼睛外圍有一圈暗灰色,裸皮白色,鳥喙暗灰色,虹膜棕色。 [3] 

彩繪錐尾鸚鵡近種區別

相似的物種:委內瑞拉長尾小鸚鵡在胸部上有鱗片狀的條形,而不是濃密的扇貝形,並且具有較淺的灰色和橄欖色底色。聖塔倫長尾小鸚鵡在耳廓上不是白色羽毛,而具有棕褐色耳羽,並且前額藍色的區域更強。 灰胸錐尾鸚鵡的冠缺少藍色。 [2] 
灰胸錐尾鸚鵡 灰胸錐尾鸚鵡
聖塔倫長尾小鸚鵡 聖塔倫長尾小鸚鵡
委內瑞拉長尾小鸚鵡 委內瑞拉長尾小鸚鵡

彩繪錐尾鸚鵡棲息環境

彩繪錐尾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森林的邊緣地帶、和連接開闊鄉村的地區;通常在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度活動;在秘魯和哥倫比亞的活動區域的海拔高度為1200米,其中的潘琴科亞種活動範圍更可以海拔高達2000米的山區。 [2]  [4] 

彩繪錐尾鸚鵡生活習性

彩繪錐尾鸚鵡在繁殖季通常會組成5-12只的小羣體,偶爾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數量於覓食的樹林間以及泥土河岸;會和當地另外一種小型的鸚鵡金翅斑鸚哥以及同一屬中的珍珠錐尾鸚鵡一起集結行動;偏好在濃密、高大的樹林間活動,個性很好動,並不會一直停留在同一個枝幹上休息,時常更換休息的枝頭;平時非常明顯易見,因為它們相當吵雜;但當其靜止不動的時候,在林間則相當難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對鳥會緊密的一起行動,追逐嬉戲;喜歡玩水的彩繪錐尾鸚鵡會定期前往水源處洗澡嬉戲,也會固定前往雨林區藴含豐富礦物質的泥土河岸進食泥土補充礦物質,在泥土河岸覓食的時候會相當謹慎小心,其他的時候則並不會那樣警戒;如果受到驚嚇會整羣飛起並且伴隨刺耳不滿的大叫聲;在飛行的時候相當吵雜,會發出刺耳的鳴叫。 [5] 
彩繪錐尾鸚鵡主要以水果、漿果、堅果、花朵、種子、植被、昆蟲以及其幼蟲為食;偶爾也會吃水塘表面的水藻。 [5] 

彩繪錐尾鸚鵡分佈範圍

分佈於巴西、法屬圭亞那、圭亞那、蘇里南和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2] 
彩繪錐尾鸚鵡分佈圖 彩繪錐尾鸚鵡分佈圖

彩繪錐尾鸚鵡繁殖方式

繁殖期從12月到次年2月,繁殖季節組成大約5-12的小羣,聚集在茂密的森林和高大的樹木上,以樹洞的空腔為巢。每窩平均產4-5枚卵。 [2]  [5] 

彩繪錐尾鸚鵡亞種分化

彩繪錐尾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yrrhura picta microtera
Deville, 1851
2
Pyrrhura picta pantchenkoi
Phelps Jr, 1977
3
Pyrrhura picta picta
Statius Muller, 1776
[6] 

彩繪錐尾鸚鵡保護現狀

彩繪錐尾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2] 

彩繪錐尾鸚鵡種羣現狀

由於2016年對該物種進行的分類學重新定位,原有的多個亞種劃分為獨立物種,該物種下僅剩3個亞種,故尚未量化全球數量規模。
趨勢論證:根據亞馬遜森林砍伐模式加劇,懷疑該物種在其三代(18年)內的分佈範圍內失去了6.5-7.3%的合適棲息地。考慮到該物種對狩獵和/或誘捕的敏感性,因此懷疑其在三代內下降了<25%。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