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形訓

鎖定
形訓 漢語訓詁學術語,形訓是以形説義的方法,即通過對字的形體結構的分析來尋求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漢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筆畫簡單的圖形、記號來代替語言中的一個詞。字的形體結構和造字時詞的本義或常用義是一致的。後來造字的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不侷限於象形、指事,出現了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即所謂六書)。
中文名
形訓
拼    音
xíng xùn
解    釋
用分析文字形體的方法來解釋字義 [1] 
注    音
ㄒㄧㄥˊ ㄒㄩㄣˋ

形訓簡介

左傳 左傳
商周以後,以記錄語音為主的形聲字逐步佔了統治地位,但漢字至今仍未發展成為表音文字,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仍有不同程度的聯繫,許慎所謂:“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此三者不是象形,就是象意,都有象可尋。至於形聲字,它的聲符,往往是字義的承擔者,它的形符則指出字義的歸屬,凡此種種都説明字形與字義有密切的聯繫。這樣我們就有可能通過對字形的分析來尋求字義。這就是形訓的理論依據

形訓具體介紹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形訓”之説,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漢代以後,經師的解經,《説文》等書的釋義,也常用這種形訓的方法。
由於字理識字的文字學淵在於形訓,又由於形訓有其侷限性,於是字理識字有其侷限性也在所難免:
1.依字形時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必有謬説者在。例如,《説文》的説解,絕大部分是正確的,但也有不少錯誤,如:“行,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按:行,甲骨文作附圖,本像四通八達的大路。而且按照《説文》只釋本義的原則,應該訓為大道,人之步趨不是“行”的本義,而是它的引申義。
2.字的形體經過甲、金、篆、隸、楷等幾次大的變化,由筆意改為筆勢,再變為單純的線條符號,圖像感已微乎其微,形義關係已經逐漸隔斷。在這種情況下,字形已經失去表義的作用。
3.由於字形訛變,在形訓中出現了“望形生訓”的弊病。在形訓剛開始的時候,已經有這種現象。例如出現於《左傳》的“止戈為武”的説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武,甲骨文作附圖,金文作附圖,都是上像戈,下像足跡,是荷戈出征的意思。所謂“止戈為武”,未免望文生義,不是確詁。

形訓部分內容

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解説字義的訓詁方式。據形説義,在先秦古書裏已經出現。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為武。”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為蠱。"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這些都是從字形的結構上講字義的。“武”字從止從戈,意思在於武以定亂。“蠱”字從蟲從皿,皿中有蟲,有如腹中有蟲為害。“公”字從八從厶(私),八是背的意思,所以説“背私為公”。漢代許慎《説文解字》是注重解説文字形義的書,其中字下所加訓釋屬於形訓的例子很多。舉例如下: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小:“物之微也。從八。見而分之。”
公:“平分也。從八厶(段玉裁注:八厶背私也。八猶背也。朝非曰:背厶為公)。”
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段玉裁注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品:“眾庶也。從三口。”
喿:“鳥羣鳴也。從品在木上。”
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
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這些都屬於形訓。形訓只是訓詁的一種方式,用意在於推求造字的本義。不過往往出於主觀的推測,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時是很難説的,只有從古文字中可以窺見一部分。
參考資料
  • 1.    形訓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