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族打歌

鎖定
彝族打歌,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彝族打歌,又稱“跳山歌”、“跳歌”、“跳笙”,清代嘉慶《景東直隸廳志》記載,除個別有嚴格的時間、地點規定外,每逢春節、小年(農曆正月十五)、火把節或婚嫁、聚會,人們都會徹夜踏跳彝族打歌。彝族打歌多在晚上進行,開始時先在舞場中央點燃篝火,人們以火為圓心,自然圍成一圈或數圈,踏地為節,舞蹈歌唱。如是在白天打歌,則無需點火。 [1] 
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Ⅲ-70。 [1] 
中文名
彝族打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Ⅲ-70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彝族打歌歷史淵源

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6張)
秦漢時期是踏歌的發展時期,在樂器上除了蘆笙外,笛子和三絃成為伴奏樂器,歌詞作為踏歌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出其完整的結構,舞蹈的動作日漸豐富多樣,集歌、舞、樂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正式形成。 [2] 
秦漢以後,踏歌從兩個方向發展、流變,並在隋唐特別是唐朝發展到了頂峯。
元代至近代,踏歌在中原內地逐步銷聲匿跡或演變為其他藝術形式,而西南特別是雲南各民族的打歌卻生存與發展。 [2] 
明代開始,大量漢族人進入雲南,彝語借用漢語的情況多有出現。
清代,在稱呼踏歌的同時,打歌一詞也開始出現,並廣為使用。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彝族打歌進入一個新的春天。“文革”期間,彝族打歌遭受厄運。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彝族打歌復甦,煥發出新的生命光彩。 [2] 
彝族打歌不僅在民間恢復發展了起來,再節慶、祭祖、婚喪、廟會等場所隨處可見彝族打歌的蹤影,而且在州、縣舉辦的大型活動、文藝演出中,也是重要節目。 [2] 

彝族打歌舞蹈特色

彝族打歌表演形式

巍山彝族的打歌,根據音樂、唱腔、舞步動作、風格及習俗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別。
第一種是以蘆笙、笛子為主旋律,不用大刀,巍寶山鄉、五印鄉、牛街鄉、青華鄉都屬於這一類別。 [3] 
第二種是以馬鞍山青雲村為代表,以蘆笙和笛子的快節奏為主旋律,伴有大刀,馬鞍山鄉、紫金鄉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別。 [3] 
第三種是以大倉小三家為代表,以蘆笙加舞大刀為主旋律,笛子基本不用,大倉鎮的小三家、新勝和廟街鎮的惠明草場一帶屬於這一類別。 [3] 
第四種是以廟街鎮雲鶴村委會阿朵村為代表,將五印、馬鞍山、大倉的打法糅為一體,樂譜節奏、步法、調子等變化快,幾種打法共同兼有,廟街鎮的雲鶴、碧清一帶屬於這一類別。 [3] 
第五種不用蘆笙、笛子和大刀,而是用大三絃伴奏,唱調不用彝語,用漢語,是彝族打歌中較為特殊的一種,主要流傳在青雲鄉中窯村彝族中。 [3] 

彝族打歌演奏特點

巍山彝族打歌唱的打歌調,有喜事調、節日調、憂事調、廟會調等,分別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句式、十二句式和少量奇數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和長短句等形式,多用比興手法。打歌風格各地不同,弓鞍山地區打歌風格以舞為主,十六步平擺、三翻三轉、勾腳等動作。 [3] 
彝族打歌跳法有“直歌”、“穿花”、“阿妹跳”、“倒置歌”、“三擺手”、“腳跳”、“餵豬歌”、“四擺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 [4] 

彝族打歌劇情內容

彝族打歌的圈子多為男半圈、女半圈,重複組成;也有男隊、女隊,由數百隊組成。
開始時,先由歌頭”吹響蘆笙“阿户勿”,向打歌的人們發出呼喚,人們圍着大火,發出“喂—嗚哇—嗡”的呼應,這種呼應聲反覆三次之後,笛子也隨着蘆笙的節拍吹響起來,然後人們三五為伴,摟肩拾背,在蘆笙節拍的指揮下,從原地起步緩緩進入唱歌場,以火為圓心,邊唱邊跳,逐漸形成圓圈。開始時,先讓老年人上,青年人後上。先進歌場的人們往往以挑逗的唱詞邀約圍觀者儘快進入歌場,當打歌快要進入高潮時,年老者逐漸退出歌場,這時年輕人則展現自己的舞姿和歌喉。 [3] 
隨着打歌進入高潮,男女對唱的歌詞由生產、生活的內容轉為愛情的內容。 [3] 

彝族打歌傳承保護

彝族打歌傳承價值

彝族打歌在巍山地區的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當地彝族傳統節日及婚喪嫁娶、飄梁豎柱等重大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歌、舞、樂三者合一的打歌中積澱了彝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社會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1] 

彝族打歌傳承狀況

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打歌這一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保護。 [1] 

彝族打歌傳承人物

茶春梅,女,1962年8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打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申報。 [5] 
字升,男,彝族,1939年出生,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打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申報。 [6] 

彝族打歌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彝族打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0年7月,巍山縣組織字汝民等多位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到大倉鎮小三家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對彝族打歌進行了傳承保護。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9] 

彝族打歌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7年3月,巍山青雲打歌隊被選到北京出席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表演彝族打歌。 [3] 
1987年9月,巍山彝族農民業餘打歌隊12人,接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邀請,赴日本演出。 [3] 
榮譽表彰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把彝族打歌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4] 
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辦了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彝族打歌被譽為是“最難學的舞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