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彈指

鎖定
彈指,漢語詞彙。拼音tán zhǐ。
中文名
彈指
拼    音
tán zhǐ
出    處
《僧祗律》
基本解釋
比喻極短的一瞬間

彈指基本解釋

[snap of the fingers] 比喻極短的一瞬間
一彈指的工夫. [1] 

彈指出處與詳解

1. 捻彈手指作聲。佛家多以喻時間短暫。
①唐 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飯食訖而敷坐,沐浴畢而更衣,彈指不流,水流燈焰,金身永謝,薪盡火滅。”
②《翻譯名義集·時分》:“《僧祇》雲,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③元 穀子敬 《城南柳》第二折:“年光彈指過,世事轉頭空。”
④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吾彈指可得南郡,落得虛做人情
⑤清 紀昀 《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一轉瞬而即滅,一彈指而倏生。”
郭沫若 《北上紀行》詩之五:“彈指人將老,回頭憾苦多。”
2. 捻彈手指作聲。原為 印度 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許諾、警告等含義。
①《法華經·神力品》:“一時謦欬,俱共彈指。” 智顗 文句:“彈指者,隨喜也。” 吉藏 義疏:“彈指者,表覺悟眾生。”
②《南史·王敬則傳》:“ 順帝 泣而彈指:唯願後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緣。”
3. 表示情緒激越。
①《新唐書·敬暉傳》:“ 暉 每椎坐悵恨,彈指流血。”
②《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四》:“(宇文)招恨不時發,彈指出血。” [2] 
③宋 文天祥 《與湖南大帥江丞相論秦寇事宜札子》:“凡懷忠憤,無不彈指。”
④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弇州山人四部稿》:“先人聞報,彈指唾罵,亦為所詗。” [1] 

彈指基本含義

這裏的“指”就是手指,“彈指”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這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歎、警告、許諾、覺悟、招喚、敬禮、祝咒等。如智文句:“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則説:“彈指者,表覺悟眾生。”這個手勢後來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難怪武俠小説裏也有“彈指神功”的武林絕學,看來,這門功夫還頗有些禪意。
“彈指”也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的梵語,佛家常用來比喻時光的短暫。
名相:一彈指
釋文: 彈指,梵語,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許諾或警告之風俗。一彈指,即彈指一次所需之時間,系諸經普遍用來形容極短暫之時間。又作一彈指頃。然諸經論所舉一彈指之長短各異,俱舍論卷十二謂一彈指有六十五剎那。大智度論卷八十三則謂六十念。處處經謂一彈指之間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經序謂一彈指之間心有九百六十轉。戒疏卷二下謂,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謂,四百念為一彈指,一萬二千彈指即一晝夜。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一(大八.六五九下):「若復有人於一彈指頃,能修行是般若波羅蜜多者,其所得福,倍勝於前。」(參閲「彈指」6002)
名相:彈指
釋文: 梵語之意譯。即拇指與食指之指頭強力摩擦,彈出聲音;或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於印度,彈指有四義:(一)表示虔敬歡喜,據法華經卷六神力品載,諸佛之謦欬聲與彈指聲普傳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種振動。(二)表示警告,據新譯華嚴經卷七十九載,善財童子至彌勒菩薩之樓閣前,彈指出聲,門即開啓令其入內。(三)表示許諾,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有二龍王請世尊准許彼等為優婆塞,世尊彈指允之。(四)時間單位,彈指所需之極短暫時間,稱為一彈指或一彈指頃。關於一彈指時間之長短,諸説不一,如大智度論卷八十三謂,一彈指有六十念。俱舍論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上):「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為一剎那量。」現今一般常用語「一彈指」即源自佛教經典。〔菩薩處胎經卷二、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祖庭事苑卷三〕(參閲「一彈指」78、「剎那」3731)

彈指換算

一日一夜=30須臾=600羅預=1.2萬彈指=24萬瞬間=480萬剎那/念;
一日一夜為86400秒,
一“須臾”為2880秒,合48分鐘,
一“彈指”為7.2秒,
一“眨眼”為0.432秒,
一“瞬間”為0.36秒,
一“念”為0.018秒,
以上皆為佛教用語,多為音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