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默君

鎖定
張默君(1884-1965年 [1]  ),女,原名昭漢,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亞,湖南湘鄉縣人。張通典次女,邵元衝夫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中華民國教育家,詩人,記者。她一生重女權、興學辦報,積極從事教育改革事業,積極倡導民主思想,呼醒國人。默君一生筆耕不輟, 她善詩詞,一意於詩文寫作。又長書法,作行草蒼茫渾厚,一洗女子纖弱習氣。著有《百華草堂詩》《玉尺樓詩》《正氣呼天集》《揚靈集》等,綜為《大凝堂集》,另有《玉蝶山房墨瀋》專論書法。 [2] 
中文名
張默君
外文名
Zhang Mojun ChangMo-chun Chao-han ChangMo-chün Chang,M. K. Sophie [1] 
別    名
昭漢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畢業院校
務本女中
職    業
中國民主革命家
出生地
湖南省湘鄉縣
代表作品
《白華草堂詩集》
黨    派
國民黨
異    名
Zhang Mojun ChangMo-chun 昭漢 漱芳 大雄 Chao-han ChangMo-chün Chang,M. K. Sophie [1] 

張默君人物簡介

張默君,原名昭漢,字默君,號涵秋,以字行。1884年10月24日(清光緒十年九月初六日)生,湖南湘鄉人。父親張通典,字伯純,是早期同盟會會員,頗有威望。母親何承徽,字懿生,出自衡陽望族。
張默君自幼即聰穎,1889年入私塾讀書。1891年,年僅七歲的張默君就反對姐姐纏足。九歲時,美籍牧師李佳白博士在上海尚賢堂倡導天足會時,張伯純出資贊助,張默君更是與母親一道將天足會會章及勸告文件印製數十萬份分發各地,宣傳纏足的弊害以及世界各國進化強盛的道理,號召廣大婦女大膽放足,自己解放自己。1901年,張默君進入其父創辦的養正女學學習,並義務教授養正女學附小的文史倫理課。
1904年,張默君就讀於上海務本女塾師範本科,她經常與革命志士秋瑾、龔寶銓等人秘密來往。1905年7月,上海女界在廣西路“榕廬”召開抵制美約大會,張默君登台演説,號召廣結團體,抵制洋貨,發展民族資本,爭取收回利權。會後,上海《女子世界》全文刊載她的演説稿,影響頗大。1906年,張默君由黃興、龔寶銓等人介紹加入同盟會,併成為同盟會秘密機關南社的成員,參與社刊的編輯發行工作。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務本女塾師範本科,隨後入景海女校補習英文,準備留學美國。同年,張默君應兩江總督端方之邀,任江蘇省粹敏女學教務長。上任伊始,便撰寫學規十章,以培養人格、發揚國粹、敦學篤行、忠誠勤儉為治學之本,對學科設置、管理、訓導等進行改革,並增設中學部,使入學人數大增,而粹敏女學亦聲譽鵲起。
1909年,張默君在父母的幫助下,冒着生命危險籌款購進十幾箱槍械子彈,準備運到革命黨人龔煉百處。由於走漏了風聲,軍警到張默君家搜查。危急時刻,張默君急中生智,將十幾箱槍械子彈投入自家屋後水塘中,並沉着應對軍警的搜查。在軍警走後,又當機立斷連夜將這十幾箱彈藥完好地運到龔煉百處。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張默君離開粹敏女學,進入聖約瑟女子書院學習。
武昌起義成功後,南方几省相繼獨立。11月4日,張默君同父親一起召集蘇州各界同人,共同策劃光復蘇州事宜。張伯純主張變更武漢等地革命旗號“興漢滅滿”為“興漢安民”,以示崇尚民治,得到眾人的一致贊成,張默君當即在旗幟上揮毫而書“興漢安民”四個大字,將大旗高懸於城外北寺塔頂。隨後張默君草擬了一百六十字的安民佈告,略曰:“照得民軍起義,實為順天應人……吳會長江重鎮,指日鐃吹收京。”“如有人乘機擾亂,定當執法以繩。一德安民與漢,同開萬世太平。”當晚即通電各省,宣佈蘇州獨立。民眾於次日破曉看到安民佈告,異常興奮,奔走相告。蘇州獨立後,張默君主辦了江蘇《大漢報》,親任社長及總編,聘請陳去病、傅君劍等人主筆,於11月10日以石印出版,12月改用鉛印正式刊行。張默君以“涵秋”或“大雄”為筆名,每日撰寫一篇社論,鼓吹民治,倡導共和。可惜不到三個月,因蘇州政府機構遷往鎮江,《大漢報》被迫停刊。
1912年後,張默君致力於女子參政和普及教育,積極聯絡陳鴻璧、楊季威、舒惠楨等人組建了神州女界協濟社,發刊《神州女報》,從事婦女運動。3月3日,張默君等以神州女界協濟會的名義致書孫中山,提出女子參政的要求。張默君認為,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提高女子的素質,為此在上海閘北創辦一所神州女學,孫中山帶頭捐款萬元作為開辦經費。張默君身兼協濟社社長及管理報社、女學的工作。神州女學雖屬草創,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開設小學、中學及專修科三級教育,聘請知名人士如陳去病、傅君劍等到校任教,對於提高中國婦女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年,張默君擔任中國女界協贊會幹事,領銜通電東南各省女界,募集軍餉,資助北伐,並將所得鉅款面呈孫中山。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在上海設交通部,張默君被任命為文書主任。1913年春,張默君率神州女界協濟社及婦女界各團體,與萬國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嘉德夫人(Mrs.C.C.Catt)在上海張園會晤。張默君申明國民黨政綱的男女一切平等主張,並與之對婦女參政方式進行探討。此後,萬國女子參政同盟會、世界女子協會、泛太平洋學術會議等國際組織與神州女界協濟社、婦女參政會及女權運動會,時通聲訊,互派代表往來。張默君對近代中國婦女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
1918年,張默君奉北京政府教育部指令,赴歐美考察女子教育。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她先橫渡太平洋前赴美國考察。她應萬國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嘉德夫人的邀請前往紐約視察,遂入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教育學,以實現其教育救國的夙願。其時,適逢中國學生留居紐約同學會改選,張默君被推為會長,成為此會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會長。
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張默君為支援中國代表團提出的正當要求,出面召集哥倫比亞大學同學會開會,組織愛國會,電請北京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她還被推舉為代表趕赴巴黎,同留法學生鄭毓秀等人,與和會代表陸徵祥、顧維鈞、王正廷當面痛陳利害。張默君再次以海外留學生名義急電北京政府,懇請拒絕簽字。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也有張默君及留法學生為之付出的一份力量。
其後,張默君前往歐洲考察了法國、瑞士、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的教育。這年冬,張默君回國,歸途中還考察了南洋各地的教育。回國後著成《戰後之歐美女子教育》一書,並先後撰寫了《我之家事教育觀》與《歐美教育考察錄》等論文發表,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
1920年,張默君繼續擔任神州女學校長,主辦《神州女報》。時值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學潮迭起,教學秩序混亂,當局聘請張默君擔任校長。她在恢復和安定學校秩序的基礎上,依據女子師範教育的特點,擬定了六年改進計劃,按年逐步推行。她聘請東南大學知名教授竺可楨、朱君毅、王毓英等人到校任教。創立圖書館,設立各學科實驗室,購置儀器,充實設備。張默君提出以真、善、美為校訓,注重陶冶品德,鍛鍊體格。建立了複式學軌:其一為高等初等兩級師範、幼稚師範、小學、幼兒園,以普及教育為宗旨;其二為高等初等兩級中學,以升學求深造為目的。張默君的學制改革,一是實行社會生活教育化,使學生及時參與校外學術研究,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二是實現學校教育家庭化,使課堂教育與家事教育並重,讓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時,也能學到醫療、保育、烹調、縫紉等知識與技能。
1921年,中國教育改進社在南京舉行大會,公推張默君任女子教育組長及交際主任。會後,張默君與朱其慧及王伯秋等人共同發起中國平民教育運動,並親自督制識字課本,在各地設立平民學校千餘所,厲行掃除文盲。張默君在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附近設立失學兒童及成年婦女夜校數所,由女子師範學生任教員,影響頗廣,各省紛紛仿行,蔚然成風。
自1927年始,張默君進入政界。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教育委員,4月任杭州市教育局長,她派人深入各級學校調查研究,據此擬定教育大綱,分別按期實施。又設置了多所中心學校,成績卓著,受到前來杭州考察教育的中外人士交口稱讚。1929年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文學教育組主任、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名譽編纂,1931年任立法委員。
1931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舉行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由司法部部長王用寶任典試委員會委員長,張默君、羅家倫、傅斯年、王雲五、段錫朋為典試委員會委員。參加考試的考生有兩千八百四十二人,錄取者僅為一百○三人,但無一名女子。張默君雖痛心落淚,但仍堅持不以降低女子錄取分數線為錄取條件,並堅信只要女子努力,奮起直追,下屆必有考中者。1933年10月再度考試,報考者二千九百五十四人,考中者一百○一人,其中女生陳自觀、倪光瓊榜上有名。張默君聞聽喜淚盈眶,並特地備車設宴為“兩名女狀元”慶祝,席間親贈銅尺一對,中堂各一幅,以示鼓勵。
張默君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一、主張實行普及教育,認為普及教育不僅指對成年人及兒童的義務教育,也包括各級教育。普及教育不僅要掃除文盲,而且在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教育必須要喚起民眾,激發國民愛國思想及民族精神。指出實行普及教育應當遵循隨時隨地向民眾傳授知識的原則,政府要制定出實施普及教育的方案,編寫有意義的普教小冊子,以引起民眾閲讀研究的興趣,也可以利用識字的兒童及在學校受過教育的人,去指導失學的成年人等多種方式進行普及教育。主張編撰以中國古代賢臣英烈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等人言行為中心內容的教材,激發青年人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實現以教育喚起民眾,抗禦外侮的目的。二、主張厲行勞作教育,注重手腦並用。認為只注重大腦則徒有理想,而要使理想得以實現,則必須利用雙手,必須實行勞作教育。因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所以要通過手腦結合解決實際問題。要求學校增添理化實驗設備,讓學生親手進行聲、光、化、電學科方面的實驗,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的結果,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充分發揚學生的勞作精神,從而使中國青年能夠擔當起挽救國家、復興民族的重任。
張默君認為婦女有責任參與救國大業,而婦女要參與救國,則必先自救,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與男子一道共赴救國大任。在科學萬能的時代,中國要趕上世界潮流,必須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建設,人人應當肩負起精神建設的責任,而婦女於此責任更大。她還進一步提出婦女欲求得自身解放,一要立志,要有人格,要痛革賭博、奢侈等各種惡習,謀求自身經濟的獨立,才能更好地肩負精神建設的職責。二要有責任感,激勵自身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社會各界有所貢獻。三要充分發揮自身好慈善、愛和平、同情心強、勇於犧牲等優點,與男同胞共同奮鬥。
張默君自1924年與邵元衝結婚後,夫婦二人互勵以學,相濡以沫,但邵在西安事變中被亂槍擊中不治身亡。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默君為丈夫安葬並收集生前著述、遺墨,攜兒帶女,回湖南老家省親。
1937年冬天,張默君在衡陽南嶽衡山建華嚴息災法會,“銷陶救國”,並刻寫經書以及縫製寒衣勞軍。1942年夏,張默君由重慶前往湖南勞軍,輾轉湖南各地體察民情,併到耒陽講學。1945年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監察委員,1949年3月為常委。
1949年5月,張默君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轉赴台灣,次年被推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評議委員。1954年張默君連任國民黨“行憲”後第二屆考試委員,10月兼任考試技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晚年,張默君致力於對古玉及書法的研究,著有《中國古玉與歷代文化之嬗變》及《中國文字源流與歷代書法之演進》等書,此外還有《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張默君先生文集》等。
1965年1月30日,張默君病逝於台北。 [4] 

張默君軼事典故

聞鄉父老言,張默君平幼字蔣作賓,蔣曾留學日本習軍事,默君不喜武人,乃稱抱獨身主義,堅求毀婚約,父母不能強,以其妹宏楚易嫁,另一妹婚竺可楨。蔣曾任南京政府內政部長,竺為著名氣象學家。默君年四十,始婚於邵元衝。邵原任教於神州女中,先生為校長。邵富文采,長演説,為默君之尊翁伯純先生所器重,乃薦為孫中山先生之私人秘書。後邵任立法院副院長,官出妻上,然其始則夫以妻貴也。
默君酷嗜古董,其所最珍愛之古物為二漢印,一鐫“張良”、一鐫“元狩”及“左將軍”字樣,恆佩諸身。曾出以示餘,並詢餘有何人可資鑑定。餘對以長沙徐紹周先生。1957年先生以所藏古物百件捐與台灣博物館(見美國出版之英文本《中國名人錄》),不知其中有此二印否?抑身後以之為殉也。 [2]  [6] 

張默君人際關係

家庭人際關係
關係
姓氏
簡介
父親 [5] 
父親張伯純(1859-1915),名通典,號天放樓主,以字行。為前清舉人,才氣縱逸,素負經世之志,工詩能文,思想進步,倡導民權思想,一生憂國憂民。清光緒年間曾協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時務學堂,興辦《湘報》、《時務報》等,一時民智大開,學術大盛。1900年在上海與章太炎等發起“張園國會”。辛亥革命後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一生著述頗豐,有《天放樓文集》、《袖海棠文集》、《框言》、《志學齋筆記》等。
母親
何承徽(1857-1941) 名懿生,衡陽何通隱先生女,工詩,有海內女師之稱,著有《儀孝堂詩集》,其兄何璞元亦工詩。陳三立老人在《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序》中説:“伯純素負經世志……其夫人何懿生及夫人兄璞元並工詩,……璞元兄妹則規撫六朝初唐,紛披古藻,雅麗鏗鏘,互為唱酬,各挾其體,相高儕輩……”。
丈夫 [3] 
邵元衝(1890—1936),字翼如,浙江紹興人。歷任國民黨青年部長,立法院代理院長、孫中山大元帥府機要秘書、黃埔軍校政治部代主任、《民國日報》社長等。著有《各國革命史略》、《中國之革命運動及其背景》、《孫文主義總論》、《美國勞工狀況》等。1936年12月12日死於西安事變。
妹妹 [3] 
張淑嘉
適應城蔣作賓。蔣作賓(1884~1942),字雨巖,湖北應城人。清末秀才,1905年8月加入同盟會,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辛亥鼎革後,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10月,任駐德國公使兼駐奧地利公使。1931年8月,改任駐日本公使。1935年5月,中日兩國使節升格為大使級,蔣作賓成為首任駐日大使。同年12月任內政部部長。1942年12月24日在重慶病逝。
弟弟 [3] 
張元祜(1893--1956)中將。字叔同,湖南湘鄉人。南京第四陸軍中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畢業。歷任北洋陸軍第一師第一團見習官,北京政府參謀本部第一局五科上尉科員,黃埔軍校上校軍事教官,戰術主任教官,學科主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團長,國民政府參謀處少將參事,總參謀長辦公廳主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少將參事、參謀廳副廳長、代廳長,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中將高參兼第一廳代廳長。著有《我的一生》等。 [3] 
妹妹
張俠魂是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1920年與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愛國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結婚。
堂弟
張天翼,名元定、才寧,字漢弟,號一之,筆名張天淨、鐵池翰,是中國著名的現代小説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品《包氏父子》、《華威先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