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鴻聲

(南京傳媒學院副校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鎖定
張鴻聲,男,漢族,1963年11月出生,河北赤城人,2002年5月加入民盟,1988年6月參加工作,研究生文化程度(浙江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專業),文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委員。 [3] 
現任南京傳媒學院副校長 [6]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 [2]  [5] 
中文名
張鴻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1963年11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籍    貫
河北赤城
政治面貌
民盟盟員

張鴻聲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城市題材文學研究(1949-1976)》
國家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主持《北京文學的旅遊創意》(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項目,2007-2010年)
國家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守望與重塑:當代歷史文學創作的實踐、體制與歷史觀》
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
省級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格局》、《當代中國的文化格局》、《未來河南省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上海十七年文學研究》(2008)
第42批國家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項目《十七年中國城市文學研究》(2007)
《守望與重塑:當代歷史文學實踐、體制與歷史觀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4-2006)
《十七年電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國傳媒大學十一五211重點項目(2010-2011)

張鴻聲科研成果

張鴻聲論著與教材

1、《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説》,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初版,2009年再版;
2、《中國新文學的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文學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河南老城市·老開封》(文化史著作,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河南文學史(當代卷)》(主編、合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
5、《經典河南·名城》(合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
6、主編《新人文:語言與文學研究》叢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
7、《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8、主編文化史著作《河南老城市》叢書五種:《河南老城市 老開封》,《河南老城市 老安陽》《河南老城市 老南陽》,《河南老城市 老洛陽》,《河南老城市 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9.《北京文學地圖》(主編,合著),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
10、《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程》(主編、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1、《語言文學前沿》(第一輯,第二輯,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2011年。

張鴻聲論文

1、《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文藝報》2004.10.24;
2、《時間狀態與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學》,《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
3、《奧尼爾與曹禺悲劇觀念比較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4.6;
4、《文學中的上海想象》,《文學評論》2005 .4,《新華文摘》2005.10摘要;
6、《當代文學中日常性敍事的消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 5,《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5.12全文轉載;
7、《文化的缺失-當代城市小説論略》,《理論與創作》2005. 4
8、《時態呈現與歷史觀的表達》,《福建論壇》2006 .4
9、《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學》,《文藝報》2004 .10.24
10、《現代文學史敍述中的記憶與遺忘》,《文藝報》2004.12.28
11、《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文藝報》2005.1.27
12、《大運河與劉紹棠》,《文藝報》2005.4.14
13、《文學不能缺少道德感》,《文藝報》2006.7.28
14、《啓蒙的堅執與變異》,《江漢論壇》2006.6
15、《現代民族國家想象與上海城市身份敍述》,《上海文化》2006.5,《人大複印資料 文化研究》2007.1全文轉載
16、《批判<我們夫婦之間>在當代文學中的意義》,《鄭州大學學報》2005.3
17、《茅盾小説的鄉土想象》,《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5
18、《中國的公共領域及其他》,《首都師大學報》2006.6
19、《女性生存的新與舊之間》,《華文文學》2005.5
20、《早期海派的空間想象》,《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一卷1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1、《“文學中的城市”與“城市想象”研究》,《文學評論》2007.1,《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4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7年4月26日轉摘;
22、《“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國家意義》,《上海文化》2007.1
23、《茅盾的上海想象》,《中國左翼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
24、《中原文化與河南當代文學》,《光明日報》2007.4.5
25、《1950-1970年代上海城市政治身份的敍述》,《上海師大學報》2007.2,《新華文摘》2007年12期轉載;
26、《一種新的藝術與文化現象》,《藝術》雜誌2007.2
27、《從啓蒙現代性到城市現代性》,《鄭州大學學報》2007.4;《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11期全文轉載;
28、《上海懷舊與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藝爭鳴》2007年10期;
29、《新感覺派小説的鄉土想象》,《學術論壇》2007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2008年5期全文轉載;
30、《現代與鄉土》,《光明日報》2007年9月16日;
31、《大眾文藝與和諧社會.》,《光明日報》2007年11月5日;
32、《文化傳播的民族性與民族使命》,《文藝報》2007年9月15日;
33、《中原文化影響下的20世紀河南文學》,《中原論劍-第二屆華文文學論壇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4、《道家文化與豫東道情戲》,《文藝爭鳴》2008年3期;
35、《晚清文學的上海敍述》,《學術論壇》2009年1期;
36、《海派文學的小敍事傳統》,《鄭州大學學報》2009年1期;
37、《紅樓夢的連環圖畫作品》,《紅樓夢學刊》2008年3期;
38、《周氏兄弟的戲劇觀與戲劇家齊如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6期;
39、《文學中的底層敍事》,《光明日報》年月日;
40、《賽金花故事的性別想像》,《上海文化》2008年4期;
41、《新文學初期上海城市現代性表達中的日本因素》,《中國現代文學論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期;
42、《論<上海的早晨>》,《文藝爭鳴》2009年4期。
43、《城市的公共性想像與日常性的消失》,《學術月刊》2009年3期。
44、《城市性的延續與現代性的建立――老舍話劇中的“新北京”》,《福建論壇》2009年6期;
45、《新感覺派小説人物的符碼特徵》,《廈門大學學報》2009年4期;
46、《城市空間與“革命史”的政治意義――“十七年”影、劇中的外灘與南京路》,《當代電影》2009年6期;
47、《世俗的現代性——論柏楊創作的品格》,《華文文學》2009年2期;
48、《文學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揚子江評論》2009年5期;
49、《工業題材與國家工業化的想象——對“十七年”與“文革”上海文學的一種考察》,《十七年文學歷史評價與人文闡釋》 ,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50、《一本書與一個紅色報人的一生》,《光明日報》2009年11月211日;
51、《紅色經典與宏大敍事》,《光明日報》2009年12月5日;
52、《十七年與文革時期文學中上海的城市空間敍述》,《文學評論》2010年2期;
53、《鄉土寫作的可能性》,《光明日報》2010年7月1日;
54、《女性生存的新與舊之間》,《美華文學》2010年春季號;
55、《學科的整體性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海南師大學報》2010年三期;
56、《中國電影與文學的關係》,《文藝報》2010年7月7日;
57、《對待文學經典應有的態度》,《文藝報》2010年4月14日;
58、<從啓蒙到革命:創造社和左翼對於城市現代性的不同選擇>,韓國Th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8
59、《公共領域、紳商社會與國家性》,《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日本長崎中國學會會刊)2010年7月;
60、《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現代文人筆下的北京(上)》,《揚子江評論》2010年5期。
61、《先飛與執着-我的城市文學研究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7日。
62、《永遠的中軸線與消失的城垣—現代文人筆下的北京(下)》,《揚子江評論》2010年6期。
63、《城市人民公社與文學中的女性獨立主題-以茹誌鵑大躍進時代小説為例》,《南方文壇》2011年3期;
64、《當代山寨文化解讀》,《藝術百家》2011年2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3期轉載;
65、《關於雜誌編輯理念之爭-以<新潮>與<東方雜誌>為例》,《中國出版》2011年4期下,《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4期全文轉載;
66、《十七年與文革城市文學中的工業倫理問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3期;
67、《何其芳藏紅樓夢版本考證批語輯錄》,《紅樓夢學刊》2011年3期;
68、《近代上海城市形象的討論與傳佈》,《現代傳播》2011年4期;
69、《城市資產階級文化遺存的人格化表現》,《城市文化評論》2011年6月;
70、《何其芳藏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6期 [1] 

張鴻聲所獲榮譽

2023年5月,被授予“民盟中央參政議政特別貢獻獎”。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