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香桐

鎖定
張香桐(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河北正定人。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研究員 [8] 
張香桐於1933年從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 [12]  ;1934年調入國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43年前往美國留學;1946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生理系哲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47年至1952年應聘回到耶魯大學醫學院航空醫學研究室工作;1952年至1956年在美國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工作;1956年回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首屆所長;1984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名譽所長;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11]  ;2007年11月4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5]  ;2020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316450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香桐星” [6] 
張香桐主要從事神經生理和神經解剖學領域的研究 [10] 
中文名
張香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正定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
2007年11月4日
畢業院校
美國耶魯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信    仰
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香桐人物生平

張香桐
張香桐(8張)
1907年11月27日,出生於河北省正定縣城廿裏鋪鄉小馬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1年,進入新式小學——廿裏鋪鄉枕頭鎮小學。
1923年,用兩年讀完小學,考入設於正定縣城的直隸省立第七中學,學制四年。
1927年,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學制兩年。
1929年,升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制四年。
1933年夏,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留校任助教。
1934年,調入國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當助理研究員,師從汪敬熙,從事神經解剖學研究工作;同年秋,隨心理研究所遷往上海。
1935年,隨心理研究所遷往南京。
1937年7月,抗日戰勝爆發;8月,離開南京,為護送儀器設備輾轉於長沙、桂林、陽朔、柳州北的丹洲、良豐等地。
1941年,任安順路軍軍醫學校教官。
1942年年底,離開重慶,前往美國深造。
1943年3月24日,抵達設於美國紐黑文市的耶魯大學。從此開始了師事神經生理學家、耶魯大學醫學院生理系主任富爾頓教授的三年進修生活。
1946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而後進入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一年。
1947年—1952年,應聘回到耶魯大學醫學院航空醫學研究室工作,先後擔任教師和助理教授。
1952年—1956年,任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聯繫研究員。
1956年,回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0年,赴美國波士頓領獎——茨列休爾德獎(Threshold Award);11月,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成立,擔任首屆所長。
1984年—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9年,美國出版的《神經科學百科全書》中,張香桐被列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間對神經科學進展有貢獻的人物”之一。
1999年1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10] 
2007年11月4日15時45分,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逝世,享年101歲 [5] 

張香桐主要成就

張香桐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香桐首先提出大腦皮層運動區是代表肌肉的論點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説,發現“光強化”現象,被世界生理學界命名為“張氏效應”首次發現樹突電位從事針刺鎮痛機制研究,認為針刺鎮痛是兩種感覺傳入在中樞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 [7]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8.05
《靈性的王國》
張香桐著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0.12
《靈性的王國》
張香桐著
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7
《張香桐科學論文集 1936—1997》
張香桐著
中國科學院腦研究所
1995.02
《腦研究的崎嶇道路》
張香桐著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2.07
《癲癇答問》
張香桐著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6.05
《針灸針麻研究》
張香桐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0.08
《癲癇答問》
張香桐編著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11] 
  • 學術交流
1960年,張香桐赴羅馬尼亞參加該國生理學會議。
1965年春,赴古巴首都哈瓦那參加國際學科討論會,開始針刺麻醉機理的研究。
1977年,赴日本訪問講學。
1978年,附瑞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應邀以中國客人身份參加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年會。
1987年,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出席美國衞生教育福利部全國衞生研究院建院百年紀念活動 [11]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獎勵名稱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0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10] 

張香桐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7年5月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8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

1979年
“常駐國際學者”稱號
美國衞生教育福利部全國衞生研究院
1980年
茨列休爾德獎(Threshold Award)

1981年
巴拿馬麻醉學會“名譽會員”稱號
巴拿馬麻醉學會
1982年
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外國名譽院士”
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
1992年
國際神經網絡學會終身成就獎

1999年
第八屆陳嘉庚科學獎(生命科學獎)
2000年

羅馬尼亞醫學會名譽會員 [10] 

張香桐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6年1月—1959年4月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1975年1月—1978年2月
1978年2月—1983年6月
1983年6月—1988年3月

國際腦研究組織中央理事會理事

世界衞生組織神經科學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神經解剖學雜誌》名譽主編 [10] 

《神經生理學雜誌》顧問編委

《國際神經藥理學雜誌》顧問編委

《腦研究雜誌》顧問編委 [11] 

張香桐人物評價

張香桐是國際上公認的樹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還是中國針刺麻醉機制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 [5] (中國中央電視台評)
張香桐是國際神經生理學的先驅者,也是中國神經科學的奠基人,更是一位愛國奉獻的科學大家 [6]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長吳雪峯評)
張香桐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治學嚴謹,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為我國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6]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評)
張香桐對生物神經網絡的理解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9] (1992年國際神經網絡學會評)
張香桐還在肌肉神經傳入纖維的經典分類、皮層丘腦循回線路的重複放電、視覺系統、針刺鎮痛機制等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9]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評)

張香桐後世紀念

  • 張香桐基金會
自2011年起,張香桐基金會委託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組織其設立的“張香桐青年神經科學家獎”和“張香桐神經科學研究生論文獎”兩個獎項的發佈、評審、頒獎等事宜。
  • 張香桐星
2021年6月8日,“張香桐星”命名儀式暨紀念張香桐先生學術報告會在上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腦智卓越中心)舉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6450號小行星,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以張香桐院士的名字命名 [6] 
張香桐星(316450)是2008年2月29日盱眙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首次發現的,2012年2月獲得316450號國際永久編號,並確認紫金山天文台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2020年2月5日,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張香桐星”。“張香桐星”繞日運行橢圓軌道的半長徑為2.74天文單位,偏心率為0.11,軌道傾角為3.51度,繞太陽一週需4.54年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