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錫龍

(革命烈士)

鎖定
張錫龍(1906-1933),又名張希銘,四川省宜賓市慶符縣(今高縣)瓜蘆鄉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從武漢去南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時任排長。1930年中央軍委派張錫龍去蘇聯深造,先入蘇聯高級步兵射擊學校,繼又轉到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張錫龍回國後被分配到南方局軍委工作。同年底調中央蘇區。
1933年,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在團村戰鬥中,張錫龍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7歲。
中文名
張錫龍
別    名
張希銘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工農紅軍紅四師師長
出生地
四川省慶符縣(今高縣)瓜蘆鄉

張錫龍生平經歷

張錫龍,1906年10月24日出生在四川省高縣。父輩靠務農為業,僅有3擔薄地維持生計,家境貧困。直至9歲,張錫龍才上學。小學畢業後,家裏再無錢送他升學。失學後的張錫龍悶悶不樂。父親張朝用為實現兒子讀書的願望,將維持全家生計的3擔地賣給了香爐山和尚。1925年春,張錫龍考進宜賓敍聯中學。五卅慘案後,在共產黨員趙一曼、鄭佑之等人的指引下,他參加共青團宜賓特支領導的“反仇油”,抵制日貨,痛擊英輪“老蜀通”號等愛國鬥爭,被學校開除。
受過革命思想影響的張錫龍,回家後看到家庭的貧困,農村的黑暗,農民的苦難掙扎,深感“不打倒黑暗的統治,窮苦百姓是翻不了身”,他決心投奔革命。不久後,張錫龍帶着18枚銅元再次離開家鄉,先後在重慶中法大學、武漢軍校學習。在抗議英帝國主義炮轟萬縣的九五大慘案遊行中,他身先士卒,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惲代英等同志的領導下,他還參加了1927年1月收回漢口英租界的鬥爭。8月,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輾轉香港到上海,後又受中央軍委委派,同吳玉章,劉伯承等一起到蘇聯學習。
1930年9月,張錫龍被派回中央蘇區工作,在中央蘇區任紅軍訓練主任,為紅軍培訓了大批優秀軍事幹部。
1932年2月至1933年6月,張錫龍先後任紅五軍團第十三軍參謀長、第三軍團第七軍軍長,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等職,與彭雪楓並肩作戰。
大整編後,中央軍委根據中共臨時中央的作戰方針和作戰計劃,於1933年7月1日下令,以紅三軍團(缺第六師)組成東方軍,到福建作戰。彭德懷兼東方軍司令員,滕代遠兼東方軍政治委員。張錫龍率紅四師與兄弟部隊一同出征。
1933年7月初,東方軍向福建進軍,到達泉上。泉上位於寧化縣東北,與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建寧數縣毗鄰,是寧化與歸化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泉上土堡牆高約二丈五尺,厚二丈多,相當堅固。土堡裏儲有大批糧食、食鹽等物資,是周圍數縣逃亡地主負隅頑抗的反動堡壘。這裏不但駐有國民黨軍閥盧興邦部第三○七團,而且還有寧化、清流、長汀等縣的殘餘地主武裝數百人,既威脅着附近蘇區的安全,又阻礙着東方軍向東運動、擴大蘇區的計劃。所以,東方軍決定首先消滅泉上之敵,撥除這顆釘子。
7月4日,彭德懷、滕代遠根據“圍點打援”戰術,除令紅五師包圍泉上,努力進行坑道作業準備爆破外,即令張錫龍率紅四師到距泉上15公里的延祥設伏,準備殲滅援敵。
延祥小道兩旁高山峻嶺,一條狹長的窪地被夾在兩山之間,這裏正是打伏擊的理想之地。7月9日,盧興邦部第三○九團在敵旅長張興隆的槍口脅迫下,鬼鬼祟祟地向泉上竄來。敵人剛進入伏擊圈,張錫龍立即發出攻擊的命令,只用1小時激戰,就乾淨利索地全殲了敵人這個團。接着,張錫龍率紅四師乘勝追擊,進佔了清流東北的嵩溪,紅三十四師進佔了清流西南的霧閣地區,切斷了清流與泉上敵軍的聯繫,孤立了泉上敵人。同時,紅軍乘勝東進,解放了歸化。
延祥伏擊戰的勝利,為攻克泉上創造了有利條件。7月14日,盤踞清流的盧興邦主力3個團懾於紅軍威力,棄城向啓安撤退,張錫龍率所屬第十團、第十一團和獨立七師乘勝佔領了清流城。7月19日拂曉,圍攻泉上的紅五師第二十五團完成了坑道作業,把土硝裝在棺材內,推進坑道炸開了土堡圍牆,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一舉殲守敵一個團。至此,延祥和泉上兩戰共斃敵400餘人,俘敵1200餘人,繳獲步槍1000多支,迫擊炮、機關槍、駁殼槍無數。
首戰告捷,軍威大振,張錫龍率紅四師得勝之軍又參與圍攻朋口戰鬥。這次戰鬥不僅使強敵區壽年師慘敗,而且還使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參加內戰以來受到最大一次打擊。東方軍不費一槍一彈恢復了一度被敵軍佔領的連城、新泉等蘇區,並乘勝追擊,開闢了泉上、清流、歸化等縱橫數百里的新蘇區,完成了第一階段在閩西的作戰任務。8月中旬,東方軍又揮師北上,攻克順昌、延平,消滅增援之敵,進入第二階段的作戰。
1933年9月,蔣介石繼第四次“圍剿”失敗後,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又調集50餘萬人的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五次“圍剿”。9月28日,北路軍周渾元率3個師由江西省南城向黎川進攻。黎川,地處中央根據地東北,有“根據地國門”之稱,又是閩贛省省會所在地,國民黨軍以此為進攻重點。當時黎川城內只有省軍區司令部一支70多人的教導隊和部分游擊隊,敵我兵力懸殊太大,為免遭敵軍包圍主動撤出縣城,國民黨軍遂進佔了黎川城。
為了保黎川這個“國門”,東方軍奉命撤出福建,快速回師黎川抗擊敵軍,在洵口與國民黨軍遭遇。這天太陽被灰白色的濃霧遮蓋了,東方軍在濃霧中穿行,戰士們一路笑談入閩作戰的勝利,熱烈討論着消滅周渾元的戰鬥任務。中午,前哨部隊進至洵口東的飛鳶,突然聽到一陣激烈槍聲,原來國民黨軍已發起向飛鳶紅七軍團陣地的進攻。槍聲就是命令,戰士們立即搶佔高地,向敵人側翼運動。不久,主力部隊趕到,幾十挺機槍掃向敵羣,一排排手榴彈在敵羣中開花,戰鬥至黃昏,敵軍丟下幾百具屍體,竄進密林逃向洵口地區。
決不能讓這股敵人逃脱!彭、滕發出《東方軍攻擊洵口之命令》:張錫龍、彭雪楓擔任右翼指揮,率第四師、第二十師自北向南攻擊,並阻擊硝石、資福增援之敵。紅五軍團為左翼縱隊、第十五師為中央縱隊,第六師與紅七軍團第十九師為總預備隊。7日晨發起總攻擊,紅軍指戰員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至下午1時左右,紅軍全殲了敵第十八旅第三十一、第三十四兩個團,活捉了敵旅長葛鐘山,敵五師第二十七團也被殲一部。周渾元急忙從黎川、硝石調出增援部隊3個團,也被左、右縱隊擊潰,其中一部被殲。至此,紅軍殲滅國民黨軍1200多人。這是第五次反“圍剿”中的第一仗,紅軍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圍剿”的囂張氣焰。
12月上中旬,國民黨軍集中了6個師,由陳誠率領向黎川南部地區發起猛烈進攻,企圖進佔黎川南部的東山、德勝關。12日晨,國民黨第八縱隊主力部隊開始向團村推進。在國民黨軍向團村推進之前,紅三軍團與紅五軍團一部早已埋伏在團村周圍各主要山頭,紅三軍團指揮所設在華蓋峯,彭德懷軍團長帶病指揮。接近中午時分,敵軍各部進入團村搶修工事,我軍預先佈置1個師正面分組向敵佯動,引敵注意,鉗制敵人,另以3個師隱蔽在敵之第二梯隊左側約五六里處,敵未發覺。
當敵一梯隊展開一半兵力,第二梯隊正籌劃做碉堡時,張錫龍率紅四師同紅五師、紅十五師指戰員用步槍、機槍、手榴彈從各山頭向敵軍猛烈攻擊,敵人梯隊大亂,波及第二梯隊兩個師亦亂,正面佯攻的紅軍乘機出擊,敵遂大混亂。
這次戰鬥,紅軍擊潰1萬餘敵,擊斃敵軍千餘人,俘敵300多,餘敵逃回黎川城,算是打了一個勝利的擊潰仗。彭德懷後來在回憶中評説此戰:“如果當時我一軍團在,一、三軍團靠攏作戰,敵三個師十五個團當能全部殲滅,加上洵口殲滅之三個團,就是十八個團,再尋機殲敵二十個團左右,敵軍第五次‘圍剿’就可能被粉碎,歷史上也就沒二萬五千里長徵了。”然而左傾機會主義者卻把紅一、紅三軍團分開作戰,紅軍不能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大量消滅敵人,使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團村戰鬥中,紅軍優秀將領、張錫龍師長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7歲。

張錫龍人物評價

張錫龍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的優秀幹部。他工作努力負責,作戰英勇沉着,而且善於做政治工作,深入下層羣眾,在羣眾中有很好的信譽。1933年12月23日,《紅星報》第21期發表了《悼張錫龍同志》一文。
張錫龍雖然犧牲了,但是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和他並肩戰鬥過的同志更沒有忘記他。多年以後,伍修權回憶張錫龍時還傷感地説:“他的犧牲,使我軍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高級指揮員,對他的犧牲,我們至今感到悲傷。”王平懷着十分痛惜的情懷追敍了張錫龍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艱苦樸素,對部隊的訓練和管理要求嚴格,又很關心愛護幹部戰士,他為人很有氣量,善於團結同志,是個優秀的指揮員和領導幹部。他的犧牲是紅軍的一個很大損失,使人十分痛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