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遇賢

鎖定
張遇賢(?-943),五代時期粵贛農民起義首領,發動史上最早的“客家農民運動”。 [3]  一作張茂賢。循州博羅人。初為縣吏。942年,被推為首領,起義反抗南漢統治。攻克循州,自稱中天大國王,改元永樂。起義軍皆穿紅衣,稱“赤軍”。次年往南唐虔州,據白雲洞為根據地。後被南唐擊敗,被俘遇害。 [1] 
中文名
張遇賢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943年
職    業
五代時南漢農民起義軍領袖
主要成就
發起史上最早的客家農民運動 [3] 
出生地
博羅(廣東)

張遇賢人物生平

張遇賢(?~943),南漢禎州博羅縣人。原為縣吏。因禎州發生民變時,羣龍無首,眾人依託“神旨”,稱張遇賢為“羅漢託生”,理當為主,被擁戴為首領。942年(南漢光天元年)七月率眾起義,反抗南漢腐敗統治。起義之時以僧景全為謀主,自稱“中天八國王”,建號“永樂”,署置百官,部眾一律穿紅衣,時謂“赤軍子”,眾達數萬。南漢殤帝劉玢急派越王劉弘昌為都統、循王劉弘杲為副都統,統南漢軍鎮壓。起義軍將官軍重重圍困在錢帛館,“矢下如雨,軍人多死。”隨後,乘勝攻打潮、循等州,連克“東方州縣”。十月,進克循州,殺南漢刺史劉傳。接着,又敗南漢援軍。943年(應乾元年)三月,指揮使萬景忻率南漢軍反撲,圍攻循州。起義軍失利,被迫放棄粵東,越過梅嶺,北上進襲南唐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起義軍乘虔州駐軍不多,防務鬆弛,累敗南唐兵,連克諸縣,隊伍發展到10餘萬人。張遇賢以于都縣白雲洞為據點,建造宮室、營署,率部四面出擊。南唐中帝李璟命洪州營屯都虞侯嚴思(一作嚴恩)為統帥,通事舍人邊鎬監軍,進行大規模軍事圍剿。同時還發布《招妖賊制》,懸巨賞,以圖擒殺張遇賢及其部屬首領。南唐軍至虔州後,伐木開道,突襲白雲洞。張遇賢不善於軍事指揮,部屬又各行其是,導致全軍潰散。張遇賢求神不應,被迫棄營撤離。同年十月,其部將李台等在南唐軍事進攻和分化瓦解之下,見大勢已去,發動叛變,執張遇賢及其部下黃伯雄、僧景全、降恩等人投降南唐。隨後張遇賢一行被押至金陵(今南京)殺害。

張遇賢人物事件

循州張遇賢(?—943)是五代粵東農民運動的首領。他本是廣東循州博羅縣的一位小吏,出生於亂世之中,被巫家蠱惑,而信奉神靈。當時的南漢朝廷從劉巖到他的兒子劉玢(弘度),都只顧享樂,荒淫殘暴,欺壓百姓,朝政一塌糊塗,造成內亂紛爭。張遇賢目睹南漢皇位更迭期間的亂象,在“神靈”的指點下,決定實施密謀已久的運動計劃。
南漢光天元年(公元942年),稱帝20多年的南漢王劉巖去世,他的三兒子劉玢繼位,改年號光天,是為南漢殤帝。張遇賢見時機已到,在循州(今龍川)發動運動,自稱“中天大國王”,建年號永樂。署置百官,由黃伯雄為副,以曾景全為謀主,起義軍都穿紅衣,人稱“赤軍”,隊伍很快發展到十萬餘人。南漢殤帝劉玢派五弟越王劉弘昌為都統,十弟循王劉弘杲為副將,領兵鎮壓,結果陷入起義軍的包圍圈,步兵指揮使陳道庠拼死力戰,才把兩王救出來。同年10月,趙義軍攻陷循州,殺死循州刺史劉傳。
南漢光天二年(943)七月,四弟晉王劉弘熙害死殤帝劉玢,奪取大位,改名劉晟,改年號應乾,史稱南漢中宗帝。中宗派指揮使萬景忻領兵數萬在循州擊敗農民軍。張遇賢向“神靈”禱告,得到指示是“取虔州,則大事可成。”
虔州(今江西贛州)是五代南唐屬地,張遇賢帶兵越境,震動朝野。南唐主元宗李璟,與兒子李煜都是五代著名詩詞家,但用兵還是不差的,他派洪州營都虞侯嚴恩帶兵鎮壓。
再説張遇賢帶着10萬兵馬,一路攻克了番禺(今廣州)和粵東大部分州縣。據宋朝龍袞的《江南野史》記載:“中天帝永樂二年七月,張遇賢軍十萬東取南唐之虔州,途經齊昌,齊昌和興寧均無城牆,官兵四散奔逃……”據《興寧縣誌》記載:南漢王劉巖在乾亨年間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又據《南漢書·女子傳》記述:武婆,齊昌府人,居府之西二里,有智略,為鄉里所推服。值干戈擾攘,盜賊四起,村落時被剽掠,人不安其居,遠近深以為患,共就武商之。武因糾合近村,斂資出丁,就其地築一城……”後人稱之為“武婆城”。
同年九月,張遇賢帶兵到了虔州,選了于都縣的一個大山嶂白雲洞落草。雖然山高林密,但不熟悉當地地理環境。李璟派去剿賊的大將嚴恩和邊鎬非等閒之輩,他們重用熟悉當地情況的虔州人白昌裕做軍師,伐木開路,從後山直搗張遇賢營寨。張遇賢倉促逃出,喘息略定後仍想禱告“神靈”相助,但無反應,被叛徒李台識破後擒獲,後被解送南唐國都金陵(南京)處決。歷時兩年的由客家先民發起的南漢農民運動宣告失敗。 [3] 

張遇賢歷史記載

癸卯,有神降於博羅縣民家,與人言而不見其形,閭閻人往佔吉凶,多驗,縣吏張遇賢事之甚謹。時循州盜賊羣起,莫相統一,賊帥共禱於神,神大言曰:“張遇賢當為汝主。”於是羣帥共奉遇賢,稱中天八國王,改元永樂,置百官,攻掠海隅。遇賢年少,無他方略,諸將但告進退而已。漢主以越王弘昌為都統,循王弘杲為副以討之,戰於錢帛館。漢兵不利,二王皆為賊所圍;指揮使陳道癢等力戰救之,得免。東方州縣多為遇賢所陷。
冬,十月,丙子,張遇賢陷循州,殺漢刺史劉傳。
秋,七月,己丑,漢指揮使萬景忻敗張遇賢於循州。遇賢告於神,神曰:“取虔州,則大事可成。”遇賢帥眾逾嶺,趣虔州。唐百勝節度使賈匡浩不為備,遇賢眾十餘萬攻陷諸縣,再敗州兵,城門晝閉。遇賢作宮室營署於白雲洞,遣將四出剽掠。
冬,十月,戊申,唐主遣洪州營屯都虞候嚴恩將兵討張遇賢,以通事舍人金陵邊鎬為監軍。鎬用虞州人白昌裕為謀主,擊張遇賢;屢破之。遇賢禱於神,神不復言,其徒大懼。昌裕勸鎬伐木開道,出其營後襲之,遇賢棄眾奔別將李台。台知神無驗,執遇賢以降,斬於金陵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