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通古

鎖定
張通古(1088年-1156年),字樂之,漢族,易州易縣(今屬河北)人。 金朝大臣。
天慶二年(1112年)中進士,任樞密院令史。遼亡後,隱居山中,拒宋召。後投靠完顏宗望任樞密院主奏、兵刑房承旨、工部侍郎、中京副留守。天眷元年(1138年),充江南招諭使出使南宋,訂立條約,冊封趙構,訂約後返金,積極主張毀約攻宋,戰後任參知行台尚書省事。天德元年(1149年),升行台左丞,後任平章政事,拜司徒,先後受封為譚王、鄆王、沈王、曹王。
正隆元年(1156年),張通古致仕,同年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本    名
張通古
樂之
所處時代
金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易州易縣
出生日期
1088年
逝世日期
1156年
爵    位
譚王、鄆王、沈王、曹王

張通古人物生平

張通古兩度隱居

張通古生性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學貫經史,善於撰文。遼天慶二年(1112年),張通古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樞密院令史。正逢父親去世,回鄉守制服喪,尚未期滿而朝廷召他任職,張通古懇切推辭,但朝廷不應允,張通古隱遁離去,隱居在興平。 [1] 
天輔六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天輔七年(1123年),完顏阿骨打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交給北宋,宋朝想收買人心,召見張通古,張通古辭謝不出,隱居在易州太寧山下。 [2] 

張通古出仕金國

天會三年(1125年),完顏宗望收復燕京,侍中劉彥宗和張通古平時關係好,知道他的才華,請他擔任樞密院主奏,又改任兵刑房承旨。 [3] 
天會四年(1126年),金國設立尚書省,張通古被授工部侍郎職位,兼管六部事。 [4] 
天會十年(1132年),完顏宗翰高慶裔主持設立《磨勘法》,整頓官吏,官宦之中不少人丟了官,張通古也免去了職務。遼王完顏宗幹一向知道張通古的名氣,愛惜他的才學,派人去告訴他要他自行理論。張通古不肯這樣做,他説:“許多士人都離去了,而我自己有什麼心思單獨去請求留用呢?”完顏宗幹為他去論理。擔任中京副留守。 [5] 

張通古力主攻宋

天眷元年(1138年),把持金國朝政的完顏宗磐完顏宗雋將河南、陝西地割還宋朝。張通古被任命為詔諭江南使,出使南宋,訂立條約,冊封趙構。在會面時,宋高宗趙構要面向南坐,讓張通古面向北坐,張通古説:“大國的上官等於小國的國君。我朝天子把河南、陝西賜給了宋國,宋簽約要對我朝奉表稱臣,所以我朝使臣不可以面向北坐。如果你想貶低損害使者,使者不敢傳詔。”於是索要馬匹欲北歸。趙構立刻命令設東、西座位,使者面向東坐,趙構面向西坐,受詔拜起一切按禮儀進行。張通古完成使命回朝還,在路上聽説宋軍已在河南佈置兵力,對宋國送他回朝的韓肖胄説:“我朝天子割讓土地給南國,使你們獲益,南國應當考慮圖報大恩。現在卻設置守軍,你們自己造成要動兵戈的嫌疑,如果我朝興師問罪,你們將拿什麼言辭答對?江左尚且保不住,何況河南、陝西呢?”韓肖胄聽罷很惶恐,説:“敬聽尊命。”立即策馬馳回宋國把張通古的話如實向宋主趙構稟告。趙構當即命令罷去守軍。 [6] 
張通古到達上京,詳細地向完顏宗幹稟報出使情況,並且説:“趁宋軍的佈置還沒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應當馬上討論如何收復河南”。完顏宗幹高興地説:“這正是我的心願!”此後,張通古又出任參知行台尚書省事。 [7] 
天眷二年(1139年),主和派的完顏宗磐、完顏宗雋被主戰派的完顏宗幹、完顏宗弼所殺,金國準備毀約,重奪河南、陝西。
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詔令完顏宗弼再取河南、陝西,張通古請求自己先行到汴京曉諭宋國。等他臨近汴京,宋軍已經離開了那裏。有人對張通古説:“宋軍先撤退,恐怕其中有詐。現在聽説他們將從許州、宿州兩地來襲擊我軍。”張通古説:“宋軍公開説要來,正是已經走了。”於是派人去觀察,宋軍果真退卻了。完顏宗弼手撫大腿笑着説:“誰説書生不明白兵家之事呢!” [8] 

張通古力抗冤獄

河南士兵孫進妄稱是“皇弟按察大王”,陰謀作亂。當時完顏亮是丞相,心懷不軌,圖謀自立,他想先除掉熙宗的弟弟胙王完顏常勝,因為孫進自稱皇弟大王,於是他指控這是胙王主使,以此陷害胙王。熙宗自從太子完顏濟安去世以後,繼承人沒有確定下來,心中深深惦記這件事。再加上裴滿皇后很專制,他不能在後宮肆意尋歡,很是鬱悶,常常因此而恣意飲酒,酒醉妄自發怒,手持刀子殺人。在完顏亮中傷胙王的時候,熙宗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派遣護衞特思去汴京審查處理。行台知道熙宗着意在胙王,就引誘孫進招出是胙王主使。 [9] 
張通古抓住其中的害處,極力辯論勸止。及至把孫進引來讓他服法,他供出原來假託“皇弟”大名,拿此來蠱惑眾人,是想騙取財物罷了,實際並沒有這個人。特思將此情上奏,完顏亮向熙宗説特思的壞話,他説:“特思想讓胙王脱罪。”熙宗更加認為完顏亮的話是真實的,於是殺了胙王,同時殺了特思。 [10] 
行台的官員們都責備張通古説:“被你所誤,現在要受連累死了。”張通古説:“因正義而獲罪被殺死,比活着強。”完顏亮已經殺了胙王,便不再加害他人,於是牽連治罪止於特思,行台諸官沒有受牽連。 [11] 

張通古晚年經歷

天德元年(1149年),張通古遷升行台左丞,進拜平章政事,被封為譚王,又改封為鄆王。張通古以有病為由請求解除所任的中樞要職,沒有獲准。後張通古又拜司徒,封為沈王。完顏亮弒君稱帝后,對下屬臣僚嚴厲,緊握威勢權柄,對親王大臣從不假以顏色,只有見到張通古時,一定以禮相待。 [12] 
正隆元年(1156年),張通古以司徒之位辭官,被封為曹王。當年,張通古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13] 

張通古主要成就

天眷元年(1138年),主和派的完顏宗磐、完顏宗雋與南宋達成協議,將河南、陝西歸還給宋國,張通古以詔諭江南使的身份出使南宋,訂立和約。在會見趙構時,極盡傲慢之事,迫使趙構自降身份與他會談,在返還金國的路上,通過恐嚇迫使南宋撤去在河南的守軍。回到金國之後,立即向主戰派的完顏宗幹稟報宋軍虛實,建議立即謀劃佔領河南。天眷二年(1139年),主和派的完顏宗磐、完顏宗雋被殺,次年,領行台尚書省事完顏宗弼率軍進攻南宋,張通古以參知行台尚書省事的身份隨軍出征,佔領河南、陝西。 [6]  [8] 
張通古雖然奉命出使,卻反對將河南、陝西歸還給南宋,通過出使瞭解南宋虛實,迫使南宋撤去在河南的守軍,為金兵南下創造了有利條件,並親自隨軍出征,直抵汴京。為金國最終佔據河南和陝西,擴大統治區域立下汗馬功勞。 [8] 

張通古人物評價

《金史》:“張通古天資樂易,不為表襮,雖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 [14] 
《金史》:“異哉,海陵之為君也,舞智御下而不恤焉。君子仕於朝,動必以禮,然後免於恥。張通古、耶律安禮位不及張浩,進退始終,其賢遠矣。” [14] 

張通古親屬成員

兒子:張沉,天德三年(1151年),被賜楊建中榜進士及第。 [15] 

張通古史籍記載

《金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14] 
參考資料
  • 1.    《金史·張通古傳》:讀書過目不忘,該綜經史,善屬文。遼天慶二年進士第,補樞密院令史。丁父憂,起復,懇辭不獲,因遁去,屏居興平。
  • 2.    《金史·張通古傳》:太祖定燕京,割以與宋。宋人慾收人望,召通古。通古辭謝,隱居易州太寧山下。
  • 3.    《金史·張通古傳》:宗望復燕京,侍中劉彥宗與通古素善,知其才,召為樞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
  • 4.    《金史·張通古傳》:天會四年,初建尚書省,除工部侍郎,兼六部事。
  • 5.    《金史·張通古傳》:高慶裔設磨勘法,仕宦者多奪官,通古亦免去。遼王宗幹素知通古名,惜其才,遣人諭之使自理。通古不肯,曰:“多士皆去,而己何心,獨求用哉!”宗幹為論理之。除中京副留守。
  • 6.    《金史·張通古傳》:為詔諭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通古北面。通古曰:“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天子以河南、陝西賜之宋,宋約奉表稱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貶損使者,使者不敢傳詔。”遂索馬欲北歸。宋主遽命設東西位,使者東面,宋主西面,受詔拜起皆如儀。使還,聞宋已置戍河南,謂送伴韓肖胄曰:“天子裂壤地益南國,南國當思圖報大恩。今輒置守戍,自取嫌疑,若興師問罪,將何以為辭?江左且不可保,況齊乎?”肖胄惶恐曰:“敬聞命矣。”即馳白宋主。宋主遽命罷戍。
  • 7.    《金史·張通古傳》:通古至上京,具以白宗幹,且曰:“及其部置未定,當議收復。”宗幹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參知行台尚書省事。
  • 8.    《金史·張通古傳》:未幾,詔宗弼復取河南,通古請先行至汴諭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謂通古曰:“宋人先退,詐也,今聞將自許、宿來襲我。”通古曰:“南人宣言來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覘之,宋人果潰去。宗弼撫髀笑曰:“誰謂書生不能曉兵事哉?”
  • 9.    《金史·張通古傳》:河南卒孫進詐稱“皇弟按察大王”,謀作亂。是時海陵為相,內懷覬覦,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勝,因孫進稱皇弟大王,遂指名為胙王以誣構之。熙宗自太子濟安薨後,繼嗣未定,深以為念。裴滿後多專制,不得肆意後宮,頗鬱郁,因縱酒,往往迷惑妄怒,手刃殺人。及海陵中傷胙王,熙宗以為信然不疑,遣護衞特思就汴京鞫治。行台知熙宗意在胙王,導引孫進連屬之。
  • 10.    《金史·張通古傳》:通古執其咎,極力辯止。及孫進引服,蓋假託名稱,將以惑眾,規取財物耳,實無其人也。特思奏狀,海陵譖之曰:“特思且將徼福於胙王。”熙宗益以海陵為信,遂殺胙王,並特思殺之。
  • 11.    《金史·張通古傳》:行台諸人乃責通古曰:“為君所誤,今坐死矣。”通古曰:“以正獲罪死,賢於生。”海陵既殺胙王,不復緣害他人,由是坐止特思,行台不坐。
  • 12.    《金史·張通古傳》:天德初,遷行台左丞,進拜平章政事,封譚王,改封鄆王。以疾求解機務,不許。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嚴厲,收威柄,親王大臣未嘗少假以顏色,惟見通古,必以禮貌。
  • 13.    《金史·張通古傳》: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進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
  • 14.    金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04]
  • 15.    《金史·張通古傳》:子沉,天德三年,賜楊建中榜及第。
展開全部 收起